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国两制”构想产生的国际背景

任何重大理论建树和战略构想的形成,都是同当时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分不开的。诚然,“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主要是依据 70 年代未、80 年代初中国的现实情况,从解决台湾和香港澳门问题出发、尊重台湾和香港澳门的实际和中国大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而提出的,但是,当时国际环境的特点也是提出这一构想的重要依据。可以说,“一国两制”构想也是尊重了当时的世界现实。概括起来说,当时国际环境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和体系谁战胜谁的问题一时还难以解决,两种制度将在同一个地球上长期并存。社会主义制度是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对立物而产生的,因此,它一出现就遭到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反对和攻击,因而发生了对苏俄的武装干涉以及后来的祸水东引和遏制政策等等。而社会主义是以最终战胜并在全球取代资本主义为目的,因此才有了各种世界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然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较量,双方谁都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从资本主义这方面来说,它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由最初的直接出兵进犯的“热战”到实行遏制的“冷战”,这一转变本身就表明它对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之强大无可奈何。“冷战”虽以苏联东欧集团的失败而宣告结束,但社会主义制度仍在一些国家生存下来,尤其是占世界人口 1/5 的中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显示出了蓬勃的生机。从社会主义这方面来说,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形势始终没有出现,而且资本主义还在相当程度上表现出了自我调节能力,生产力在某一阶段还能出现高速发展的势头。就两种体系的力量对比来说,资本主义在经济、科技和军事上都占有明显的优势,社会主义国家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艰苦的努力才能在综合国力上赶上或超过资本主义国家。这种局面的客观存在,使得两种体系各方的国家领导人和政治家以及战略家们不得不重新考虑如何处理两种体系之间的关系问题。当年“冷战”的主要鼓噪者、“铁幕”政策的发明人丘吉尔,在临退出政治舞台前就曾大声呼吁要尽快结束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尖锐对峙的局面。“一球两制”已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地成为现实。既然两种社会制度能够在同一个地球上长期存在,那么“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两种社会制度在同一个国家内并存应该是顺理成章的。尽管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先例。

(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主题。

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后,帝国主义的本性

和特征决定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会十分尖锐,进而会发生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而帝国主义战争会引发无产阶级革命。所以,从本世纪初开始, 世界的时代特征是“战争与革命”。两次世界大战都引起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30 几年间,虽然没有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但是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在全世界人民头上,“冷战”几度险些转化为热战,而且局部战争不断。

到了本世纪 70 年代,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发展本国的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的首要任务,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为了巩固民族独立的地位,振兴本国经济,改变自己贫穷落后的面貌, 迫切需要集中精力求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在同资本主义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更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就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不使自己在世界竞争中被挤出先进行列,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也需要不断发展自己。而要发展,就需要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战争是发展的最大敌人。战争不仅破坏有关国家的发展环境和条件,造成资源、能源和人力的浪费,而且还会使发展计划中断;即使是战争的威胁也会使相应国家分散精力和财力,甚至制定出畸形的发展规划。前苏联大力发展军工和重工业,将之放在优先地位,最终使经济发展比例失调,缺乏后劲就是例证。

另一方面,到了 70 年代未,世界范围内的战争与和平形势有了重大转机,在这种背景下,“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 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①按照邓小平的分析,这种转机主要是由四个因素引起的:第一,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苏联和美国这两个超级大国都拥有相当数量的核武器,一旦打起核大战来,双方将同归于尽,因此谁都不敢先动手;第二,由于苏美两国的霸权主义政策和扩军备战活动遇到了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民和执政当局的抵制,使得两个超级大国进行全球战略部署的努力受到了挫折,一直未能完成;第三,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第三世界、美苏以外的发达国家以及美国和苏联的人民都是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第四,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使得世界任何国家包括美国、苏联在内都不得不认真对待。

上述两方面情况的出现,使得世界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世界时代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正如邓小平指出的:“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①时代主题变换要求任何国家的执政党包括无产阶级执政党在制定内外政策时都要考虑时代特征,因为时代潮流是不可抗拒的,顺之者则兴盛发达,逆之者则衰败没落,这是一个十分简单而又重要的真理。

为了适应时代主题的变换,中国共产党对自己的内外政策和方针进行了重大调整。对内将工作重心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对外则由“一条线”战略转为实行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

①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27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05 页。

外交路线和对外政策。与这些转变相适应,在国家统一问题上,则“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①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而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出发,“一国两制”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最佳方案。这一方案不仅照顾到了国内大陆和台、港、澳各方的利益,也能使与统一问题有关联的外国的利益不受损害,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三)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正在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在世界近代史上,欧洲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第一、二次科技革命都发生在欧洲, 世界列强主要在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逐渐强盛起来,取代了欧洲的世界经济重心的地位,然而欧洲仍然保持着其发达的经济水平,北大西洋两岸成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进入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亚洲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地位越来越重要。首先是日本崛起,脐身于发达国家行列,并超过欧洲诸强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随后,亚洲“四小龙”腾飞起来;近十多年来,东盟七国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尤其是拥有十二亿人口的中国已实现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经济实力有了明显提高,经济总量已名列世界前茅。更重要的是,上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势头还相当强劲, 而相比之下,美国和西欧的发展势头则比较软弱。连西欧和美国的学者也都承认,到下个世纪,亚太地区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 1996 年春的亚欧会议就表明,欧洲国家已开始重新认识亚洲并重新确立它们同亚洲国家的关系。这种局面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机遇,因此,维护这一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就显得更加重要。台湾、香港和澳门都地处亚大地区的中心地带,而且经济都比较发达,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在实现祖国统一的过程中, 保持这些地方的和平与稳定是中国共产党及有关的政治力量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中国人民和整个亚大地区人民共同的愿望。为此,在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时就应该尽可能采用和平的方式,而要实现和平统一,就应该充分尊重这些地方的现实情况,允许它们保持现有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实行“一国两制”,就如邓小平所讲的,“采用‘一国两制’的办法,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统一,而且对太平洋地区和全世界的和平稳定,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