生活苦行派与耆那教
生活苦行派,意为“严守生活法规者。”其创始人为末伽梨·俱舍罗, 他主张清静无为,顺乎自然,自会解脱,并否认因果报应说,提倡苦行,佛教认为他是“邪门外道”的创始人。与佛陀同时代的该派代表人物有二,其
① 沙门(Sramana)为梵语之音译,意为古印度各派反婆罗门思潮出家人的总称,佛教流行后成为佛教僧侣的专称。
① 南开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研室编:《世界古代史》,1980 年,第 131 页。
一是迦罗鸠陀·迦旃那,他主张人由地、水、风、火、苦、乐、生命等 7 种要素组成,生死仅为其聚散离合之表现,生命本身并无存亡之分,而且主张宿命论,认为一切众生的任何意志均无能为力。另一代表人物为富兰耶·迦叶,他认为伦理道德无任何意义,因善恶无一定标准,乃因世俗要求而划分, 并否认因果报应学说,万有“不生不灭”,时人称之为无因无缘论。他们的共同点是否认婆罗门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说教,主张苦行,过严格的戒律生活。他们有自己的寺庙,公元前 4 世纪后甚为流行,直到中世纪末期始趋于匿迹。
耆那教创始人为尼乾陀·若离子,得道后尊称为大雄。该教反对婆罗门至上,拥护王权,但实行严格的禁欲主义,禁止杀生,重苦行。因此不能满足社会上层的要求,故信徒不及佛教徒众多,但一直流传至今。该教在本章最后一节详述。
以上三派所提及的六个著名人物,在当时称为“六师”,即六位大师。他们之间虽其说不同,且相互有所争论,但对轮回业报、寻求解脱的要求是他们的共同点。百家争鸣为佛教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后来,释迦牟尼吸取各派精华,矫正其极端偏颇的行为,采取不偏不倚的“中道”思想,故创教后得到除婆罗门外各种姓的支持与信仰,所以说百家争鸣为佛教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