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中国国际战略的根本原则
“和平与发展”,既是当代世界形势的主流,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际和时代特征,又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一客观实际的科学认识的结果,是主观认识能力的集中反映。
这里,还特别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全新认识。
1920—1921 年苏俄进军华沙失败和里加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以列宁为首
的俄共对世界格局和时代特征开始了新的探索。但 1924 年斯大林发表的《论列宁主义基础》,把时代特征重又概括为“一条世界革命战线,反对世界帝国主义战线”,即通常所说的“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这个概括一直被苏共承袭至 80 年代中期。它的核心是立足于打世界大战和暴力输出革命,并且统帅着苏联的一切内外政策。它僵化成教条主义以后的致命弱点是,完全背离社会主义的本质,严重落后于世界变化了的实际。因此,二战以后,这条路线迅速蜕变成了大国霸权主义和“意识形态至上”的双色硬壳。
直至 60 年代未,中国都曾在不同程度上受过这条路线的影响。但从 70 年代初开始,中国逐步制订了“三个世界”理论和路线。作为国际战略,它突出的是中国的安全利益,甩掉了意识形态至上的包袱。到了 80 年代初,中国工作重心的彻底转移,促使我们重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主义,并制订相适应的国际战略。我们发现:(一)世界大战,特别是核大战不是不可避免的;(二)中苏对立的程度也不如原先估计得那么严重,关系是可以改善的;
(三)发展中国家出现了强劲的崛起势头,但它们的绝大多数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它们仍陷于发展危机而不能自拔;
(四)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与主要任务的全新认识,使我们得出了一个最重要的结论:当代社会主义中国正处于极其难得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
关键时期。
这一系列的新思路,在《邓小平文选》第 3 卷里得到了反复的论述。 1985
年 9 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正式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这一国际战略思想。
和平,是相对战争而言的,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危及中国和平建设的大战、世界大战、核战争打不起来。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是逐步深入的。一开始,只是提“不是不可避免”,后来提“十年打不起来”、“中国需要至少二十年的和平”,再后来提“战争是可以避免的”、“我们希望至少有七十年的和平时间”。当然,大战打不起来,不是消极的、静止的,讲的只是可能和机遇,起决定作用的,是要看绝大多数国家是否真正执行和平的国际战略。二是,就世界范围而言,绵延不断的局部战争和热点冲突仍未解决, 仍在给人类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意料不到的悲剧和灾难。这个争取全面和平的问题更为复杂,人类社会必须在长时期内用全新的思路和手段才能解决。
发展,是既同和平相联系,又比和平更艰巨的大问题。人类社会需要和平作保证,作为基本条件,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里,尽可能快地缩小广大落后国家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否则前途不堪设想,世界将不会有什么安宁可言。和平是为了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世界和平。
上述两大问题,被邓小平概括为覆盖世界“东西南北”关系的要害,也被我国领导人反复申明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中国提出的这一思想,迅速被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领导人所接受。特别是在世界两霸之一——苏联衰落解体之后,几乎所有的国际组织和各国领导人都在谈论和平与发展问题。但是,由于各国的利益千差万别,因而动机与目的也不大相同,有时甚至南辕北辙。
无庸讳言,中国所提和平与发展,首先是出自中国自身的利益要求。与此同时,它也在不同程度上符合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包括发达国家的利益要求,即符合当代世界的主要潮流,但是,中国同各类国家存在的诸多利益差距,要求我们在和平与发展的旗帜下,制订出自己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