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新思路

国际社会是由许许多多利益不同的国家、民族构成的,在相互交往及各自发展过程中,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和争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 战争往往是解决国际冲突和争端的最终手段。然而,战争是残酷的,它是以无数人的生命和巨大的财产浪费为代价的。而且战争往往并不能使争端得到有效的解决,反而会加深有关国家和民族的仇恨和隔阂。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武器得到不断改进,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破坏性也愈来愈强。到了核武器时代,全人类都面临着被核

③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96 页。

大战毁灭的危险。全人类的生存危机促使很多有责任感的政治家和国家领导人去思考、探索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邓小平这位爱国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实事求是派”,从中国人民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来建设国家的实际出发,从维护世界和平这一全人类的利益出发,从国际政治的现实出发, 提出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这就是“一国两制”、和平共处。邓小平指出:“世界上有许多争端,总要找个解决问题的出路。我多年来一直在想, 找个什么办法,不用战争手段而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这种问题。我们提出⋯⋯ 一个中国,两种制度。⋯⋯世界上的许多争端用类似这样的办法解决,我认为是可取的。否则始终顶着,僵持下去,总会爆发冲突,甚至武力冲突。如果不要战争,只能采取我上面讲的这类的方式。这样能向人民交代,局势可以稳定,并且是长期稳定,也不伤害哪一方。⋯⋯总要从死胡同里找个出路。”

①邓小平站在时代的高度,从全人类的利益出发,提出了解决国际争端、稳定

世界局势的新思路、新办法,这是他对国际社会的一大贡献,是他的“最富天才的创见”。

在诸多国际争端中最重要、最常见的就是领土和边界争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不仅在理论上勇于探索,提出了新办法,而且在实践上也作出了表率。最典型的事例就是中俄哈吉塔五国边界问题的解决。1996 年 4 月 26 日,上述五国元首在上海正式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协定规定:双方部署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互不进攻;双方不进行针对对方的军事演习;限制军事演习的规模、范围和次数;通报边境 100 公里纵深地区的重大军事活动;相互邀请观察实兵演习;预防危险军事活动;加强双方边境地区军事力量和边防部队之间的友好交往等。这一协定是亚太地区第一份多国双边政治军事文件,它的签置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中国与前苏联有着长达 7000 多公里的边界线, 60 年代,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在中苏及中蒙边界上陈兵百万,对中国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而且还一度在局部地区爆发了武装冲突,使中苏边界局势异常紧张。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三国边界问题的解决,使中国东北和西北 7000 多公里的边界线处于长期稳定的和平安宁状态得到了协议保障。不仅如此,五国边界问题的解决也促进了中亚和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乃至整个亚大地区甚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行动本身为今后世界各国通过和平谈判、协商解决边界问题及领土争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同时也说明了和平共处原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和平解决领土和边界争端问题上,邓小平还有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共同开发”。他说:“好多国际争端,解决不好会成为爆发点。我说是不是有些可以采取‘一国两制,的办法,有些还可以用‘共同开发,的办法。”① 他在列举了钓鱼岛问题和南沙群岛问题后说,解决这些问题,“一个办法是我们用武力统统把这些岛收回来;一个办法是把主权问题搁置起来,共同开发,这就可以消除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搁置主权问题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充分显示了“我们中国人是主张和平的,希望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① 的坦诚胸怀,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和平外交方针和路线。

①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49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87 页。

总之,“解决国际争端,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办法。”②“一国两制”就是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在正确把握时代主题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既是解决国内统一问题也是解决国际争端的新办法、新思路,是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中国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将证明这一构想是科学的、符合实际的。

(作者刘建飞:中央党校副教授,在读博士生)

②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87、8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