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周人与西方羌族的关系

先周文化中,也有一部分由甘肃陇右接受的因子。邹衡仍以鬲的形制为追寻先周文化来源的指标,他以为分裆鬲是辛店文化与寺洼文化的特征。分裆高中高领有双耳而有细绳纹的一型,老家在甘肃洮河、大夏河一带,为先周文化分裆鬲的祖先。先周文化斗鸡台的圆肩罐也与辛店文化的双耳花边罐形制基本相似。凡此说明了先周文化的西来成分。邹氏更以铜器族徽■为线索追寻这一族的来源,邹氏以为此字是双耳分裆鬲的象形。周人克商以后, 这种形制的鬲渐趋消失,■只以族徽的功能,传留在这一族的铜器上,带■ 字的铜器,多达百件,足见是周人中的雄族。由出土地点可考的十八件铜器推论,属先周文化的诸器出土陕西扶风、岐山、长安一带;当商末或商周之际者出土山西灵石旌介墓葬;周初诸器出土河南洛阳、安阳,山东黄县。另有二件,一出北京西周墓,一出辽宁喀左,似当商周之际。邹氏因此推论, 这一族原住陕西,后迁灵石;克商以后,一部分迁入河南。至于安阳之器, 可能是由外进入商之人所制,不必为商人。邹氏主张■代表的双耳分裆鬲既存在于陕甘两省的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和先周文化之中,这个族徽代表的古代族群也应当包括在上述三个文化的主人之中。引申而言,先周文化中的一部分应是与辛店、寺洼文化有关系的古族。陇右在古代是羌人的大本营。寺洼文化的火葬又增强了寺洼文化和氏羌民族有关的推论(邹衡,1980:345

—349;夏鼐,1961:11—49)。最近有人综合研究甘肃出土的几件陶塑人面及人头,发现甘青地区由庙底沟到马厂时期的陶塑人像都有披发的发式,额上并有短发。发式是区别部族的重要指标。甘青新石器陶塑有披发发式,周秦汉以来同一地区的羌族,据《后汉书》“西羌传”:“被发覆面,羌人因

以为俗。”这一现象,不能只是巧合(胡顺利,1981:238;张朋川,1979: 52—55)。同一地区辛店、寺洼文化与羌人的关系,自然也不言可喻了。

最近宝鸡茹家庄发现两座密接的西周墓葬,一为渔伯及其配偶井姬墓, 墓分甲乙二室;另一墓的墓主似乎是名字为“兒”的人,其与强伯夫妇的关系不明。墓葬年代则为西周昭穆之际。墓葬随葬品的形制与特色,显著的反映有两种文化同时并存。一是典型的西周铜器及其列鼎制度,一是形制迥异的一批铜器。在宝鸡附近,这个现象并非仅见。有数处墓葬都出土了典型西周器,夹杂一些没有纹饰而形状扁圆的异样铜器。陶器的情形亦然。典型的西周早期鬲可与若干形制不似西周物的陶罐同时出现。其中马鞍形口双耳罐也曾在寺洼文化中发现,而且列为寺洼陶器的主要特征之一。茹家庄墓葬的混杂现象,比之另一处在竹园沟发现的早周墓葬,后者反映的寺洼文化特色更为强烈。■伯与井姬的婚姻,可能使周人典型制度与寺洼文化的色彩又经过了一番融合过程(张长寿,1980)。茹家庄墓葬遗物群表现的文化混合, 更可由井姬的婚姻得到进一步的意义。据《广韵》,井是姜姓之国(邹衡, 1980:350)。井姬当可能即是姬姓女儿嫁给井国贵族■伯的伯爵。姬姜婚姻的传统,早在姜嫄生后稷的传说开始。后稷是否确为姜嫄所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以姜嫄为女性始祖,遂将姬姜二姓联结为人类学上的两合氏族

(moities)。姜羌为一词之二形(傅斯年,1952:Vol.IV,13),姬姜婚姻, 也正是周羌联盟的表现方式。刘启益由金文中寻找周王的配偶姓氏,发现由文王开始,西周十二王,十一代,每隔一代即有一位姜姓的王后。这个模式不是偶然的。只有对偶集团的关系可以解释(刘启益,1980:89)。

羌在卜辞中经常出现,有时为商人的仇敌,有时为商人俘虏。羌人作为祭祀的牺牲,其例甚多,也有多马羌似是为商人牧马的羌人,此均已见前章。李学勤以为羌在商世有广狭二义。商人泛指西方的异族为羌,而羌方专指居于羌地的一个方国。该国大约密迩商境,是以有羌方侵入商邑的记载。商人动员兵力,动辄五族,也有具体提到六千人的记载。在廪辛时代的一次战役, 羌人被俘的有两位方伯。由此均可觇知羌人的实力也不算小。李氏以为羌方的地望当在商西狩猎区附近,当今日山西南端及豫西一带(李学勤,1959: 29—36;77—80)。傅斯年在“姜原”一文中,历考姜姓诸国迁徒路线,断定姜姓与四岳的关系:四岳实是四座大山,而四岳诸国即山中部落。姜姓大国甫与申侯由岳神降生。至于姜姓之本原,傅氏考定在豫西渭南许谢迤西的山区中,也就是《国语》“郑语”所谓“谢西之九州”(傅斯年,1952:Vo1.IV, 13—22)。《后汉书》“西羌传”列举历史上的羌人诸族:陆浑、阴戎、蛮氏、骊戎、义渠。其中义渠偏在陕西西北部,余者分布在渭南以至伊洛之间。范晔以为汉代之羌人偏居西服,实是迁徙的结果。然而考古学上寺洼文化与羌人的关系已如前述。综合本章所述各项资料,毋宁可说,晚商时候的羌人分布于陇右到豫西晋南的系列河谷山岳之间。其在商境西陲者号为羌方,与商人时有冲突;更往西去的一条线上,诸羌统称为羌人。这些羌人中居渭水流域的一支与周人融合。在豫西晋南的若干支则成为后世姜姓诸国。若干支成为春秋时代的姜戎氏人。而偏在陇右的一支,上承寺洼文化,下接汉代的羌族,大约是留在老家的一批。其情形正如女真入中原,仍有留在白山黑水之间的余种,保其故俗,后来成为满洲诸部(傅斯年,1952:Vo1.IV,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