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①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版,第 101 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版,第 103、219、96、68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86、87 页。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整个中华民族统一大业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这一构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深远的意义。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首次提出了在同一个国家内社会主义可以同资本主义长期共存的思想;它创造了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的新模式,使香港和澳门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也为台湾问题的解决开辟了一条现实的道路;它还为在世界范围内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新思路, 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邓小平提出这个为国内外有识之士所广泛称道的创造性构想,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多方面的重要原因。综观“一国两制”构想形成、发展的过程,以下几方面因素起了重要作用:①

第一,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对此,他在 1984 年 12 月会见撒切尔夫人时也曾说过:“如果‘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一个对国际上有意义的想法的话,那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毛泽东主席的话来讲就是实事求是。这个构想是在中国的实际情况下提出来的”产如果考虑中国统一问题不从香港、澳门和台湾长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实际情况出发,那就不可能提出比较现实的能为各有关方面可能接受的统一方案。

第二,考虑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一直把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看作是“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最主要的条件”,认为“台湾回归祖国、祖国统一的实现,归根到底还是要我们把自己的事情搞好。”②在邓小平看来,为了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然我们可以利用国内的公有制以外的其他各种经济成份,也可以开办经济特区,大量引进、吸收国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当然也可以在长时期内更大程度上保留香港、澳门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以便更多更好地利用它们的资金、技术、管理以及与西方的联系等多方面的优势,为大陆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因此,可以说,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是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认识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发展基本上与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深化同步,邓小平把开放政策长期不变作为论述统一后保持香港、澳门和台湾现行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的根据,也都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着眼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宁。如何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宁,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是邓小平考虑较多的问题。 1984 年 2 月,他在会见布热津斯基等人时说:“世界上有许多争端, 总要找个解决问题的出路。我多年来一直在想,找个什么办法,不用战争手段而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这种问题。”我们提出用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方式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世界上的许多争端用类似这样的办法解决,我认为是可取的。否则始终顶着,僵持下去,总会爆发冲突,甚至武力冲突。如果不要战争,只能采取我上面讲的这类的方式。这样能向人民交代,局势可以稳定,并且是长期稳定,也不伤害哪一方。”①1984 年 11 月,邓小平在会见挪威首相科勒·维洛克时还说:“为了完成现代化战略发展目标,国内条

①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01 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40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49 页。——99——

件是全国上下 10 亿人口一心一意搞建设,不受任何干扰;国际条件是要求有一个和平环境。我们是根据要有和平的国际环境这样的原则解决香港问题, 也是根据这一原则力图用香港方式解决台湾问题。”①因此,也可以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也与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总方针紧密相关。

总之,“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为实现中国统一而提出的创造性构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一理论体系中最有中国特色的理论。

1995 年 1 月 30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提出了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看法和主张,使“一国两制”的构想进一步丰富和具体化,也更有现实可行性。有理由相信,“一国两制”的构想将在和平统一祖国的进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作者谢春涛:中共中央党校副教授,法学博士]

① 晓晴:《“一国两制”的构想与邓小平的思想特色》,《党的文献》1992 年第 1 期,第 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