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是法兰克福学派中除阿多尔诺以外对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得最深、成就最大的思想家。70 年代初以来,由于阿多尔诺等人编辑整理的《本雅明全集》(12 卷)陆续出版,本雅明的文艺思想在德国和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其重要性被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到,影响也越来越广泛。

本雅明 1892 年 7 月 15 日生于柏林一个富有的犹太艺术品商人家庭,从

1912 年起先后在弗赖堡、柏林、慕尼黑和伯尔尼攻读哲学,并于 1919 年在伯尔尼大学以论文《德国浪漫派艺术批评的概念》获博士学位。1918 年,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布洛赫结识,订为至交,并通过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1924 年,他在苏联导演拉西斯的启发下进一步钻研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 并在布莱希特和卢卡契影响下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二十年代,他曾作过短期的电台文学评论撰稿人和翻译,1926 年至 1927 年访问过苏联,1927 年开始参加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工作。1933 年德国法西斯上台后,他逃往巴黎,纳粹占领法国后试图越境流亡他国,但未能成功,于 1940 年 9 月 27 日在与西班牙接壤的法国边境小城波尔波自杀身亡。

本雅明的主要文艺理论著作有《德国悲剧的起源》(1925)、《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4)、《作为生产者的作家》(1934)、《夏尔·波德莱尔:资本主义鼎盛时代的抒情诗人》(1936)、《历史哲学论纲》(1940 年作,1955 年出版)等。

本雅明一生并未写过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著作,也没有提出过完整的理论体系,他的文艺思想矛盾复杂,语言风格独特。其主要理论建树是“艺术生产论”以及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情况下,艺术所面临的困境及其生产方式、作用和接受方式、社会功能的变化的论述。他极其敏锐地注意到了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渗透所带来的人的思维和知觉方式的改变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艺术观念、艺术作用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深刻变革。他的一些论点对认识当今时代出现的许多新的文艺现象是富有启发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