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猿人向早期智人的过渡

从猿人向早期智人的过渡,在我国大约发生在中更新世之未和晚更新世之初。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人类化石有金牛山人、大荔人和许家窑人。

金牛山人发现于辽宁营口西南 8 公里的永安乡金中山的洞穴裂隙中,为

一 25—30 岁的男性个体,其头骨、脊椎、肋骨、髋骨和四肢骨保存相当完整。其特征明显比北京人进步,如眉骨嵴较低,颅骨壁较薄,牙齿也没有北京人那样租壮,一般认为应属早期智人或由猿人向智人过渡的类型,也有认为是属晚期猿人的①。

在金牛山人保存的同一层位上发现了两处灰堆,其中一处由三个直径约50—60 厘米的圆形灰堆连在一起。灰堆中有烧土和炭屑以及烧过的动物骨

骼。在两处灰堆之间约 7 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有大量动物骨骼碎片,有些碎片有明显的人工敲砸痕迹,当是敲骨吸髓后遗留下来的。

伴出的动物化石有肿骨鹿、梅氏犀和拟布氏田鼠等,当同中更新世晚期或略晚。

与金牛山人大体同时的还有陕西大荔甜水沟发现的大荔人化石。那是一个基本完整的头骨化石,大约是属于一个 30 岁以下的男性个体。头骨粗壮厚实,属长头型,颧骨不高,眉嵴厚重,额骨低平,额部后倾,头顶有矢状脊, 骨壁厚度大于北京人的平均值,脑量约 1120 毫升。应属早期智人的一种古老类型,被定名为大荔智人(Homo sapiens daliensis)①。

与大荔人同出的石器多以石英岩和燧石为原料,多用锤击法打制,器形主妄是包括直刃、凹刃和凸刃等的各种刮削器,个体较小,加工也较简单。伴出的动物化石有鸵鸟、肿骨鹿和古菱齿象等,应属中更新世末期或晚

更新世初期。

许家窑人发现于山西阳高许家窑的黄绿色粘土层中,同出的还有大量石器、骨角器和动物化石②。

人类化石有顶骨 11 块和枕骨、颌骨和牙齿等,大约属于十多个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个体。其体质特征是骨壁较厚,顶骨曲度介于北京人与现代人之间, 脑动脉分枝比北京人复杂,后枝比前枝长。枕骨圆枕没有北京人那样宽而突出,位置也比较高。上颌骨粗壮,吻部仍然前伸,但不及北京人那样显著。牙齿粗大,嚼面纹理比较复杂。同样具有从猿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性质。

许家窑的石制品非常丰富,前后发现有三万多件。以脉石英、燧有、火山岩等为原料。制法以锤击法和砸击法为主,打下的石片一般较小。石器器形有刮削器、尖状器、石球、雕刻器、石钻、小型砍砸器等,其中石球发现

① 吕遵谔:《金牛山猿人的发现和意义》,《北京大学学报》,1985 年第 2 期。

① 吴新智、尤玉柱:《大荔人及其文化》,《考古与文物》,1980 年第 1 期。

② 贾兰坡,卫奇:《阳高许家窖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76 年第 2 期。

有一千多件,成为许家窑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

遗址中发现许多骨片有锋利的刃口,刃部有时还有加工痕迹,当为骨器, 也有少量角制品,种类大约有刮削器、尖状器、三棱尖状器和镞形器等。

伴生的动物有鸵鸟、古菱齿象、披毛犀、许家窑扭角羊等,时代当属中更新世末期或晚更新世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