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诗学

自古希腊以来,哲学始终关注着两个基本问题:一、世界的本源问题; 二、人的思维或意识。前者即“本体论”(Ontologie)问题或“存在论”问题,因为“本体”在希腊文中即“存在”之意。

人们通常把海德格尔的学说称之为“存在哲学” ( Sein- sphilosopihie),因为,他正是站在“存在”的高度,从存在的意义和本质出发,来重新理解和审视一切的。海德格尔的学说是一个巨大的隐喻,关于“存在”的隐喻。它流露出一种基本情绪:对世界的无名恐惧,人被抛入一个不可理喻的荒谬的世界,任凭烦、忧、罪、畏、死摆布的体验,这种体验留给人的只有被遗弃者的孤独以及一切意义均已丧失的绝望。在海德格尔那里,人的整个存在,连同他与世界的全部关系都从根本上动摇了,存在失去了一切支撑,一切理性的知识和信仰均已崩溃,所熟知的一切也无可挽回地移向了虚无缥渺的远方。

将诗与艺术问题还原到存在论的维度来思考,是海德格尔诗学的主要特征。在他那里,诗与艺术问题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学问题”或“文艺理论问题”,不再是游离于生存之外,不关生存痛痒,与存在之真无关的问题。诗与艺术绝不是生存的饰物,而本身便是存在的根本方式,历史的基础,“真”发生的事件。作为一个“存在论”的问题,对诗和艺术的思经由海德格尔而获得一个空前的深度,海德格尔的诗学也因此而引人注目。

海德格尔(Martin Heiddeger,1889—1976)生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黑森林地区的默斯基尔希,父亲为教堂执事,家庭中浓厚的宗教气氛对早年的海德格尔影响很深。由于家境贫寒,海德格尔中学毕业后只是受教会的资助才得以上大学深造,在弗赖堡大学先后攻读神学、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大学毕业后他先后任教于弗赖堡大学、马堡大学,后又回到弗赖堡任教授。 1933 年法西斯上台后,他被任命为弗赖堡大学校长,但 10 个月后即被解职。二次世界大战后,正是由于这一段“不光彩”的经历,他被禁止授课,并从此隐居在黑森林一所与世隔绝的山顶小屋,埋头著述。海氏一生刻板无奇,但其思想的深度和著述之丰厚却是本世纪思想家中所罕见的,以至于有人在他去世时断言:“在精神王国中,我们的世纪将将是海德格尔的世纪,正如十七世纪可以说是笛卡尔和牛顿的世纪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