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绝对独裁制度下危机与改革交替的跳跃式扩张

160 年前,法国人托克维尔在其著作中预言:“当今世界存在着两个伟大的民族,尽管起点不同,看来都在朝着相同的目标前进。他们就是俄国人和英裔美国人⋯⋯正当世界注意着其他地方的时候,他们却突然加入了一流民族的行列⋯⋯美国人使用锹镐征服世界,俄国人则用剑乾征服世界。”

综观历史,俄罗斯的发展危机和社会改革,始终都是由一个总矛盾决定的,这就是领土及势力范围的扩张同社会内在发展的矛盾。这个总矛盾可以分解为三个具体矛盾:(一)国家战略目标同社会内在需求的矛盾;(二) 独裁专制同适当分权的矛盾;(三)传统文明同外来文明的矛盾。

可以说,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改革都是对这三个矛盾的暂时克服。所谓克服,除了极个别的例外,如 1921 年里加条约的签定和实行新经济政策,其余全部都是国家扩张战略目标压倒社会内在需求,独裁极权战胜适当分权,传统文明排斥外来文明;其中,尤以伊凡四世、彼得大帝、斯大林变革最为典型。当然,其他改革也不可忽略,因为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它们都是深刻理解三次典型大变革(或大发展)绝对不可缺少的“注解”,否则,不仅那些大改革不可理解,而且当今的危机与出路也变得不可预测了。

  1. 世纪中叶,伊凡四世正式加冕,成为第一代“全俄罗斯的沙皇”,俄罗斯民族的割据状态已经成为过去,但是割据、分权的因素并没有消失,而

且俄罗斯人也不满足于只是得到“欧洲幅员最大国家”的地位。在此关键时刻,俄罗斯“真正的东正教”领袖们决心要完成两桩大业:(一)向东,征服全部异教徒邻国,不仅吞并鞑靼—穆斯林居民的领土,而且还要强迫他们皈依大俄罗斯人的东正教;(二)向西,夺取立沃尼亚及其毗邻地区,占领波罗的海出海口。为此,伊凡四世就必须进一步克服国内的软弱涣散。

伊凡四世登基后,首先整顿了朝纲,初步战胜分权势力,建立了以沙皇特辖制为基础的等级代表君主制。此后,他轻易地征服了喀山和阿斯特拉罕两个软弱的汗国,对进行抵抗的喀山实行了全城大屠杀(因此,喀山鞑靼人至今仍怀有强烈的反俄情绪)。但是在向西扩张方面却由于邻国比较强大, 以及俄罗斯内部不统一,不断遭受挫折,从而导致伊凡对内实行了长达 7 年

(1565—1572)之久的血腥镇压,连他的儿子也未幸免。

伊凡的这种作法,既是对蒙古统治传统的继承,又开创了俄国后来独裁统治的典型方式。

1598 年留里克王朝终结,1613 年罗曼诺夫王朝建立直至 1917 年。这时俄国开始了由等级代表君主制向绝对君主制的转变。

  1. 世纪是罗曼诺夫王朝成功地向东扩张时期,疆域一直达到额尔古纳、格尔必齐河、鄂霍次克海及白令海峡,但止于外兴安岭。俄国向东扩张的成功,撑大了它的胃口。它的更大兴趣和扩张重点在南面和西面,它要吞并黑海和夺占波罗的海沿岸及出海口。这个任务由彼得大帝完成了。

17 世纪末,俄国曾两度远征克里米亚均告失败。彼得清醒地看到,俄国的失败是由于军事技术落后,以及支撑军事力量的国民经济严重落后。他认识到俄国必须向西方国家学习,进行制度改革(当时西方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他首先完成了对反改革派——大贵族和射击军的残酷镇压, 为他的全面改革扫清道路。就是说,彼得大帝完成了向绝对君主制的转变。这次改革用了 21 年(1700—1721),大大增强了国力。但是改革并没有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反而强化了君主独裁的封建农奴制。用马克思的话说,“彼得大帝用野蛮征服了俄国的野蛮”。改革带来的唯一“实惠”,是扩大版图, 压倒西方强邻,征服高加索,威镇波斯,使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敢小视强大的俄国。为了表示俄国的雄心,彼得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君临欧洲的彼得堡。

彼得大帝的事例,鼓舞着俄国后继的历代君主。他之后的几个君主尽管懦弱无能,却为叶卡捷琳娜二世下一步实现黑海扩张野心奠定了基础。

叶卡捷琳娜二世虽然出身于德国贵族,却是最成功最典型的俄罗斯皇帝。她向西方学习,实行“开明专制”,但是,使她真正著名于世的甚至不是她杀害丈夫,篡权夺位,或者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她的“伟大”在于:不仅实现了,而且大大超过了彼得大帝的一切梦想。她不仅制服了全部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伏尔加河流域、西伯利亚等“边睡”民族,强制他们俄罗斯化,而且称霸整个波罗的海、黑海海上,三次瓜分俄国的宿敌—

—波兰,直至争夺欧洲霸权。大俄罗斯帝国欧洲部分的轮廓正是由她勾划出来的。而在东方,经过 19 世纪直至 1945 年,虽然几经挫折,但是大片大片的别国领土都划进了俄国(后为苏联)版图。

扩张,从根本上说并不能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相反却使俄罗斯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西欧,即使在上述最强盛时期也是如此。从发展的角度看,完全可以把 1808 年的斯佩兰斯基改革、 1861 年的农民改革、1906 年的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看作是一个过程的几个阶段。这个过程是俄国资本主

义从无到有,试图摆脱封建专制桎梏的痛苦过程,但是封建统治者牢牢地控制着主动权,几次改革都是从上向下的“恩赐”,变革必须服从于专制制度的国家战略目标——扩张;俄国的资本主义始终在压制下成长,非常脆弱。只有 1917 年的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农民一道从下而上地推翻专制统治的。可是俄国资本主义的脆弱性决定了革命(社会变革)的领导权飞快地转入了无产阶级手中,在同年就爆发了十月革命并且经过四年的血腥内战,巩固了无产阶级政权,使俄国真正踏上了社会转型之路。其具体表现就是列宁倡导的通向社会主义的新经济政策路线。但这是一条漫长的发展道路,它要求俄国付出高昂而痛苦的代价,即彻底割断对外扩张、对内专制的历史传统,不再谋求什么欧洲霸权,更不要说世界霸权了。但这却是一条真正为俄国大多数居民谋福利并且受到他们衷心拥护的道路。斯大林领导的大变革以及确立的社会体制,说明要俄国抛弃与此相反的危害人类进步的坏传统是多么的困难。历史已经表明,斯大林搞的不是科学社会主义,是被马克思痛斥过的“完全粗陋的和无思想的共产主义”,在俄国的条件下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教条理解十俄国传统的统治方式十对俄国得天独厚的资源的肆意挥霍”。这种体制称之为左倾空想社会主义或者军事共产主义最为恰当。它最适合在战争时期发挥威力,苏联在二战中虽然付出了可怕的代价,但却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其中,不能不说继承并发扬俄国旧传统的斯大林体制起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