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原的旧石器与细石器遗存

地理环境 西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边疆,全境海拔平均在 4000 米以上, 号称世界屋脊。西藏地形可分为三大区:一是藏北高原,面积约占全区的三分之二,平均海拔在 4500 米以上,高原丘陵与湖边盆地相间,高差不过 300

—500 米。这个地区气温甚低,全年平均气温在 0℃以下;即使在夏季的 8

月,夜间最低气温也可达-10℃左右。气候干燥,雨量稀少,年雨量仅 200—

300 毫米。冬季漫长且有强大的西风,土壤瘠薄,几乎不长树木,草亦矮小, 为干寒的高山草地或寒漠。加上空气稀薄,故人烟稀少,北部很大一片为无人区。二是藏南各地与高山地带,包括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及二者之间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山脉,终年积雪:藏南谷地气候较好,是西藏的主要农业区和人口集中地带。三是藏东高山峡谷区,是著名的横断山脉的北段,在不同的高度具有不同气候和生态环境。

西藏高原主要是新构造运动时期逐渐隆起的,据研究,最近 10 多万年便

上升了 1500—2000 米,最近 1 万多年内也上升了 200—300 米。因此,西藏史前时期的自然地理条件比现在要好得多。大约在中晚更新世,藏北高原曾有很大的淡水湖。如色林错当时可能是一个东西 200 多公里,南北 40 一 60 公里的浩瀚大湖,并可能通过一些宽浅的谷地与恰规错、吴如错、孜桂错、格仁错等连在一起。到全新世早期及气候最适宜期(大西洋期),当地气候也比现在温暖得多。如藏南聂拉木细石器地层的古植物学研究,证明当时气温比现在要高 3°—5℃。现在的干寒气候主要是在新冰期到来以后(距今约3000 年)才逐渐形成的。这就是为什么在今天的少人或无人区能够发现一系列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早期地点的缘故。

发现与分布 1956 年夏季,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赵宗浦在黑河镇(那

曲)发现一件长 1.5 厘米的柱状石核①,它是在西藏高原发现的第一件细石器制品,从而第一次证实西藏有史前人类的活动。1966 年,珠穆朗玛峰地区综合考察队在聂拉木县的亚里村和羊圈两个地点采集到三十件细石器标本② 。1976 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在藏北的申扎、双湖一带发现了一批细石器地点,连同当地群众采集的细石器标本等,一共涉及十八个地点①。与此同时,在阿里地区也发现三个细石器地点①。此后通过零星调查和1986—1987 年的文物普查,又陆续发现二十二处细石器地点,其中包括青海境内与西藏接壤地区的四个地点。

总计各次调查的结果,发现旧石器三个地点,均分布在藏北高原,最商海拔 4830 米:细石器四十六个地点,主要分布于藏北高原,也育藏南和藏东

的,最高海拔达 6200 米。

① 李家和等:《樊城堆文化初论》,《考古与文物》1989 年第 2 期。

② 江西省文物工作队:《江西樊城堆遗址发掘简报》,同上。

① 李昆声等:《试论云南新石器时代文化》,《文物集刊》。

① 云南省博物馆:《云南宾川白羊村遗址》,《考古学报》,1981 年第 3 期。

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 目前在西藏已发现可能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三个地点,即那曲地区申扎县雄梅区奇林乡珠洛勒、申扎县多格则乡和阿里地区日土县扎布乡,①三处均在藏北高原,海拔分别为 4800、4830 和 4400 米。前者位于错鄂湖盆东南近珠洛河口的河谷边山麓洪积扇的前沿,第二处位于多热藏布河左岸二级阶地上,后者在古班公湖边,高出湖相沉积面 3—5 米。在史前时期,这些地点都应是水草比较丰富的处所,至少可供人们短时期的停留。

从上述地点采集的石器主要属石片石器,砾石石器和石核石器都很少。加工方法主要是锤击法,个别用碰砧法,并以单面反向进行修理。器形不太复杂,以刮削器为主,雕刻器、尖状器、砍砸器均比较少。刮削器种类繁多, 可大分为长刮器与短刮器两类。长刮器中有直刃长刮器、凹刃长刮器、凸刃长刮器、双边刮削器、多边刮削器等:短刮器中有平端刮削器、圆端刮削器、两端刮削器等。这些工具主要是处理兽肉兽皮用的,反映当时的经济应以狩猎为主(图 4—51)。

关于这些石器的年代,因为缺乏原生地层和共生动物化石,无法确切地断定。只能根据石器制作技术和类型大体同富林文化和安阳小南海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接近,故推测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图 4-51 西藏申扎珠洛勒的石片石器1—4.7.圆头刮器;5.6.尖状器;8.双边刮器。

聂拉木的细石器遗存 聂拉木县位于珠穆朗玛峰西侧,珠峰综合考察队在对珠峰周围进行考察时,于聂拉本县的亚里村和羊圈附近采集到一批细石器。

亚里村石器地点在村南约 1.5 公里的波曲河东岸阶地上,海拔 4300 米。阶地上覆盖有石灰华板,在石灰华顶层中发现一件石器和许多植物化石,在地表面采集二十六件石器及石制品,其中包括石核六件,小石叶十二件,石片八件,圆头刮削器一件。地层中采集的为半锥形石核,左侧有修理痕迹, 可称之为石核刮器。

羊圈石器地点在朗弄曲河左侧阶地上,海拔约 4900 米,采集石制品三件:石核、石片和石片刮器各一件。

亚里村石器绝大部分属细石器系统,并且是比较成熟的细石器,同时有一些较大的打制石片石器,同陕西沙苑石器比较相近,推测属中石器时代或新石器时代早期。

藏北细石器遗存 目前藏北已发现三十六处细石器地点,分布于要多县、班戈县、申扎县、双湖办事处、文布办事处、日土县、普兰县、扎达县等地。加上青海的可可西里、沱沱河沿和各拉丹东等四处,共计四十个地点, 分布范围将近 60 万平方公里。这些地点海拔一般在 4500 至 5200 米之间,以

海拔 4800 至 5000 米者为最多。青海各拉丹东海拔 6200 米,是全世界石器地点中海拔最高的一处,如今只有夏季极短的日子才可能适于人类生活。

这些细石器分布地点主要有三种情况,即湖滨平原、河流阶地和山麓洪积扇,只有个别地点位于盆地边缘的干沟崖上。所有石器均为地面采集,没有发现原生的文化层。

① 云南省博物馆:《元谋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77 年第 1 期。

各地点采集的细石器有相当大的统一性。原料主要是火石、燧石、凝灰岩、碧玉和玉髓等,类型以石核为主,有圆体石核(锥形、柱形、半圆锥形、半圆柱形等)和扁体石核(楔形、船底形等)两大类,台面多稍凹或是坡状, 有的有进一步加工痕迹,用作石核刮削器。石叶较少,可能与采集时的选择有关。还有一些石

图 4-52 藏北高原的细石器

1.3.4.10.11.楔形石核;2.5-9.12-14.锥形石核;

15-17.柱形石核。片,一般短而宽,片身较厚,形状不甚规则,有的有使用痕迹。精细加工的细石器也比较少,主要是刮削器,包括长刮器、短刮器(直刃、凸刃等)、圆刮器(厚脊的、扁平的)、双边刮器和复刃刮器等

(图 4-52)。

西藏细石器的广泛存在并且大多处在海拔甚高的藏北高原,证明史前时期的气候条件比现在好,水草比较丰富,才会有许多人在这一带生活,留下了他们的遗物。这里的细石器同我国北方的细石器有不少共同点,如楔形石核、圆锥形石核和圆柱形石核等,在北方地区也都育广泛的分布。至于这里所出带侧翼的圆锥形或柱形石核、半圆锥形和半圆柱形石核,以及台面呈坡形的石核等,为它处所少见,当是本地区细石器的特点。在印度次大陆,广泛分布着以梯形、三角形石刃为特征的几何形细石器,缺少典型的细石核, 与我国细石器显然不属于一个系统。但在靠近西藏的印度东北部则出锥形和柱形石核,还有石叶和半月形石刃等,同印度大部分地区的细石器不同,相反与西藏细石器比较接近,显然是受到西藏细石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