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结论

急剧的社会升降,好处在新陈代谢迅速,社会增加了活力;坏处在社会成员一时会有失调的感觉。社会结构中居领袖地位的旧时贵族,更会为此失去信心,新兴分子中不能得到预期升迁的人,则又不免有怨望之心。西周末叶,正是这样的时代。《诗经》中抱怨的诗歌,多在末世,殆是此故。西周上层社会成员,在晚期已颇有逃难的想法。“小雅·十月之交”:“皇父孔圣,作都于向。择三有事,亶侯多藏,不窋遗一老,俾守我王。择有车马, 以居徂向。”屈万里解释为皇父预先安排避难之所(屈万里,1971:12)。同样的情景,也可由郑伯早作东迁之计一事观之。《国语》“郑语”:“桓公为司徒,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问于史伯曰:王室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终于迁国在虢郐之间。

有一些未作充分准备的西周贵族,大难来时,惟有仓促逃难,而将重器宝物窖藏在地下。若干窖藏到今天又重见,仍完整如新入土。早在 1940 年时, 陕西扶风有农民发现一个深洞,内藏各种铜器百余件。据说深洞是一有建筑性的悬坑,不是埋藏的土穴。诸器整齐排列,金色灿烂,俨然如新,据推测是宗周贵族遭遇变乱时的窖藏(不著撰人,1951:143—144)。1961 年,陕西长安张家坡,出土铜器 53 件。诸器时代不一,有早到成王时代的,有在西周中叶或更晚的。诸器也并非作于一家,有作于他姓,似为媵赠。埋藏情况, 不似殉葬,而是窖藏(郭沫若,1961)。上文已征引的裘卫诸器,1975 年出土于岐山董家村,是一批 37 件铜器的窖藏。诸器作于三四代,时限由西周中期到宣王幽王之时(岐山县文化馆,1976:26)。扶风县庄白的微史一家铜器 103 件,也是窖藏(图版 50),时代由共王时起,下限在西周末(周原考古队,1978:1)。凡此窖藏,若是厉王奔彘时所藏,宣王复辟,一切恢复正常,原主会启封。惟有幽王郦山之祸,有些贵族仓猝逃难,窖藏才永未再启。

《诗经》“大雅”和“小雅”中,颇有一些忧愁怨叹之词。若抛开诗序的刻板解释,有不少诗句显然是描述逃难的痛苦。这些周余黎民,在颠沛流离中的心情,颇可以“小雅·小弁”的几章作为代表:“弁彼■斯,归飞提提,民莫不窋,我独于罹。”自己的命运,比不上有巢可归的乌鸦,难怪他要仰首向天,问自己“何辜于天,我罪伊何”。平易可行的周道,已长满了茂草,自己却不得不离开桑梓,离开父母。流亡生涯,譬如河上飘浮的小船, 不知何处可以届止。末尾两句,“我躬不阅,惶恤我后”,大约所有流亡的人士都不难有此体会。在“大雅·桑柔”一诗中,难民的感叹亡国之痛,无人能先去兵寇之害,“乱生不夷,靡国不泯。民靡有黎,具祸以烬”。人民栖栖皇皇,不知何往,“国步蔑资,天不我将;靡所止疑,云徂何往”,“自

西徂东,靡所定处”。他们怨叹天道的无情,降下灾难,他们也诅骂人谋的不臧,及执政的非人。例如“大雅·瞻卬”、“小雅·雨无正”、“小雅·北山”诸篇,都充满了呼天不应,不免怨恨人事的情绪。终日不得一饱,流亡的人会兴起“生不如死”之感。乱世之音怨而怒,亡国之音哀以思。西周的覆亡,当时人的哀伤,由不朽的诗句,长为后人有相同经历的人掩卷悲泣: “知我如此,不如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