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和北京人

周口店位于北京市西南郊的西山脚下,从很早的时候起就有人在那里开采石灰,挖掘“龙骨”(即古动物化石)。1918 年,当时地质调查所的矿业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J.G.Anders-son)来到周口店鸡骨山,发现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1921 年安特生等人又访问了鸡骨山,并由当地矿工引导在鸡骨山北约之公里的龙骨山找到了一个化石更为丰富的地点,并预言那里会发现人类化石及其遗物。1927 年正式组织发掘。1929 年 12 月 2 日由裴文中发现了完整的直立人头益骨。那次发掘一直持续到 1937 年。解放以后又多次进行发帆前后发现了六个比较完整的人头盖骨化石以及大量的头骨碎片、肢骨和牙齿化石等,代表四十多个不同年岁和性别的个体。同出的石器和石制品数以万计,还有大量的烧骨,成堆的灰烬,被烧过的石头和朴树子等, 伴出的动物化石多达一百多种。这个被称为“北京人之家”的周口店第一地点,至今仍是我国发现资料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①。

周口店第一地点所发现的人类化石的特点是颅盖低平,前额后倾,头骨最宽处位置偏低,眶上圆枕两侧端稍向后弯曲,眶上园枕与额鳞之间出现明显的宽沟。头骨有矢状脊,鼻骨较宽,属阔鼻型并接近特阔鼻型,颧骨很高, 颧面前突且较垂直。吻部略向前突出而没有下颁,下颌骨具有下颌圆枕。牙齿粗壮,门齿呈铲形。平均脑容量约 1075 毫升,1966 年发现于顶部堆积的 5

号头骨脑量更达 1140 毫升,显然比蓝田直立人进步一些。但仍属直立人范

② 贾兰坡、王择义、王建:《匼河——山西西用部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科学出版社,1962 年。

① 贾兰坡:《周口店——北京人之家》,人民出版社,1975 年。

畴,并被命名为北京直立人(Homo erectuspekinensis)(图 1-4)。

图 1-4 北京人(复原)北京直立人的肢骨部分呈现着与头骨不完全相应的特性,上肢骨已短于下肢骨,肢骨除骨壁较厚、髓腔较小外,已与现代人的相似,锁骨和月骨也与现代人的相近。股骨也接近于现代人,有股骨脊。但股骨干上半内侧缘显著隆起,这一特点和黑猩猩相似;股骨干最向前弯的部位在中部以下最细处,也和现代类人猿的相近。根据肢骨计算身长的方法, 推知男性平均身高 1.62 米,女性 1.52 米,比现代中国人稍矮。

北京人头骨较为原始而肢骨稍较进步的现象,可能与肢骨构造比较简单因而难以作细致的比较研究有关,也可能是反映着人类体质进化过程中的一种镶嵌现象。这种情况不但在北京人身上有,在同一发展阶段的爪哇直立人和发现于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的直立人也有相同的情形。它不过是在动物进化中有时出现的镶嵌现象的一种新的表现。

北京人所用石器的原料有脉石英、绿砂岩、石英岩、燧石和水晶等,制法有锤击法、碰砧法和砸击法,并已懂得对不同的石料采用不同的制法。石器个体大多较小,仅少数为大型器,主要类别有刮削器、尖状器、砍斫器、端刮器、雕刻器和石球,以刮削器数量最多,尖状器次之,其它几类较少。大多数是石片石器,单面加工。其中以用砸击法制成的两极石片和用两极石片加工而成的两端刃器最富特色(图 1-5)。

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许多破碎的兽骨,其中有一些颇象有意制造的骨器,但绝大部分应是敲骨吸髓时砸碎的。

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有许多用火的痕迹,包括成堆的灰烬,烧过的骨头、石块和土块等。灰烬堆中还有烧过的朴树子和紫荆木炭块。这说明北京人已会控制用火,虽然元谋人和西侯度

图 1-5 北京人石器

1.2.砍砸器;3.7.9.尖状器;4-6.刮削器;

8.雕刻器;10.砾石石器。

文化的主人也可能已会用火,但不象北京人遗址中那种成堆灰烬等所表明的会控制火并保存火种。有了火不但可以熟食,还 可御寒和抵御猛兽侵害, 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过北京人的生活还是十分艰苦的, 据对 40 多个个体的年龄分析,大约有三分之一不到 14 岁就死了,其余的年龄也不很大,于此可见一般。

与北京直立人伴生的动物化石达一一五种,称为周口店动物群。其中有中国鬣狗、肿骨鹿、梅氏犀、水獭、剑齿虎、三门马、李氏野猪、硕弥猴、葛氏斑鹿、德氏水牛、居氏大河狸、转角羚羊和豪猪等,其中现已绝种的占63%。这个动物群代表的年代,大体上相当于更新世中期。

我们应当注意的是,周口店第一地点的堆积厚达 40 米,按其质地和颜色

可分 13 层,显然是经过很长时期才形成的。依据古地磁法、热释光法、裂变

径迹法和铀系法等多种方法测试的结果,其年代约距今 71 万年至 23 万年。在这个长时期内,人类曾经历了三个主要的活动期,第一活动期的文化层主要在第八、九层,少量在第十层,第二活动期主要在第四层,第三活动期则只在表层的局部地方。每一个活动期电许还有几个小期,例如第一活动期显然还可细分为几个小期,而期与期间在年代上并不连续,很难说后来的北京人一定是前此居于同一洞穴的北京人的子孙。更不能简单地用洞穴中发现的

全部人骨化石所代表的四十多个个体,来估算北京人实际社会群体的大小。由于时间很长,不但每次进入洞穴居住的人数和连续居住的时间都无从

查考;每次居住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也都有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据刘泽纯的分析,从最初住人的约前 70 万年到最后住人的约前 23 万年期间,大致发生过四五个冰期旋回的气候变化,每个旋因包括温暖的间冰期和相对寒冷的冰期。而下文化层、上文化层和表层大致都处在间冰期内。总的变化有大陆性气候程度逐渐加强的趋势①(图 1-6)。

图 1-6 北京猿人洞堆积记录的气候变化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