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崇拜

五帝崇拜是周代国家宗教的“四方”神与邹衍的五德转移说相结合的产物。周代国家宗教为“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礼记·曲礼》),祭四方神与祭天神一样,为天子的特权,是他拥有主权土地的象征,说明四方神的地位与天地并列。但在周代,四方神仅笼统称之,并无各自的具体名称。至春秋时代,边远的秦国兴起后,为提高该国的地位,他们把四方神提高为“帝”, 认为西方秦国的保护神为“白帝”。“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皞之神,作西时,祠白帝,⋯⋯”(《史记·封禅书》)。后来进一步发展为崇拜四方之神,均设祭坛。

至战国时代,天子地位更加衰落,王权下移,在五行思想的流传过程中, 秦国把原来统一的“天”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帝。战国末年吕不韦(公元前?—前 235 年)主编的《吕氏春秋》,将五行、五德、五色、五方、五帝统一结合,形成了完整的“五帝崇拜”。《吕氏春秋·十二纪》把传说中的先王神化,认为他们死后均为主宰一方的天帝,各有自己的职务、辅臣、德行、色泽。东方天帝为太皞(即伏羲氏),辅臣为木神句芒,属木德,主春季,色泽为青色,故东方天帝亦称青帝。南方天帝为神农氏,辅臣为火神祝融,属火德,主夏季,因火为赤色,故南方天帝亦称赤帝。西方天神名少皞(黄帝之子),辅臣为金神蓐收,属金德,主秋季,金为白色,故又称白

帝。北方天帝为颛顼(少皞之子,黄帝之孙),辅臣为水神玄冥,属水德, 主冬季,因水之色泽为黑色,所以北方天帝又称黑帝。黄帝居中央,辅臣为土神后土,主土德,色泽为黄色。这五帝按阴阳家的“五德转移”或“五德终始”说,将循序替代,按邹衍的推论,行将灭亡之周王朝主火德,色泽为红色,因此新兴的王朝必主水德,色泽为黑色。秦王朝认为必得天命,取而代之,故崇尚黑色。秦始皇为此将黄河更名为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史记·封禅书》)。

战国后期的五帝崇拜是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移、诸侯争霸的现实在宗教上的反映。由于秦王朝的推崇,曾风行一时,但对周代宗教最高神“天”的崇拜,并未消失,秦始皇即位后,仍不忘到泰山封禅,“始皇祭名山大川, 首至泰山祭天主”(《史记·封禅书》),这说明秦始皇仍把祭天封禅作为君主的专利与特权,亦说明秦王朝仍把“天”视为最高神。“天主”一词亦被西方人视为中国宗教的最高神,1582 年耶稣会士利玛窦将罗马公教传入我国后,为罗马公教在中国的名称费尽心机,最后他依据前引文将罗马公教称为天主教,将上帝称为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