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从八仙洞到大坌坑 台湾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存是从台东长滨乡八仙洞获得的,有人称之为长滨文化。所谓八仙洞包含有三个洞穴:潮音洞、海雷洞和乾元洞。在这些洞内含陶片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之下,均发现了仅出打制石器和骨器而没有陶器的文化层。三个洞穴共出土打制石器六千多件,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和经过加工修理并有使用痕迹的石片石器。同出的骨器有一百多件,包括锥、穿眼的针和两头尖的针(钓针或网针)等。此外还有许多动物骨骼和木炭渣等。

八仙洞中木炭的碳 14 年代共测得五个标本,其中一个超过 15000 年,其余四个距今仅为 5000 年至 6000 年间。也许长滨文化本身延续的时期较长,

① 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广东潮安的贝丘遗址》,《考古》1961 年第 11 期。

代表着一种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文化遗存。

在台湾,可以确定为较早的新石器文化被称为大坌坑文化。它是以台北八里乡大坌坑贝丘遗址的发现而得名的。这个文化主要分布在台湾西海岸地带,以西南海岸最为密集,东海岸也有零星的分布。主要遗址除大坌坑外, 还有台北圆山下层、台南归仁乡八甲村及高雄林园乡凤鼻头等处,大体都属于贝丘遗址。

大坌坑遗址出土的陶片多夹粗砂,红褐色或灰褐色,火候甚低,胎壁较厚。多饰绳纹和划纹,有的在口沿涂一圈红色陶衣。器形甚为简单,大致有釜、罐、碗几种。多属圜底,个别的罐有矮圈足(图 4—38)。

台南归仁乡八甲村所出蚌壳曾进行碳 14 年代测定,其中标本 SI—1229 为距今 5480±55 年,(按半衰期 5568±30 年计算)树轮校正的年代为公元

前 4355±160 年。

壳坵头和富国墩 在福建沿海的比较早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有壳坵头和富国墩。壳坵头位于闽江口以南的海潭岛上,属平潭县,1985 年进行发掘,是一处文化内涵丰富的贝丘遗址。出土石器以打制为主,其次是打制后稍经磨制的,通体磨制的为数极少。石器种类有砍砸器、刮削器、锛、穿孔石斧和穿孔石刀等,还有数量可观的石球。同出骨器有凿、匕、锥、镞、笄等,还有

图 4-38 大坌坑文化的石器和陶器(台南归仁八甲村出土) 1—3.石斧;4—6.石锛;7—10.陶罐残片。用蠔壳制的器具。

壳坵头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掺粗砂和贝壳末,火候低,颜色不纯。以圜底器为主,其次是圈足器,器形有釜、罐、圈足盘、碗,豆和支脚等。纹饰中多拍印麻点纹和绳纹,其次是贝印纹,即用贝壳边缘压出的花纹,此外还有戳点纹和刻划纹。少数陶器还有红衣(图 4—39)。

图 4—39 平 潭 壳 坵 头 的 陶 器1.2.罐;3.7.釜,4.支脚;5.8.10.钵;6.圈足盘;9.盖;11.豆。与壳坵头性质相同的遗址还有平潭南厝场,白沙溪头下文化层中也可见

到少量与壳坵头类似的文化因素。金门岛上的富国墩遗址则可能是与壳坵头有密切关系的一处遗址。

富国墩又名蚵壳墩,是一处贝丘遗址。所出陶片有黑色和红色者,颜色不纯,纹饰中有贝印纹、刻划纹和指甲纹等。其中贝印纹乃用各种不同的贝壳边缘压印出的波浪纹、点线纹和直线纹等,与壳坵头所见十分相似。富国墩遗址的年代,曾用贝壳测得三个碳 14 年代数据,分别是距今 6310±370 年(底层)、5800±340 年(中层)和 5460±320 年(上层)。这是以半衰期 5568±30 年来计算的,若用树轮校正,当在公元前 5500 年至前 3940 年之间,与大坌坑文化接近。壳坵头的年代也应与此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