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西南地区

云南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地理环境 云南在我国西南边疆,地理条件十分复杂。西部为横断山脉, 众多高山和江河相间排列。山地海拔一般为 4000 米左右,河谷强烈下切,高

差可达 3000 米以上。元江以东是云贵高原的主体,有脉络不明显的山地分布。高原东部则广泛分布着岩溶地貌,整个云南的山地与高原约占 93%以上,仅 6%为山间小盆地,当地称为坝子,就中以滇池和洱海周围的盆地最大。

云南纬度甚低,北回归线从省境南部穿过,但因地势较高,年平均温度并不很高。由于地形复杂,对气候也有强烈的影响。例如东川市的新村、汤丹、落雪三个地方水平距离不过 30 公里,因相对高差各约 1000 米,使得年平均温度相差极大,分别为摄氏 20°、13°和 7°,无霜期则分别为 316 天、260 天和 173 天。这是极端的例子,但可说明云南气候的一般情况。降水量

一般比较丰富,但差别也很大,金沙江上游河谷年降水量仅终 500 毫米,西

盟瓦族自治县一带可达 2500 毫米。

云南地理条件复杂带来的两个直接后果,第一是生态环境复杂,资源丰富,这大概是云南很早就育人类居住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是交通阻隔,妨碍了文化交流,也妨碍了人们之间的联合。所以云南的史前文化极为复杂, 云南的民族成份也极为复杂。只是在滇池和洱海地区,才逐渐联合为较大的国家,但那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新石器文化的发现与分布 早在一百七、八十万年以前,云南就出现了元谋人,创造了元谋文化,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此后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也都发现过人类化石和遗物。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已遍及全省。

云南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工作早在 30 年代就开始了,1938—1940 年原中央博物院吴金鼎、曾昭燏等曾在点苍山下、洱海之滨调查、发掘了马龙等一批遗址,解放后主要由省文物考古部门进行了广泛调查和重点发掘。在此基础上,李昆声等提出将云南新石器文化划分为八个地方类型,并探讨了它同华南等地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关系③。这个划分充分反映了云南地理条件复杂和文化多元化的特点。但因发掘遗址较少,迄今还无法建立一个考古学文化的编年体系。有些现时认为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也可能晚到青铜时代,这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田野工作去解决。

滇池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昆明附近的滇池、抚仙湖和星云湖,都是断层陷落形成的内陆湖泊,周围有比较宽广的平坝,分布着相当密集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有官渡、石寨山、河泊所等二十多处。这些遗址有的在平地, 有的在几米至几十米的小岗子上,而者都有大量的螺壳堆积,一般厚 4—5

米,最厚的可达 9 米。螺壳尾部都有一个被敲穿的小孔,是取食后的废壳堆积。

出土石器以磨制为主,种类有斧、锛、铲、刀、锤、砺石和敲砸器等。斧、锛类器物除普通型以外,还有双肩的、有段的以及有肩有段的各种类型, 明显地是受到了华南新石器文化的影响。

③ 福建省博物馆:《闽候溪头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4 年第 4 期。

陶器中以红陶为多,次为灰陶。手制,火候甚低。器形以大量泥质红陶的凸底浅盘为显著特征,不知何用。其它器物有碗、钵、盆、罐等,有些罐带流,还有个别圈足器。陶器上的纹饰主要有各种刻划纹,也有少量几何形印纹。泥质红陶凸底饯盘的外表常有稻壳印痕,可知这个地区的新石器文化的居民已知种稻。

洱海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洱海也是因断层陷落形成的内陆湖,面积仅次于滇池,为云南第二大湖,周围有比较宽阔的平坝,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这里的新石器文化遗址除吴金鼎等人在 30 年代末发现的十多处外,解放以后又发现二十多处,其中宾川白羊村、祥云清华洞和大理鹿鹅山等处均经过发掘和详细调查。

白羊村遗址位于洱海以东的宾川县治东北约 3 公里,西临宾居河,高出

河面约 6 米。由于河水长年冲刷,遗址遭到严重破坏,现存面积仅 3000 平方米,文化层厚达 4.35 米。1973—1974 年进行发掘,发现房址十一座、火塘十四个、窖穴四十八个和墓葬三十四座①。

房屋多呈长方形,较早的挖槽立柱,柱间编缀荆条,然后在两边抹草筋泥;较晚的不挖槽,同样栽柱、编荆条和抹草筋泥,有

图 4—46 宾川白羊村无头葬

左,3 号墓;右,5 号墓。的有柱础。

在三十四座墓葬中有土坑墓二十四座,瓮棺葬十座。土坑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均无葬具,也没有随葬品。葬式十分复杂,最突出的是无头葬,其次是仰身直肢葬和二次葬,也有个别的仰身屈肢葬。无头葬共有十座墓,其中成年单人葬五座,小孩单人葬一座,成年二人合葬一座,成年三人合葬一座, 成年与小孩各一人合葬一座,成年十人以上合葬一座(图 4—46)。死者一般为仰身直肢,合葬墓中的死者有的同一方向,有的相互倒置。除全部无头外,还有缺股骨或其它骨骼的,又都是一次葬,显然是非正常死亡者。云南有的民族曾有过猎头风俗,这些无头葬也许是猎头风俗的牺牲者。

瓮棺葬中有幼儿葬九座,成人葬一座,后者骨骼不全,仅有股骨、胫骨与少许脊椎骨,也是一座无头葬。幼儿据牙齿和头骨判断多不满周岁,有的还是初生不久的婴儿。

白羊村遗址出上的石器以磨制为主,只有个别是琢磨兼施或打制的。种类有斧、锛、凿、刀、镞、网坠、纺轮、砺石、印模、杵、刮削器、敲砸器和石球等(图 4—47)。其中石刀颇有特色,多半月形,上背较直或稍凹, 刃部呈圆弧状,近背部有二穿孔,有的刃部刻成锯齿状,可作锯用。印模系砺石改制而成,在一头刻成米字格纹,与某些陶器上的印纹是一致的。

骨器不多,主要有镞、凿、锥、针等,还有一种扁薄骨器,可能是抹泥的抿子。

陶器几乎都是夹砂的,以褐陶为最多,其次是灰陶,红陶甚少。均为手制,个别有慢轮修整痕迹。纹饰十分复杂,有划纹、绳纹、篦纹、剔刺纹、乳丁纹、印纹、附加堆纹等,以划纹、绳纹和

图 4—47 宾川白羊村的生产工具

① 韩康信等:《闽侯昙石山遗址的人骨》,《考古学报》1976 年第 1 期。

1.石凿;2.3.石斧;4.石锛;5.10.石刀;6.骨锥;

7.8.石镞;9.牙饰;11.石印模;12.骨抿子。

篦纹为主。划纹中有细线纹、弦纹、菱形纹、三角纹、网格纹、曲折纹、斜平行线纹等。绳纹较早的纵横交叉,疏密不等,较晚的细而整齐。篦纹早期较多,有曲折纹、之字纹等。划纹和印纹中也有之字纹,它同中原磁山文化的之字纹以及内蒙东南与辽宁等地的之字纹似不属一个系统。

陶器造型比较简单,主要是圜底器和平底器,无盖无把,仅少数有耳。器形主要有釜、罐、匜、钵、缸等。釜均为圜底大口,有的口外有鋬手。罐有圜底和平底两种,常有复杂的纹饰。匜全为圜底宽流。此外还有陶支脚等

(图 4—48)。

图 4—48 宾 川 白 羊 村 的 陶 器1.5.釜;2.缸;3.4.罐;0.钵;7.带咀锅;8.匜。

在白洋材遗址的 2 号窖穴中曾出上灰白色的粮食粉末与稻壳、稻秆痕迹,1 号窖穴中也有灰白色粮食粉末,可知当时已种植水稻。

关于白羊村遗址的年代,曾分别对两个炭化木柱进行测试,其碳 14 年代

经树轮校正后分别为公元前 2165±105 年和公元前 2050±105 年,大体相当于龙山时代。

滇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滇东北主要指昭通地区,西与大小凉山相邻,境内多山,有五莲峰等,横江由南向北汇入长江。这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有昭通闸心场、小过山洞、鲁甸马厂以及较南的宣威尖角洞等处。陶器多单耳平底罐、细颈小平底瓶和碗等,多泥质或夹细砂灰陶,也有打磨光亮的黑陶。纹饰有划纹、点纹和弦纹等。石器一般磨制较精,主要是斧、锛。除普通石锛外,还有有段石锛。宣威尖角洞的石锛绝大部分为双肩有段式, 当与两广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有一定联系。

金沙江中游的新石器文化 金沙江中游主要指楚雄地区,北与凉山彝族自治州接界,境内多高山峡谷。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有元谋大墩子、龙街、张二村、马大海、下棋柳、大那乌、新发村、禄丰十八犁田、火车站等处。其中大墩子曾进行发掘。

大墩子位于元谋县治东约 4.5 公里,南距元谋人出土地点上那蚌约 4 公里。遗址地处张二村河上游两条季节性河沟之间,高出河床约 14 米,南岸

被河水冲刷破坏,现存面积约 5000 平方米。1972 年至 1973 年曾进行三次发

掘,揭露面积 496 平方米。发现房基十五座、火塘七个、窖穴四个和墓葬三十七座,出土了石器、骨器和陶器等大批遗物。②

房屋均为地面起建,长方形,单间或双间,长 5—8 米,宽 3—4 米不等

(图 4—49)。一般在四周挖基槽栽柱,柱间编荆条,再在西面抹草筋泥。房顶推测是稍倾斜的平顶,也是在椽上编荆条再抹草筋泥,室内地面稍加修整,垫黄土或抹草泥,有的铺一层碎石,上垫黄土。室内有椭圆形或圆角长方形火塘,大致与

图 4—49 元谋大墩子 13 号房屋

左,房基平面图;右,复原示意图。

② 游学华:《介绍台湾新发现的芝山岩文化》,《文物》1986 年第 2 期。

居住面平或稍稍下凹,周围有泥埂。整体形状和建筑技术与宾川白羊村遗址的房基基本相同。

大墩子墓葬也同白羊村一样有土坑墓和瓮棺葬两种。土坑墓十九座,多长方形竖穴,仅部分坑壁较整齐。未发现葬具。头向颇不一致,以东南向为主,也有东北向或西南向者。一般为单人葬,仅有一座为一 30 岁左右女性与

一 6—8 岁的幼童合葬。葬式比较复杂,有仰身直肢、仰身屈肢,侧身屈肢和俯身屈肢者。最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不少人骨是生前断肢的,如 M3 为一男性青年,缺左上肢;M5 为一男性中年人,大腿折断,置于胸腹部位;M7 为一男性中年人,缺右下肢;M9 为一中年女性与幼童合葬,女人的右手右腿均被砍断; M11 死者年龄性别不明,胫骨折断并置于盆骨两侧:M13 死者年龄性别不明, 右股骨折断并置于腹部:M14 系一男性青年,右股骨腔骨及左股骨均被砍断, 缺左胫骨,左右肱骨也被砍断并置于胸部两侧:M15 为一女性青年,双腿折断置于胸腹部位:M19 为一青年,性别不明,缺上肢与右下肢,左腿折断。以上断肢缺肢者占全部成年死者的 55%以上,且均系中青年,又以男性为多,推测是战场上被敌方残酷杀死的。

绝大部分墓没有随葬品,仅四座有骨镯、骨珠、牙饰、角凿或石锛,大致都是随身携带的装饰品和个别工具,看不出有专为埋葬而准备的随葬品。许多墓人体部位发现石镞,例如 M3 死者右颧骨和尾椎骨处备射入石镞一枚: M4 人体胸腹部位有石镞十余枚;M7、M8、M10、M11 的胸腹部位均有石镞十余枚;M9 女人臀部有石镞一枚;M17 人体脊椎骨旁有石镞四枚。这些石镞所在的部位大多是容易致命的胸腹部,当是射入体内无法拔除,尸体腐烂才掉出来的。结合前面所述断肢缺肢的情况,更证明这墓地的死者均非正常死亡, 而是被敌方在战场上杀死的(如不是在战场上,用不着弓箭)。这种情况在我国史前文化的墓地中是仅见的,应当是原始社会发展到晚期掠夺性战争出现的一种反映。

大墩子有瓮棺葬十七座,主要埋在房屋附近。先挖浅坑置瓮,上盖陶罐、陶瓮或石板。人骨大多朽坏,初步判断大多是不足周岁的婴儿。有七座瓮棺有随葬品,包括小陶罐、陶壶、鸡形壶和穿孔骨珠等。有随葬品的瓮棺比例之高,是我国史前文化各墓地中所仅见的。

大墩子出土的石器绝大部分是磨制的,有的通体磨光,有的残留打坯时留下的石片疤,打制石器为数甚少。种类有斧、锛、凿、刀、镞、纺轮、砺石、印模、杵、刮削器和石球等,总体特征同白羊村遗址比较接近。这里石刀也有圆角长方形和半月形而种,唯后者较少,直背弧刃,多穿双孔,未见刃部刻锯齿者。镞多扁薄无铤,平底或凹底,与白羊村者颇不相同。骨器有锥、凿、抿子、针、镞及管、珠等装饰品。鹿角制品有锥、凿、抿子等,还有少数牙器、蚌刀、蚌饰和海贝等。

陶器多夹砂者,以灰褐陶为主,次为橙黄陶和红陶。泥条盘筑,用陶拍整形,骨抿打磨光平。纹饰有绳纹、划纹、篦纹、剔刺纹、印纹、乳丁纹和附加堆纹等,以绳纹、划纹和篦纹为主。绳纹有粗细两种,较早的多交叉绳纹,较晚的则比较规整。划纹有弦纹、菱形纹、三角纹、网格纹、曲折纹和平行斜线等。篦纹有的疏朗、有的繁缛,构成比较复杂的图案。大墩子同白羊村一样也有之字纹,但主要是压印和刻划而成,未见之字形篦纹。

器物造型比较简单,基本上都是平底器,仅见个别的圜底器和圈足器。主要器物有罐、壶、瓮和深腹钵等分别用作炊器、水器、存储器和食器,不

少瓮用作婴儿葬具。

大墩子 1 号窖穴内发现大量灰白色粮食粉末、谷壳和禾草类叶子,7 号火塘的三个陶罐内发现大量炭化谷物,经鉴定属于粳稻。结合工具中有石刀和蚌刀等农具,说明大墩子史前居民的经济主要是稻作农业,并且畜养猪、狗等家畜。也可能驯养牛、羊、鸡等。遗址中除发现这些动物的骨骼外,还有更多的野生动物骨骼,包括水鹿、赤鹿、麝鹿、野兔、豪猪、松鼠、竹鼠、黑熊、猕猴等许多种,水生动物则有厚壳蚌、田螺和鱼骨等,说明狩猎、捕鱼和捞取软体动物仍然是当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大墩子遗址的年代,曾采集 5 号房基的 12 号柱洞内的木炭进行测

定,其碳 14 年代经树轮校正为公元前 1470±155 年,可能偏晚。因为曾出大

量铜器的剑川海门口木桩的碳 14 年代经树轮校正为公元前 1336±155 年,与大墩子年代十分接近而文化面貌相差甚远。相反文化面貌与大墩子比较接近的宾川

图 4-50 元谋大墩子的陶器

1 .2.罐;3.壶;4—6.8.瓮;7.杯;9.鸡形壶。

白羊村年代则比大墩子早许多。如果以后能多测几个数据,也许能够提早一些。

滇西北的新石器文化 滇西北主要指迪庆藏族自治州一带,考古工作比较薄弱。主要遗址仅维西县戈登村西约 1 公里腊普河东岸的一处洞穴遗址。出上磨制石斧、石刀、石镞、石锥等。石刀有长方形和半月形两种,均为单孔。陶器多夹砂者,灰褐色,器形仅见单把罐和侈口罐,均为平底,底部印有树叶纹或麻织物纹。

滇东南的新石器文化 滇东南主要指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一带,目前考古工作也较薄弱。已发现的遗址主要有麻栗坡县治附近的畴阳河西岸的小河洞。该处为一洞穴遗址,洞内有溪水流出,文化堆积大部已被冲毁。出土石器多磨制,有斧、锛、刀和印模等,锛多为双肩者,也有靴形者,当与华南新石器文化有一定联系。陶器多夹砂者,以灰褐陶为主,红陶较少。纹饰以绳纹为主,还有划纹和附加堆纹。出土动物遗骸较多,其中有鹿、熊、野猪和大量螺蛳,说明渔猎经济还占有重要的位置。

澜沧江中游的新石器文化 在澜沧江中游两岸,特别是澜沧江与怒江之间的地区,曾发现一系列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有忙怀、曼志、忙亚、忙卡、大水坪、安定、丫口、大芒介、小芒介、下景张、新寨、小田、老赵田、拉叭寨、大协厂等遗址,分别属于云县、景东和澜沧拉桔族自治县等,云县忙怀是其代表。这些遗址大多用砾石打制石器,种类有双肩斧、靴形器、钺形器、网坠等,未见磨制石器。另有刻槽的印模,可在陶器上印出方格纹等。陶片极少,均夹砂,有绳纹等纹饰,唯因陶片太碎,器形不辨。

西双版纳地区的新石器遗址 西双版纳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势较低, 已属热带地区,自然条件与其它地区有较大不同。这里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景洪的曼蚌囡、曼运、曼迈、曼景兰、曼厅,勐腊的大树脚、卡比寒, 孟连的老鹰山等多处。这些遗址的石器均以砾石为原料,以打制为主,也有少量局部磨制或通体磨制的。种类有斧、锛、尖状器、盘状器、敲砸器、研磨器和网坠等,还有一些打剩下来的石核与石片。石斧中除普通型外,还有双肩石斧。

老鹰山是一处洞穴遗址,出土石器有磨制石斧和大量打制的网坠。陶器多夹砂者,饰绳纹、划纹、剔刺纹和波浪纹,器形有罐、钵、碗、盘等,此外还有陶纺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