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非功利化”
阿多尔诺反对艺术的“资产阶级功利化”原则,主张艺术的“非功利性”。在他看来,由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一切,包括精神劳动,都已经被利润及丧失了尊严的人类的虚假需求所歪曲和玷污,艺术只有成为无功利的东西才能冲破交换原则的罗网,反对统治一切的商品化倾向。
据此,阿多尔诺批判艺术作品追求社会效益的做法,认为这样的作品无异于“委身拜物教”。他声称,艺术只有加强自己的独立性和纯洁性,抵制文化工业的扩张,才能免遭蜕变为商品的命运。它甚至不应向人们提供享受, 因为,“假如变成供人们享受的对象,那么,它的独立性就将完全丧失。在享受的借口下,占有欲将畅行无阻,而这恰恰是人们对待商品的态度。”① 一位艺术家倘若屈服于市场的需要,提供给读者、观众和听众以所谓的享受, 他便会堕落为“统治的帮凶”。因此,艺术作品的真理内涵“恰恰应当从它的无功利、无效果性中去寻找”②。自 19 世纪中叶始,“一切艺术作品的共同特点在于它们对社会接受的抗议”③。
阿多尔诺反对用艺术作品的社会效果来判断作品,认为“从社会方面探究作品的兴趣应当转向艺术本身,而不应满足于效果的调查与分类。效果由于社会的原因总是同艺术作品及其客观内涵背道而驰的。对于艺术作品的反应自古以来便是极其间接的,并非与作品本身发生联系⋯⋯效果的研究既不能切中作为社会存在的艺术本身,更不能为艺术制订某种规范。”④
既然阿多尔诺如此蔑视艺术作品的社会效果,那么,他反对艺术的社会接受便是合乎逻辑的了。在他看来,“艺术与社会的关系首先不应从接受领域中去探寻,它先于接受,表现在生产之中”,“根据接受现象的规律性变化为艺术臆想的某种异己的规律,作为意识形态的枷锁,更胜过于任何将艺术物化的意识形态。艺术与社会的关联体现在内容之中,而不表现为某种外在于艺术作品的东西,这对于艺术的历史同样适用”。①
① 阿多尔诺《启蒙的辩证法》,第 12 页。
① 阿多尔诺《文学札记》第 1 卷,第 87 页。
② 阿多尔诺《艺术社会学论纲》载《最低道德》,法兰克福 1964 年,第 57 页。
③ 阿多尔诺《艺术社会学论纲》,载《最低道德》,法兰克福 1964 年,第 58 页。
④ 阿多尔诺《美学理论》,第 338—339 页。
① 同上,第 340 页。
阿多尔诺反对追求功利目的和社会效果、提供享受的艺术,而主张一种无功利、不能产生任何社会效果的、无法为人们所接受的“纯粹的艺术”, 这使人想起欧洲 19 世纪风靡一时的唯美主义和“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这一倾向的代表人物之一,法国浪漫派诗人戈蒂耶曾发表过与阿多尔诺极其相似的宣言:“只有毫无用处的东西才是真正美的;一切有用的东西都是丑的; 因为那是某种实际需要的表现,而人的实际需要,正如人的可怜的畸形的天性一样,是卑污的,可厌的。”②对于抗议当今西方社会将艺术变成巩固其统治的思想工具和获取利润的手段,阿多尔诺的主张当然有合理的一面,但作为一种普遍有效的美学命题,却有着致命的缺陷。阿多尔诺本人也承认,“艺术只有作为‘为他之物’才能成为‘自在之物’”。换句话说,艺术作品作为社会存在和审美对象,假如不为人们所接受,只能是一种虚假的存在,不具有任何历史与现实的生命力。社会接受活动是把作品从死的物性材料中解放出来,成为现实的存在,并加入到社会文化进程之中,发挥其固有功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唯一可能途径。事实上,艺术如果完全脱离读者和欣赏者, 蔑视社会效果,它又怎么能起到“批判现实”、“对社会进行抗议”、“揭露统治的意识形态”的作用呢?那样一来,阿多尔诺本人所宣称的艺术应当具有的“否定性”岂不成了一句空话?那样一种“纯文艺”不仅过去和现在没有,将来也绝不会有。事实上,即使是宣称完全反对功利目的的唯美主义的艺术作品,如王尔德的《莎乐美》和福娄拜的《包法利夫人》,也并非完全没有社会效果,而是事实上在一定程度起到了社会批判的作用。迎合低级趣味、仅仅提供消遣和娱乐的艺术作品固然不足取,但弃绝一切功利目的、无视人民大众的艺术也必然会失去其存在的权利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