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衍与“五德转移”说
邹衍(约公元前 305—前 240 年)是齐国临淄人,战国后期的阴阳家。其学说的主要特点是把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阴阳五行说运用于社会历史与王朝更迭,以此解释历代兴衰变更的原因,但由于其著作未传于世,所以只能依当时或较后对其思想引述的著作加以说明。流传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说的始作俑者并非邹衍。阴阳说出自《周易》,传说伏羲氏以“阴阳”表示万物中各种对立的力量,如天地、昼夜、寒暑、男女等,后世研究《周易》者认为,宇宙万物的生息变化皆由于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交感而成。“五行” 说始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
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五行是当时人们所认识到的构成宇宙的五种基本原素,并认为由于它们相生相克而形成五光十色的万物。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其相克的顺序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到战国时代,人们已通用阴阳五行说来解释自然界的变化。邹衍的创造在于运用此说解释王朝的兴衰,与预测未来的王朝,提出“五德转移”或“五德终始”说。
在古代宗教中素有王者受命于天的王权神授观念。周公解释周克商的宗教理论为“以德配天”,但至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社会混乱,按此理论则是周天子失德所致。在此情况下,人们必然要考虑何时能够天下太平? 下一个以德配天的王朝者何?这是战国时代,社会上普遍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均欲探知下一个得天命者是谁。邹衍的五德转移说应运而生。“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探阴阳消息而作怪迁之变⋯⋯称引天地剖划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意为邹衍以阴阳说为依据,提出“五德转移”说,历代王朝各依其德制定国策。五德转移的次序为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 并谓新帝王之兴必有祥瑞出现。如黄帝时出现的祥端为大螾(大蚯蚓)、大蝼(大蝼蛄),主土德,属黄色;禹之时,天至秋冬,草木不衰,主木德, 属青色;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主金德,属白色;文王时出现的祥瑞为天先见火,有红鸟衔丹书集于周社,主火德,属红色;由此推论,代火者必为水德,属黑色(见《吕氏春秋·有始览》)。邹衍在此将以前的王朝所主之德行与五行相对应,并说明出现的祥瑞与色彩。
邹衍的“五德转移”说提出后,受到各国诸侯的欢迎。他们纷纷关注五德转移的“祥瑞”出现。邹衍受到诸多诸侯国的欢迎,视如贵宾,在“五德转移”说的影响下,对最高神“天”的崇拜渐渐演化为对“五帝”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