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节节拔高;陈云心怀疑虑,但没有说话

批评反冒进,为冒进扫清了思想上的障碍。各地纷纷以反对所谓右倾保守为柴薪,为经济上的冒进加热、升温,从而形成了贻祸惨烈的“大跃进” 狂潮。

“跃进”是毛泽东比较欣赏的用语。1958 年 5 月 25 日,彭真给毛泽东

送去一份材料,即《人民日报》1957 年 11 月 13 日关于发动全民讨论农业四十条的社论,井说明这是最早使用“跃进”一词的地方。毛泽东当即写信赞扬说,发明这个词的人“其功不在禹下”。并说:“如果要颁发博士头衔的话,我建议第一号博士赠与发明这个伟大口号(即:‘跃进’)的那一位(或者几位)科学家。”实际上,早在 1957 年 6 月 23 日,周恩来在全国人大的

会议上,为了批驳大鸣大放中有人说 1956 年经济建设是全面冒进的言论,就

使用了“跃进”一词,说 1956 年是“跃进的步骤”“跃进的发展”。所以,

一天以后, 1958 年 5 月 26 日,彭真又把周恩来这个报告送给毛泽东,把“跃进”一词的发明权归于周恩来。

毛泽东欣赏“跃进”一词,一个原因就是它堵住了反冒进论者之口。他在 1958 年 5 月 26 日致政治局、书记处各同志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及参加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其他同志的信中说:“自从‘跃进,这个口号提出以后,反冒进论者闭口无言了,‘冒进’可反(冒进即‘左’倾机会主义的代名词),当然可以振振有词。跃进呢?那就不同,不好反了。要反那就立刻把自己抛到一个很不光彩的地位上去了。”

果真如此。在“大跃进”中,周恩来和陈云等人,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个不切实际的高指标、一套套瞎指挥盲干的做法,却不便反对,只能让自己的思想尽力去适应,去“跟上形势”。

1957 年 10 月 27 日,《人民日报》发表第一篇关于农业发展的四十条纲要修正草案的社论:《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伟大纲领》,提出:“有关农业和农村的各方面的工作在 12 年内都按照必要和可能,实现一个巨大的跃进。”这是中共中央通过报纸正式发出“大跃进”的号召,也是第一次以号召形式使用“跃进”一词。

1958 年 2 月 2 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我们的行动口号——反对浪费,勤俭建国》的社论,首次提出国民经济“全面大跃进”的口号,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正面临着一个全国大跃进的形势,工业建设和工业生产要大跃进,农业生产要大跃进,文教卫生事业也要大跃进”。

“大跃进”运动的一个主要特征是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制造高指标的工具,是所谓计划两本帐的方法。

南宁会议制订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提出了一项用于拔高指标的工具,这就是所谓生产计划搞两本帐和三本帐的规定,“生产计划三本帐。中央两本帐,一本是必成的计划,这一本公布;第二本是期成的计划, 这一本不公布。地方也有两本帐。地方的第一本就是中央的第二本,这在地方是必成的;第二本在地方是期成的。评比以中央的第二本帐为标准。”

两本帐或三本帐的观念为计划的层层加码打开了一个重要的缺口。中央带头搞两本帐,各级就都搞自己的两本帐,下到基层,同一个指标就有六七本帐了。不管工业也好,农业也好,其他行业也好,“大跃进”中的各种高指标,大都是通过编两本帐的方法,层层拔高的。

首先是作为农业主要产品的粮棉生产计划,节节拔高。把实现高指标所需要的时间,迅速缩短。

1956 年党的“八大”建议:“二五”计划期末 1962 年粮食产量 5000 亿

斤,棉花 4800 万担。

1957 年 9 月召开的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基本通过了《1956 到 1967 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即“四十条”或农业四十条),提出要在5 年内粮食产量按全国人口平均每人达到 2000 斤,半个世纪内做到亩产 2000

斤。即使不考虑 5 年中的人口增长,仅按当时 6 亿人计, 1962 年粮食产量

就要达到 1.2 万亿斤。

到了 1958 年 1 月的南宁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要提前实现农业四十条。会

后,这一点写进了《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草案规定:“在今后 5

年内,或者 6 年内,或者 7 年年,或者 8 年内,完成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的

规定。” “10 年决于 3 年,争取在 3 年内大部分地区的面貌基本改观。” 并提出“5 年看 3 年,3 年看头年,头年看前冬”和“苦战 3 年”的口号。

南宁会议后,各省仿效中央的做法,纷纷提出各自的雄心壮志。浙江、广东等省提出,用 5 年或者稍多一点时间,粮食生产达到农业四十条的规定

目标。河南省提出的部署更离奇,要求当年即实现纲要规定要在 12 年内达到的粮食亩产指标。历年吃外调粮的工业大省辽宁提出,当年要实现粮食、猪肉、蔬菜自给。

就这样层层加码,一个高指标没过几天就不灵了。总有人不断地往指标的水银柱上加热,水银柱烧糊涂了,人也烧糊涂了。

为了给 1958 年的跃进创造气氛,当年的粮棉产量指标也在迅速拔高。

1957 年,我国粮食产量 3700 亿斤,棉花产量 3280 万担。粮食指标年初定 3920

亿斤,从 2 月到 10 月,几个筋斗就翻到了 8000 亿斤,还说 1 万亿斤也是可

能的。棉花指标,也从 2 月份的 3500 万担窜上了 6700 万担。两个指标都比

上年实际产量翻了 1 倍还多。

拔高了 1958 年农业产量指标,又开始折腾 1959 年的指标。1958 年 6 月

提出的 1959 年计划第一本帐的指标是:粮食 6000 亿斤,棉花 6000 万担。8

月北戴河会议决定: 1959 年粮食产量指标 8000 至 1 万亿斤,棉花产量指

标 9000 至 1 万万担。10 月西安会议提出 1959 年全国粮食产量 1.5 万亿斤必

须保证,并力争达到 2 万亿斤。会上还出现了一种奇异的说法,我国粮食产量再提高。“把地球上的人通通集中到中国来也够用”。

工业上的高指标,主要表现在钢铁指标上。

1957 年莫斯科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中国用 15 年左右的时间在钢产量等

方面赶上英国的目标:“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 15 年,苏联可以超过美

国。我也可以讲, 15 年后,我们可能赶上和超过英国。因为我和波立特、

高兰同志谈过两次话,我问过他们国家的情况,他们说,现在英国年产钢 2000

万吨,再过 15 年,可能爬到 3000 万吨。中国呢?再过 15 年可能是 4000 万吨,岂不是超过英国了吗?”

1957 年 12 月 2 日,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向中国工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

会致祝词时,公开宣布:“在 15 年后,苏联的工农业在最重要的产品的产量方面可能赶上和超过美国,我们应当争取在同一时间,在钢铁和其他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超过英国。”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进入 1958 年,钢铁指标也一本帐一本帐地往上

长。2 月 3 日,全国人大一届五次会议通过的 1958 年计划报告,提出当年钢

产量为 624.8 万吨,比 1957 年实际产量 535 万吨增长 17%。翻了几个筋斗

以后,6 月 17 日,政治局会议已开始谈论当年钢产量 900 万吨的可能了。第二天,在中南海游泳池毛泽东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和部门领导人的谈话会上已经定到了 1000 万吨。不料这个高指标也只风光了一天,指标就变戏法似

地涨到了 1100 万吨。

毛泽东似乎为这种令人着迷的数字戏法所陶醉。4 月 15 日,他写了《介绍一个合作社》一文,宣布:“我国在工农业生产方面赶上资本主义大国, 可能不需要从前所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了。”他在送此文给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陈云、胡乔木、吴冷西各同志写的一封信中还写道:“10 年可以赶上英国,再有 10 年可以赶上美国,说‘25 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赶上英美’, 是留了 5 年到 7 年的余地。 ‘15 年赶上英国,的口号仍不变。”5 月 7 日, 他在人大会议上发言,提出我国的钢铁生产发展速度要超过苏联过去的速度。5 月 18 日,毛泽东在《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的批语中,明确提出:“7 年赶上英国,再加 8 年或者 10 年赶上美国。”后来这两句话就缩称为“超英赶美”。

在这种节节拔高生产指标的过程中,陈云的处境很微妙。

陈云主张制定计划要搞综合平衡,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从建国以来他就领导经济工作,这两年又亲自到各地看了看新建厂矿。国家有多大家底,他心里已经有了一本帐。

陈云也希望我们能有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1957 年 12 月,他在休养期间致信中共中央,提出:国家在“一五”计划后槽加了工业实力,有了一些建设经验,“二五”计划中可以发展得更快。

从 1958 年初结束休养、恢复工作后,陈云参加了中央和国务院、人大讨论经济建设的一系列会议,。但是在指标层层拔高的气氛中,他却不得不频频为反同进的“错误”作检讨,很少对指标说话。

1958 年 3 月 9 日至 26 日的成都会议,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 1958 年计划和预算第二本帐的意见》。南宁会议和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第一本帐, 主要是:与 1957 年产量相比,粮食 3920 亿斤,增长 5.9%;棉花 3500 万担,

增长 6.7%;煤炭 1.5 亿吨,增长 16%;生铁 720 万吨,增长 22%;钢 620 万吨,增长 17%;基建投资 134.36 亿元,增长 12%。成都会议大大提高了指标,提出了第二本帐,其中规定:与上年相比,粮食 4316 亿斤,增长 16.6

%;棉花 4093 万担,增长 24.8%:煤炭 1.6737 亿吨,增长 30.1%;生铁800 万吨,增长 35.5%;钢 700 万吨,增长 35.5%。会议并提出放手让各地大办地方工业,加快下放中央所属企业。陈云出席这次会议,就反冒进的“错误”作检讨。

  1. 月 5 日至 23 日,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在大批一通反冒进以后,提出了

一大堆宏伟蓝图。广西来宾县提出“苦战 4 个月,基本实现水利化”;河南

长葛县提出当年要把全县 112 万亩土地深翻一遍,争取亩产 800 斤;安徽桐

城县提出当年亩产 1000 斤,争取 1500 斤;机械部门提出“二五”计划期间机械工业的产品产量平均每年递增 50%;冶金部门提出实现“5 年超过英国, 15 年赶上美国”的任务,“二五”计划期间钢产量平均每年递增车要达到 41.5

%;铁道部门提出全民办铁路,“二五”期间修铁路 3 万公里,15 年内全国铁路总长度要达到 27 万公里;包头钢铁厂提山翼实现“产量增加一番,速度

快一倍,投资省一倍”的目标。

在反冒进和“大跃进”中表现积极的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5 月 13 日在会上发言,描述了文教卫生大跃进的一幅浪漫前景:

——以多快好省的方针进行文化革命,在 15 年或者更多一些的时间内, 我国的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早已普及,不但每个专区、每个县都办了大学或专科学校,在广大乡村中也都办了大学或专科学校,人人知书识理,个个都有比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大家都能够读《资本论》,都懂得高等数学,什么天文学、地质学、农业学、机械学、化学、物理学、电子学等等,都会变为普通人的常识。

——到那时,人们将过着极为文明、卫生的生活。苍蝇、蚊子、臭虫、老鼠、麻雀等等早已断子绝孙。孩子们读到书中关于这些东西的记载,就像谈到希腊神话里的怪物一样神秘。人们在博物馆里看到这些东西的标本,正如现在人们看恐尤化石一样感兴趣。

——新的文化艺术生活,将成为工人农民生活中的家常便饭,不但有了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的文学艺术,而且工农兵自己也能更普遍、更高明地动手创造文化艺术。每个厂矿、农村都有图书馆、文化馆、歌咏队、演剧队; 每个生产队、组都有自己的墙报、画报,都有自己的李白、鲁迅和聂耳,都有自己的梅兰芳和郭兰英。

——共产主义的道德风尚,将成为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规范。那时“城市和乡村的差别,体力劳动同脑力劳动的差别,将逐渐消失,而共产主义的最后建成,也就离我们不远了”。

这位“柯老”还说,这样设想合不合乎实际呢?“只怕我们的眼界还是小了些,想得还不够远大”,“现在已经不是可能不可能的问题,而是我们怎样尽最大的努力”去实现的问题了。

柯庆施描绘的文化革命蓝图,简直是太离奇、太令人“陶醉”了。但并没有人对此提出疑问。5 月 25 日,柯庆施被选人政治局,而陈云等人却不得不作自我检讨。

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提出中国正处于“1 天等于 20 年”的伟大时期。

毛泽东在反冒进的时候说过,批评归批评,财经工作还要陈云等人来做, 此外没有别人。1958 年 6 月 10 日,中央发出《关于成立财经、政法、外事、科学、文教小组的通知》,规定这些小组直属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负责领导各方面的工作。其中财经小组由 12 人组成,陈云为组长,李富春,薄一彼、谭震林为副组长,李先念、黄克诚、邓子恢、聂荣臻、李雪峰、贾拓夫、王鹤寿、赵尔陆为组员。

实际上,由于毛泽东亲自走上前台领导经济工作,陈云领导的中央财经小组变成了一个无实权的机构,它的任务只是向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提供经济信息和各种意见。

中央财经小组办了一个每星期出一期的《经济消息》刊物。陈云指示, 这个刊物要登载各种不同的意见,好消息坏消息都要报道。后来这个刊物因此而受到一些爱唱高调的人的批评。

  1. 月 17 日下午,陈云参加在中南海西楼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会议听取薄

一波作关于 1958 年计划执行情况和 1959 年设想的汇报。谈到钢铁生产时,

薄一波说,预计今年钢产量将达到 900 万吨,初步安排,明年计划为 2000

万吨或 2000 万吨以上,讨论时一些人同意,另一些人还认为当年钢产量不只

900 万吨,明年指标还可能更高一点。会议从下午 3 点一直开到晚上 11 点。常委除毛泽东外,都参加了此会。

6 月 18 日晚 8 点到 11 点半,陈云参加了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召集的谈话会。参加会议的有全体常委和彭真、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廖鲁言、黄克诚、王鹤寿。在谈话会上,毛泽东说他赞成提高钢铁指标。经研究, 1958

年钢产量预计完成效改为 1000 万吨, 1959 年钢产量指标改为 2500 万吨。谈话时,毛泽东对薄一波说,现在农业已经有办法了,叫做“以粮为纲,

全面发展”,你工业怎么办?薄一波没有多加思索,就回答说,工业就“以钢为纲,带动一切”吧!毛泽东说:对,就按这么办。他认为,机械工业也很重要。接着就议论起工业交通各行业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提出机械工业也是纲,电力和铁路是先行。后来,薄一波在修改《汇报提纲》时,就写下了这么一段话:“基本建设投资首先保证两个‘纲’和两个‘先行’部门的需要。两个‘纲’就是冶金工业和机械工业。两个‘先行’部门,就是电力和铁路。纲举目张,其他一切东西都带动起来了。这是工业上部署上的战略问题,必须有统一的看法。”7 月 1 日,《人民日报》闻风发表一篇《以钢为纲》的文章。“大跃进”中广泛使用的“以钢为纲”、三个“元帅”(钢铁、机械、粮食)、两个“先行”之说,就这么出来了。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和政治局会议的讨论意见,薄一波对汇报提纲作了重要修改,提出:1959 年我国国民经济将比今年有一个更大的跃进,经过 3 年苦战,我国可以在钢铁和其他主要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基本建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农业方面将实现水利化,达到农业四十条的要求。

6 月 21 日,冶金部向中央报送的《产钢计划》中提出,根据现在的情况看,明年钢产量可以超过 3000 万吨,1962 年可能争取八九千万吨。

同日,毛泽东在军委扩大会议的讲话中称,我们 3 年基本超过英国,10 年超过美国,有充分把握。

6 月 22 日,毛泽东对薄一波起草的汇报提纲作了指示:“赶超英国,不

是 15 年,也不是 7 年,只需要 2 年到 3 年,两年是可能的。这里主要是钢。

只要 1959 年达到 2500 万吨,我们就在钢的产量上超过英国了。”毛泽东还修改了汇报提纲的标题,正题是《两年超过英国》,副题是《国家经委党组向政治局的报告》。

中央、地方、各部门相互较劲,三天两头变更计划,给指标升温加热的现象,陈云内心里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但是没有说话。

陈云认为,有了“一五”建设的工业基础和建设经验,“二五”计划期间,经济发展可以比“一五”更快,但是“大跃进”这种搞法,显然与他心中筹划的发展方式完全不一样,大跃进的做法明显是全面冒进,处处紧张,这么搞下去,建设规模怎么适应国家的财力物力,国家计划怎么保持平衡?当时,毛泽东的威信很高,对他认定的事情表示异议是下大可能的。高

指标所鼓动起来的建设热情,使每个人都不可能不受到感染,此时说一些不合时宜的话,不会起到好的效果。陈云由于刚刚为反冒进运动受了批评,作了检讨,多少有些思想包袱,感到有压力,因而不便说话。

薄一波在回顾他在这个时期的想法时说:“那时,我的脑子也很热,而且在八大二次会议上刚就反冒进问题作过检讨,即使有不同意见也不便坚持,因此,我也同意提高钢铁指标。”这种心态,反冒进的当事人或多或少

都有一点。

陈云私下谈话中也说,现在热度太高,提不同意见没人听。有一次,薛暮桥和宋劭文去见陈云,希望他找毛泽东谈谈他对“大跃进”中的一些问题的想法,陈云说:“现在不是毛主席一个人热,全国许多领导都热,不吃一点苦头,这些话是听不进去的。”

当时,对中国制订的不现实的高指标,一些关心中国建设的外国友人, 曾经提醒过,其中就有陈云的老朋友,在华苏联专家总顾问阿尔希波夫。

1958 年 7 月 31 日到 8 月 3 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来华访问。阿尔希波夫作为他的总顾问随同来访。

赫鲁晓夫这次访问,是为了解决双方关系中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此前不久,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向毛泽东转达苏联领导人的一个意思,希望在中国有一个潜艇基地,建一个长彼电台以便与苏联舰队保持联络,并提出和中国搞一个联合舰队。毛泽东当即发火,严厉质问尤金这是什么意思,并让赫鲁晓夫自己来讲个清楚。赫鲁晓夫决定马上来华。

赫鲁晓夫这次来,毛泽东和中共高级领导人虽然去机场迎接,但是没有红地毯,没有仪仗队,也没有拥抱。气氛明显冷淡。

在会谈中,毛泽东认为苏方的建议是无视中国的主权,因此双方谈得很僵。毛泽东在会谈中很气愤地说:“我们还有没有主权?你们是不是想把我们的沿海地区都拿去?你们都拿去算了!”他还给赫鲁晓夫讲了这样的话: “英国人、日本人,还有别的许多外国人已经在我们国土上呆了很久,被我们赶走了。我们再也下想让任何人利用我们的国土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 话说到这个份上,赫鲁晓夫知趣地放弃了这个打算。

为了让赫鲁晓夫彻底放弃对中国的大国沙文主义想法,毛泽东对他说: “中国人是最难同化的。过去有多少个国家想打进中国,到我们中国来。结果那么多打进中国来的人,最后还是站不住。”赫鲁晓夫听了,面无表情。同志毕竟还是同志。毛泽东把中国当年的雄心壮志给赫鲁晓夫透露了。

他告诉赫鲁晓夫,中国今年要生产钢 1070 万吨,明年是 2500 到 3000 万吨。赫鲁晓夫搞过技术,对大工业还是有感性认识的,在苏联当了多年领导,

工业建设方面也有经验。中国的工业基础还是苏联帮着搞起来的,有多大的家底,瞒不过他。现在中国一下子搞钢铁翻番,他当然不大相信,但也不想再为这次糟糕的会谈添什么新的分歧了。他很圆滑地来了一句外交辞令,说: 中国同志提出来的计划,我们相信大概可以完成。

说完这句话,再无下文,怎么完成,有什么条件,究竟具体情况怎么样, 他不问;怎么伟大,怎么光明,他也不说。明显表示冷淡和怀疑。

阿尔希波夫就不同了。

8 月 3 日,中苏双方签署《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会谈公报》。陈云和阿尔希波夫进行了交谈。陈云把深藏心底的疑问,端出来问这位老朋友:你看我们明年的钢产量计划,完成得了完成不了?

阿尔希波夫也许觉得自己毕竟是个外国人,不好对这个问题说什么。他没有正面回答陈云的问题,只是笑了一下,说:很大的计划,伟大的计划, 能完成百分之八十、九十,也是很好的。

阿尔希波夫也许觉得自己这么说,意思还没有表达清楚。他感到,陈云这么问,也是对钢铁指标心里有疑虑。在走向宴会厅时,不知他是有意还是无意,又同薄一波走在一起。这一次,他抓住机会,摒弃了外交辞令,明明

白白地对薄一波讲:“你们的计划太高了,恐怕实现不了。”

薄一波不知怎么回事,于是机械地用标准的“大跃进”语言回答:我们有群众路线,把土法炼铁炼钢加上去,计划一定能实现。

阿尔希波夫苦笑,说了一句:土法炼钢再多也没有用。当天,赫鲁晓夫一行飞回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