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律、论

“经”来自梵语意为线,能以之贯穿花束而不散落。佛教认为佛陀的教理累累,应用线把它们连串起来,故汉译为“经”。第一次结集会诵一致的教理部分的经典,其名称在南传与北传佛教中有所不同,且其形成亦非一次会诵的结果,最早的内容是佛陀之言行、生活记录以及对佛陀说教的注释。其后由于南、北传承与地区之差异,记述经典的语言的不同,分为巴利语① 和梵语两大类,虽传承有所不同,但均认为是佛陀亲说的言教。北传佛教为梵语经典,汉语音译为“阿含”,意为“结集教说之经典”。其基本内容确定于第一次结集,内容为论述四谛、八正道、五蕴、十二因缘、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具体经典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分别由不同的部派所编纂。《长阿含经》共 34 篇,其中每篇经文均较长,有些篇章据说是佛陀亲口之言教,亦有若干篇为其历代弟子对旧资料的整理。《中阿含经》为 152 篇中型经文的经集,据佛教学者研究,它是最古老的一部经文,许多说教,极似出自佛陀之口。它阐述了佛教深奥的教理。《杂阿含经》和《增一阿含经》以多项标题把佛陀的言教分类阐述, 其中还常引用一些《长阿含经》的文字,说明其成书晚于《长阿含经》。南传巴利文经典主要成书于斯里兰卡,相传公元前 3 世纪阿育王之子摩晒陀将

巴利语经典传入该地,公元前 1 世纪末僧众举行结集,将口传之巴利文佛经首次以僧伽罗字母音译刻于铜片和贝叶上,后流传于东南亚诸国。其佛经名称为《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与《十部》,总称为五尼柯耶。其内容与北传之《阿含经》在教理方面大体一致,具体细节亦有许多共同点,可谓同源。

律藏是佛教僧团规定的戒律与道德生活规范,它根据各教团之需,戒律日益严密,加以系统化而成,至部派佛教时期,形成为独立的律藏。目前流传下来的主要是南传巴利语之律藏,较完备的内容有“禁戒”,包括戒律条文与仪式,以防非止恶,较轻的过失称为“波逸提”,此类过失经忏悔可赦免。最重的罪错称“波罗夷”,犯者应逐出教团;“犍度为修行及受戒仪式及日常礼仪的具体规定;“附篇”为以问答形式对戒条作的解释。这些戒律的主要内容见于汉译之《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和《摩柯僧祗律》。

论藏,音译为阿毗达磨,是部派佛教时期各部派依本部所传之经、律加以分类、注释、提炼而成的专门论著。佛教学者对论藏有不同看法,主要分歧在于它是否为佛陀亲自言教。第一种意见是“三藏”皆为佛言,进而认为佛陀之真谛寓于论藏之中,故其地位应居经、律之上。第二种意见则认为它是后世之产物,不具权威性,应在经、律之下。事实是,佛陀生前并未象经、律一样,直接阐述“论藏”,仅是后来部派形成后始将此部分独立成篇。不

① 佛教称腊长德高的僧侣为长老,“腊”即“法腊”,指出家归入佛门的时间,“腊长”即入教时间长, 非以年龄为标准。

过,佛陀生前曾倡导弟子之间开展法义问答,作分类、对比的研究。论藏的研究促进了部派的兴起,而部派之兴起又加强了论藏的研究,但它成为三藏一部分的具体时间,尚无明确资料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