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诸侯徙封的例证

至少在周初,分封制度甫开始发展时,诸侯封建“封人”的性格强于“封土”的性格,诸侯的地著性还不强固。周初各国每多迁移,也正反映了分封性似不必地著某一地点,而是以人群为本体的性格。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曾列了二十个曾经迁徒的国家:蔡、卫、晋、郑、吴、秦、楚、杞、邾、莒、许、西虢、邢、罗、阳、弦、顿、鄀、犬戎、鄋瞒。其中至少八个是周初始封,三个可能是古国而在周初列入周人的封建系统中。陈槃列考春秋诸国, 找出顾表不云迁而实迁,且有曾经数迁而距离也甚辽远者,又有七十一国之多:鲁、滕、吴、北燕、宋、薛、小邾、宿、祭、申、向、凡、息、郜、芮、州(一)、邓、巴、梁、荀、贾、郧、绞、州(二)、牟、滑、原、徐、樊、鄣、霍、江、冀、鄫、须句、毛、聃、邢、韩、蒋、沈、六、巢、莱、越、黎、吕、钟离、偪阳、邿、铸、杜、胡、骊戎、卢戎、介、百澲、根牟、潞氏、留吁、茅戎、无终、鲜虞、有鬲、斟灌、斟◻、扈、邳、仍、骀、蒲姑。此中有古国,有蛮夷,但几乎有名的周初姬姜各国,均在这批有迁徒经历的名单上。陈氏又指出,诸国迁徙距离,动辄数百里,或至千里以上(陈槃, 1969:16—17)。

下面是几个迁国的例子。鲁国,姬姓,始封在河南的鲁山。其后周公经营东方,“乃命鲁公,俾侯于东”,始迁移到山东曲阜。是以在春秋时,河南许昌仍有属于鲁国的“许田”,周公后人应侯的封地,也仍在鲁山县附近

(陈槃,1969:22)。

卫国,姬姓。传统的说法以为康叔封于卫是始封。但周法高据康侯■铭文考订,以为康叔始封于康,是周的畿内国。三监之乱后,康叔始移封于妹土,是为卫国(周法高,1951:24—27)。

滕国,姬姓。始封可能在卫地的滕,后封山东滕县(陈槃,1969:33)。郑国,姬姓大国中出现最晚的诸侯,始封君是厉王的王子。旧都咸林,

在陕西同华之间。平王东迁以前,郑即东迁新郑,在河雒之间,定十邑之地以为国(陈槃,1969:56—69)。

吴,据说太伯仲雍在江南立国,是姬姓诸国中最早者。钱穆以为山西河东的虞国,即为泰伯虞仲之国。至于此国与南方的吴,有无关系,尚不可知

(陈槃,1969:76)。

北燕,召伯之后。傅斯年以为原封地在河南郾城。三监之乱后,召公经营北方,徙国河北玉田县,又再徒蓟丘。上章曾举燕地的考古发现,颇可证匽侯的迁移(陈槃,1969:78—80)。顾颉刚以为燕在迁河北以前,曾经迁入山西境内,太岳之北,管涔之南,汾水上游,泽以燕名,山以燕名,戎以燕名,是以此地可能一度为燕的领土(陈槃,1969:694)。

杞,姒姓旧国。周初在河南杞县。春秋以前已徒鲁国东北与山东莒县及曲阜县相邻,今日新泰县出土杞器颇多,当即其在山东的地点(陈槃,1969: 123—125)。

莒,赢姓。周武王时封之于介根,在琅琊;后迁莒,又徒丘县之渠丘, 离莒县二百里。介根,《左传》作计斤,音与渠丘、莒均相近。又周齐鲁三国均有莒邑,甚至在文王时的宗周附近也有莒,地近盂及密阮,当在今泾川灵台两县附近。此莒与东方的莒关系不可知。仅以周齐鲁均有莒邑,已可觇知莒人迁徒之频(陈槃,1969:138—140)。

申,姜姓大国,在河南南阳。陈槃以为春秋时郑国境内亦有申,地在今河南汜水县内,正当嵩山北麓下,《诗经》“大雅·崧高”:“维岳降神, 生甫及申。”申在其圣山之下,甚为合理。周宣王以申伯镇南国,所谓“于邑于谢,南国是式”,则已在嵩山以南三百余里的南阳了(陈槃,1969:153

—154)。

纪,姜姓国,在山东寿光县。但莒国又有纪城,殆是纪旧地。春秋初, 齐迁纪三邑,《春秋》庄公四年,“纪侯大去其国”,其人民也跟着迁去, 实是迁国(陈槃,1969:166)。

西虢,姬姓国。旧都在陕西宝鸡县,幽王时东迁,国于下阳,在山西平陆县,近世陕西凤翔出■虢仲■,毛伯彝有虢■公,则虢原封可能在凤翔附近(陈槃,1969:171—175)。

向,姜姓。原在河南孟县的向城,后迁山东莒县。又经传中屡见向地, 地点分别在山东、河南、安徽诸处。陈槃以向小国寡民,数经迁徒,但其迁移之迹,已不可考(陈槃,1969:176—177)。

邢,姬姓,在河北邢台县。但陕西宝鸡渭南出土铜器,有邢伯、邢邑之号,则原封地在邢丘;闵公二年齐桓公迁邢于夷仪,在今日山东聊城县境(陈槃,1969:195)。

息,姬姓。本在齐国南鄙,后移河南,在新息县,故后为新息(陈槃, 1969:195)。

郜,姬姓。春秋时齐、宋、晋均有郜城,陈槃以为是郜国数迁的遗迹(陈槃,1969:197)。

邓,曼姓。本在黄河以北,后在郾城召陵,居上蔡、居新蔡又在其后, 而最后则在湖北襄阳,其迁徙路线由北而渐南(陈槃,1969:214—215)。

蓼,己姓,祝融氏古国。原在山东定陶,后迁河南唐河县(陈槃,1969: 243)。

鄫,姒姓。幽王时尝与申及西戎害周,丁山以为其居地当在潧水流域,

即河南密县荥阳附近,离另一姒姓国杞之原居地杞县不远。《左传》襄公元年时鄫已东迁柘城瞄县间,离潧水三百余里。僖公十九年,鄫子为宋公邾子用于次瞄之社,此时已在鲁国邻近,当即山东峄县鄫城。鄫以姒夏之后逐步由河南迁入山东,在中途曾遭遇僖公十六年齐鲁宋陈卫郑诸国联军的阻挡, 终于国君被用为牺牲,以取悦东夷部落的神社。鄫东迁路线与杞相同,但这一段迁徙的过程极为辛苦(陈槃,1969:299—303)。

韩,姬姓,始封在武王时。地望有多种说法,陕西的韩城、河北的固安、山西芮城的韩亭。雷学淇的说法,以为始封近燕,后迁陕西的韩城。陈槃同意雷说,但主张西迁所在是山西芮城的韩亭(陈槃,1969:340—345)。然而揆之齐鲁卫燕的前例,武王之子建国的韩,在北去依燕建国之前,当也先在西方立国。是以最可能的迁徒路线是由陕西韩城迁河北固安,所谓因时百蛮,奄受北国,后来则因猃夷所逼,而播迁中土,宣王时韩侯来朝,已在山西芮城了。

吕,姜姓大国,与申并称。殷代姜族活动在今豫西晋南,始封时受土本在霍太山附近,亦属晋南。其后扩及嵩山附近,又移河南新蔡,终于移河南南阳宛县附近。可能又有一部分移殖山东莒县及江苏铜山县境内(陈槃, 1969:430—433)。按吕申与山东的齐均是姜姓重要成分。齐侯原为吕侯, 则吕东迁部分中仍可能有以吕为名称的支系。召伯经营南国,也是周人向江汉进展的趋势,申吕均南移河南南部,正是这个战略的反映。

这些封国均曾远迁数百里甚至上千里之外,则随封君迁移的族群,一定是分封的主体。以姬姓与姜姓封国迁移的路线来看,都由河南移往更东方或南方的新领土,为周室建立新的藩屏。在新的地方,这些族群叠居在原居民的上面,构成封建的统治阶层。《礼记》“王制”:“天子诸侯祭因国之在其地而无主后者。”所谓“因国”,也就是这些分封族群所君临的土地。统治的族群在“因国”集中居在都邑之中,是即国人,而“因国”的原居民, 散居在各处的聚落中,是即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