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编制实施“一五”计划, 强调稳中求胜,反对冒进, 说:实事求是不是小脚女人
为“一五”计划呕心沥血,四年编制,五易其稿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繁荣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然而, 1840
年以后的 100 多年来,我们屡遭外敌入侵,国家四分五裂,连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发展经济更无从谈起。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华民族梦想成真提供了条件。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当时的中国可谓千疮百孔,疲惫不堪。在百废待兴,百业待举,财力又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使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呢?党的领导者们经过慎重思考认为,要使国家落后的经济状况在短期年迅速得到改观,必须集中财力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1951 年 1 月 28 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从这时起,中国共产党就确定了编制经济计划,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的思想。
陈云当时是中财委的主任,负责主持全国的经济工作,因此,编制经济发展计划的任务也历史地落在了他的肩上。
党中央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不久,陈云即开始考虑编制五年计划的问题。1951 年 4 月,他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发言指出: “我们要考虑到,两个五年计划要建设什么东西,在国防、工业、农业、水利方面,大概一年投资多少。”“我们要建设,在这方面就要有充分的准备。在交通方面,也要有计划,要修多少铁路,公路,要计算出每公里花多少钱。工业方面,我们要开发石油,生产化肥,制造发电机,建设发电厂,等等。” “要计算我们的财力,同时计算经济、文化、国防的需要,人民生活的需要。现在要组织一个计划委员会,预先把各方面的建设规划一下。”
在这个讲话的同时,陈云实际上已经开始了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在他的组织领导下,中财委 1951 年即试编出了一个五年计划的粗略的纲要。这也就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首次编制。由于当时资料不全,战争还在进行, 全国经济建设的大局也还未定下来,特别是还未能征得苏联的援助,因此, 这个计划纲要只能是一个试验,不可能作为正式的计划。
进入 1952 年,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即将完成。党中央决定加快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并决定,计划编制好后,8 月份拿到苏联,征求老大哥的意见,争取他们的帮助。于是,在陈云领导下,中财委开始第二次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到 1952 年 7 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二次编制宣告完成。尽管时间仓促,经验和数据不足,这个计划还是包括了大量的内容。计划印出来以后,共有 25 本小册子,主要包括钢铁、有色金属、机器、汽车、船舶、电器、化学、建筑材料、电力、煤矿、石油、纺织、轻工业、交通、邮电等发展计划。
计划草案印出来后,7 月 1 日,陈云致信毛泽东,对这个五年计划的编制情况进行了说明。他说:“这次写的五年计划的主要点是在今后五年中要
办些什么新的工厂。因此在这一方面花的工夫较多。原有工厂的生产方面, 也写进去了。但估计这一方面的生产数字一般是低的,可能超过。将来需要好好再讨论的。所以首先集中力量研究今后五年中新办工厂,是为了七八月间可以向苏联提出一个五年中供我装备的要求。”
这个计划提到中央后,中央政治局进行了讨论,认为可以将这个计划带到苏联征求意见,并作为向苏联提出援助的基本根据。
8 月,中共中央决定组织代表团,以周恩来为团长,陈云、李富春为副
团长,带领 30 多名专家访问苏联。
当时没有大飞机,一架飞机只能坐 16 人。中共代表团分乘 3 架飞机,从
北京西郊机场起飞,飞了 3 大,第一晚在伊尔库斯克,第二晚在新西伯利亚, 第三天才到莫斯科。到达莫斯科后,陈云和我国的专家一起,在离地那莫体育场不远的苏维埃旅馆下榻。
这次代表团的主要任务是就第一个五年计划和苏联有关方面交换意见, 重点是争取苏联的援助。在莫斯科,周恩来、陈云等与苏方代表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会谈。期间,周恩来和陈云两次会见了斯大林。
尽管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过两次编制,而且花费了很大的力气,但有关部门对计划毫无经验,因此,实事求是地说,这个计划还是相当不成熟的。苏方领导人详细研究了中方提出的计划,对这个计划方针和要达到的目标, 表示欣赏,但对计划本身则不敢恭唯。他们认为,中方提出的计划草案,还不能算是五年计划,不仅不是计划,即使作为指令也不够。斯大林在会见周恩来、陈云时还就中国的“一五”计划,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他认为, 中方的《草案》中考虑的五年中工业年平均增长 20%的速度是勉强的,建议降到 15%或 14%。他还强调,计划不能打得太满,必须留有后备力量,以应付意外的困难。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会谈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苏联同意帮助中国设计一批企业并提供设备。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9 月下旬,陈云即先行回国,留下李富春和一大批专家与苏联专家一起做进一步的工作。
回国后, 1952 年底、1953 年初,陈云根据苏方的建议,组织中财委, 对“一五”计划进行了第三次编制。这时,国家计划委员会已经成立,中央决定由高岗任计划委员会的主席,因此,编制“一五”计划的工作本应顺理成章的由高岗主持,但高岗对经济工作根本是个外行,由他来主持编制“一五”计划是不可能的,高岗自己也有自知之明,因此,高岗上书毛泽东,请求在计委成立后,编制“一五”计划的工作仍由陈云主持。这样,编制“一五”计划的重担仍旧没有从陈云肩上卸下来。
不久,由于长期夜以继日的工作,陈云积劳成疾,病倒了,并不得不从1953 年 3 月起暂时离开工作岗位到外地休养。这样,编制“一五”计划的工作也暂停了下来。
1953 年 4 月以后,苏联政府经过研究,就中国“一五”计划的问题提出了正式的答复意见。这时,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一些项目也基本上确定下来了。于是,国家计划委员会根据这些意见,对“一五”计划进行了第四次编制。这一次,陈云因病在外地休养,未能参加。
由于种种原因,第四次编制的“一五”计划仍不能令人满意。而这时, 按照预定的时间,“一五”计划应该进入实施阶段了。对此,毛泽东和党中央都非常着急。
1954 年初,根据工作发展的需要,中央决定成立由陈云、高岗、李富春、邓小平、邓子恢、习仲勋、贾拓夫。陈伯达组成编制五年计划纲要八人工作小组,由陈云任组长,加快“一五”计划的编制。于是,陈云又投入了第五次编制“一五”计划的工作。
这一次毛泽东立下军令状,要求计委从 2 月 15 日起,一个月内交卷,拿出粗稿,然后,由陈云领导的小组迅速定稿。计委感到时间太紧,压力很大, 向毛泽东请求延长一些时间,毛泽东只给了 5 天的宽限,要求 3 月 20 日必须拿出粗稿。
接到指示后,2 月 19 日,陈云即召集中央财经、文教各部部长开会,布置编制“一五”计划的工作。会上,陈云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同时指出: 编制“一五”计划的工作不能再拖了。毛主席规定的时间非常紧,但现在编制“一五”计划有很多有利条件,首先,苏联援助我们的项目已经定下来了, 项目是 141 个,设计和设备安装的时间也大致排好了,这就使我们更有把握了。其次,朝鲜战争已经停下来了,军费和意外的支出都减少了。第三,总路线已经宣布,而且经过广泛宣传已深入人心。第四,我们已经有了几次编制计划的经验。因此,短时间内完成这一任务是有可能的。
这次会上,陈云还要求大家学习毛泽东的工作方法。他说:毛主席现在搞宪法的速度很快,他的方法是:一、吃饭;二、吃了饭不干别的事情;三、每天搞出几条。我们也要采取这样的制度,专门来作,不要坐在上面,只等着下面的汇报。各部都要指定专人负责,搜集材料,核定数字。
会后,各部和计委根据陈云的指示,迅速展开工作,并按预定的时间及时向陈云提供了所需的材料。
接到计委和各部提供的材料后,陈云自己也组织了一个小组,这个小组由他和张玺、梅行、周太和、邱纯甫 5 人组成。张玺是计委的副主任,周太
和和邱纯甫是陈云的秘书,梅行是请来的笔杆子。5 个人昼夜兼程,开了 14
次会,用了 15 天的时间,将这些材料进行了归纳、整理,并于 4 月初最后拿
出了五年计划纲要初稿。这一初稿于 4 月 15 日印好后,送到了毛泽东手里。
计划初稿出来以后, 1954 年 6 月 30 日,陈云就“一五”计划的有关问题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了汇报。
这样,历时近 4 年,五易其稿,第一个五年计划总算有了一个可以拿出来的初稿。后来,这一初稿又在陈云主持下进行过一些修改,但基本上是以这次的编制为基础,没有再重新编制。
1955 年 3 月 31 日,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对陈云主持起草的“一五”计划草案进行了审议,并决定原则通过这一草案。6 月,中央委员会根据全国党代会议提出的意见,对草案再次进行了修改。7 月 30 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并正式通过了“一五”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