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邓小平用和平方式解决边界领土争端的战略思想在实践中的成功运用,显示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和生命力,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范例

邓小平用和平方式解决边界领土争端的战略思想,是从中国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他说:“‘一国两制’,是从我们自己的实际提出来的,但是这个思路可以延伸到某些国际问题的处理上。”“‘共同开发’的设想,最早也是从我们自己的实际提出来的。”①这一思想在处理中国同印度、日本、越南和俄罗斯等国的边界领土争端中,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1. 关于中印边界问题。邓小平多次表示,这个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 中国人民绝不会承认“麦克马洪线”。同时,他又指出,只要双方采取合情合理的方式,边界问题是不难解决的。由此,中国提出了“平等相待、友好协商、互谅互让、公平合理、全面解决”的五点指导原则,并明确提出在边界问题最终解决之前,双方应保持实际控制线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根据上述指导原则,中国方面同印度方面从 1981 年到 1987 年间,共举

行了 8 轮副外长级会谈。 1988 年后,两国总理达成了“互谅互让、互相调整”解决边界问题的内部谅解,并成立了中印边界问题联合工作小组,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最终解决办法,讨论制定边境地区和平与安宁的措施。 1993 年印度总理拉奥访问中国时,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协定。 1995 年两国又解决了边境局部地区军队过于接近的问

题,撤除了双方距离最近的 4 个哨所。在建立信任措施方面双方取得了一些进展,上述措施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有利于中印边境地区局势的稳定。

  1. 关于中日钓鱼岛问题。在这一问题上,邓小平在多次重申中国拥有对钓鱼岛主权的同时,创造性地提出了将这一问题放一下,搁置起来留给后人解决的著名思想。他说:“这个问题可以挂起来,如果我们这一代不能解决, 下一代会比我们聪明些,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①1978 年,邓小平在访问日本时,正式提出并在不同场合反复阐述了这一思想。

①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87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93 页。

遵循邓小平的这一思想,中国政府清醒地对待中日两国间存在的领土争端,使两国在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基本上维持了现状,保持了相对平静,确保了两国关系未受领土争端影响而顺利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1. 关于南沙群岛问题。南沙争端比较复杂,涉及中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之间的关系。1984 年 10 月,邓小平就明确指出:“南沙群岛, 历来世界地图是划到中国的,属中国,现在除台湾占了一个岛以外,菲律宾占了几个岛,越南占了几个岛,马来西亚占了几个岛。将来怎么办?一个办法是我们用武力统统把这些岛收回来;一个办法是把主权问题搁置起来,共同开发,这就可以消除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①“我们中国人是主张和平的,希望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②

按照邓小平的这一思想,一方面,中国政府一再强调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坚决采取了维护主权的措施,对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反对把南沙问题国际化,坚持由直接有关国家谈判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具体设想以及先在争议地区进行渔业合作的建议的实施。中国与越南发表联合声明,双方同意在领土问题上采取冷静和建设性的态度,不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等。中国还与东盟有关国家多次就南沙问题进行坦诚和建设性的磋商,增进了相互了解与信任。1995 年 8 月,中国与菲律宾发表联合声明,就维护南沙地区和平与稳定达成几点协议。10 月,在与马来西亚磋商中,中马双方进一步扩大了共识,马方表示坚持双边谈判解决争议。中国的主张和做法不仅有利于南沙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和理解。

  1. 关于中俄哈吉塔五国边界问题。中国与原苏联有着长达 7000 多公里的边界线。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同苏联签订了新的边界条约。后来中苏进行边界谈判,中国要求苏联承认沙俄同清王朝签订的是不平等条约,承认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害中国的历史事实,尽管如此,鉴于情代被沙俄侵占的 150 多万平方公里是通过条约规定的,同时考虑到历史和现实的情况,中国仍然愿意以这些条约为基础,合理解决边界问题。从 50 年代后期起,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开始恶化。当时的苏联领导集团从大国沙文主义出发,表现出严重的霸权主义,妄图控制中国。60 年代,在整个中苏、中蒙边界上,苏联加强军事设施,导弹不断增加,相当于苏联全部导弹的三分之一,军队人数也不断增加,包括派到蒙古的军队,总数达到了 100 万人,局部地区还爆发了武装

冲突,中苏边界局势异常紧张。 70 年代,为共同对付苏联的扩张霸权,中

国提出了“一条线”的战略设想,并一直延续到 80 年代初期,它在当时对缓和中国在国家安全问题上所面临的极度紧张形势,起了重要作用。80 年代, 世界战略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变化了的情况下继续实行“一条线”战略, 不仅没有必要,而且对中国不利。基于此,中国适时调整了对苏政策,到 1989

年 5 月,中苏关系实现了正常化。根据邓小平“结束过去,开辟未来”和“多做实事,少说空话”的精神,中苏重开边境谈判。

苏联解体后,由中国为一方,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组成的联合代表团为另一方继续谈判,经过漫长的谈判, 1995 年

11 月,中、俄、哈、吉、塔五国草签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

①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87、88 页。

协定。1996 年 4 月 26 日,上述五国元首在上海正式签署了这一协定。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双方部署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互不进攻;双方不进行针对对方的军事演习;限制军事演习的规模、范围和次数;通报边境 100 公里纵深地区的重大军事活动情况;相互邀请观察实兵演习;预防危险军事活动; 加强双方边境地区军事力量和边防部队之间的友好交往等,中俄哈吉塔五国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是亚大地区第一份多国双边政治军事文件。这一文件说明五国人民希望与自己邻国相互信任、友好相处,它对保持和进一步加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必将产生深远、积极的影响,也将会为五国双边和多边关系的持续和卓有成效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这一协定的签署还说明,和平谈判具有强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