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 80 年代,国际形势在紧张、动荡中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美苏两极体制受到强大冲击,逐步走向瓦解,东西方关系趋于缓和,世界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从国内来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从而完成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变化了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引起邓小平深刻的思考,他在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对时代特征、国际局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等问题, 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

(一)对时代特征的新概括。对时代特征的正确认识,是制定正确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战略的依据。列宁提出的“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的论断,是符合本世纪初世界历史发展实际的。然而,战后几十年间,国际社会愈来愈趋于相对稳定与和平。对此如果仍是囿于列宁几十年前对时代特征的论断,就会大大限制我们的思路和视野。邓小平经过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刻分析,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从而为我们认识时代特征,把握世界局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在概念上是逐步明确的。1984 年 5 月 17 日,邓小平在会见厄瓜多尔乌尔塔多总统时说:“我看世界现在存在着两个最根本的问题,第一就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第二就是南北问题。”同月 25 日,邓小平在会见巴西总统菲格雷多

时,又重复论述了这一观点,并用“和平”二字简略地概括了第一问题。 1985

年 3 月,邓小平会见日本朋友时再次谈到世界两大主题,井以“经济问题或

者说发展问题”的概念代替“南北问题”的概念。 1988 年 12 月 21 日,邓小平在会见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时明确指出:“当前世界上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和平是有希望的。发展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是对当今国际形势总趋势的高度概括,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过 50 年代前后资

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立和 60 至 70 年代美苏争霸与第三世界崛起的局面,80 年代后国际政治开始逐步形成一种多极化的格局。这种新格局的出现,表明在国际政治中的各种基本矛盾更加突出集中在两大关系上,即严重对立的“东西关系”和极不正常的“南北关系”,它是国际问各种矛盾转化和激化的根本原因。邓小平把当今世界的这两对相互对立的关系用“和平” 与“发展”两大主题作了总体的归结。他说:“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

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邓小平对时代特征的新概括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一,精辟揭示了当代世界的基本矛盾和主要问题。第二,明确了新时期中国的战略任务,即中国主要应做好两件事:一个是经济建设,一个是维护世界和平。

(二)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新判断。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对国际形势的基本判断是“世界大战是不可避免的”。毛泽东关于“要准备打仗” 等论断曾长期作为中国工作的指导方针。自 70 年代未以来,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特别是美苏战略态势和军事力量的发展变化,对战争与和平问题逐步提出了新的见解。

——战争不可避免,但可以延缓。这是 1977 年 10 月至 1979 年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主要看法。这一时期,邓小平继承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和“一条线”的世界反霸统一战线的国际战略,仍坚持战争不可避免的观点。但他认为,搞得好,战争可以延缓,并提出延缓战争的三项办法:第一,提高警惕,加强战备;第二,世界人民团结起来,破坏超级大国,特别是苏联的战略部署;第三,西方对苏联不要搞经济上的绥靖政策,以防他强大起来。

——战争不可避免,但如果反对战争有力,争取较长的和平时间是可能的。这是 1980 年至 1984 年 9 月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主要看法。1980

年 10 月他先是估计战争五年之内打不起来, 1983 年 3 月他又作出了战争十年打不起来的论断。其客观依据主要是苏联在加紧全球战略布局的过程中,遇到了障碍、抵制和困难。

——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但世界上和平力量和制约战争的力量在增长,战争可以避免。这是邓小平 1984 年 10 月以后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主要看法。邓小平这一论断是建立在对国际各种政治力量、经济发展因素的分析基础上的。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经济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深,经济上的共同利益也随之而日益扩大。这种趋势和走向,与战争政策是互不相容的,因而它将成为推动世界和平进程的有利因素。

应该指出的是,认为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并不等于认为现在已无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邓小平根据 70 年代和 80 年代的国际形势以及出现的局部战争的实际,指出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是战争的根源,这不仅使我们对可能导致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使我们对由此而引发的不同形式和规模的战争保持应有的警觉。

(三)正确确定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对于中国的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曾有过许多论述。他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同时又反复强调: 中国既是一个大国,也是一个弱国、穷国,经济很落后。中国属于第三世界。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判定的基础上,根据国力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新的论断。

第一,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的力量。

邓小平曾多次明确指出:“中国现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的力量。” 邓小平的论断是有重要客观依据的。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疆土辽阔的世界大国。同时又是第三世界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在亚大地区的稳定与安全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中国还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决定国际社会重大问题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中国一直把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

义作为自己对外政策的重要目标,并为消除或遏制有碍世界和平和稳定的因素作了最大的努力。

第二,中国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在力量。

中国不仅人口众多,国土辽阔,经济和战略资源比较丰富,而且还有较强的民族聚合力、生存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具有许多国家所不完全具备的优势。特别是近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外贸易的日益扩大,使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不仅会给亚大地区经济带来繁荣,也会极大地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因此,邓小平十分自信他说:“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和平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

第三,中国在世界战略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60 年代末,由于两大阵营以外各种力量的崛起,世界局势发展逐步出现

多极化的趋势, 70 年代,毛泽东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以分析和说明当时世界政治向多极化体系演变的三种基本政治力量。

那么,中国究竟在多极化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呢?国际舆论曾经认为, 在世界趋于多极化的过程中,中国正在成为并将继续成为世界的一极,而且是重要的一极。“中美苏战略大三角”一时成为一种较为通行的说法。对此, 中国一直持否定态度。毛泽东曾对索马里贵宾表示:我们把自己算作第三世界的,现在报纸上经常吹,美国、苏联、中国叫作大三角。我就不承认。他们去搞他们的大三角、大四角好了。我们另外一个三角,叫作亚非拉。进入80 年代,由于实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曾使中国在中美苏关系中举足轻重。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有利地位和特殊作用, 进而把中国人民的利益与世界大多数国家人民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并以此作为处理国际事务的依据和出发点。对中国在国际格局中位置的明确界定,邓小平仍坚持毛泽东的一贯主张:中国属于第三世界,是发展中国家,中国永远不做超级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