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顺口军事要塞

旅顺口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它三面环山,南滨黄海,东有黄金山,西有老虎尾对峙为口,港内水域宽阔,冬季不冻,素有“京津门户”之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早在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 年),便在旅顺城北建置了水师营,拥有水兵 500 人,战船 10 余艘,并开始出海巡哨,范围是西至菊花岛, 南至城隍岛水域。但自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各帝国主义不断入侵我渤、黄沿海,旅顺口的设施就落后于海防形势的需要。因此,从 1880 年到 1890 年的

10 年间,清政府命直隶总督李鸿章筹建北洋海军,经营旅顺口军港。在此期间,征民扶,填海,凿山,筑炮台,修船坞,造战船,这才使旅顺口成为闻名于世的军事要塞,成为当时世界上五大军港之一。

当时,沿海顺东西两岸筑起了 9 座新式炮台,紧扼港口的黄金山炮台, 就是其中最早竣工的第一座炮台。当年,这些炮台上曾置有各种口径的大炮共 48 门,大多是德国克虏伯厂制造的。炮台附近还筑有兵营、弹药库等。后

又建水雷鱼雷营,在港口内外布设水雷,用挖泥船疏浚海口航道。特别是 1888 年兴修、1890 年完成的大船坞,全是用山东运来的方块大石砌筑,坚固异常。同时还筑有石港、丁字形码头、地下自来水管道和一段铁路,周围一些厂房、仓库也纷纷建起,接着水陆军械总局、工程局、电信局也相继落成。这样, 中国近代史上一座较早的军事要塞出现了,旅顺口成为北洋海军及其舰队的重要基地。

1894 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 11 月强占旅顺口,在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前,旅顺口要塞港口、船坞及东西两岸海防炮台等军事设施, 几乎被日本侵略军破坏殆尽。至今,留在白玉山上的那门从德国克虏伯厂购进的大炮,就是那时的劫余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