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开生面的锡伯族婚礼·

锡伯族婚礼隆重热烈,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按传统的习俗, 以男方家为主的婚礼要持续 3 天的时间。

第一天早晨,男方派“奥父”(意为“迎亲爹”)和“奥母”(“迎亲娘”)等数人,带着礼酒、肉食等,同迎亲的喜篷车一起去女方家;新郎要为岳父母准备两瓶好酒。届时,男方的左有邻舍及至亲都来送行,预祝一切顺利,称为“送喜车”。过去,送喜车的前一天还要举行祭天仪式,祈求上苍赐福并保佑未来的新婚夫妇,使他们白头偕老、儿孙满堂,这天女方家仅设小宴,主要是准备第二天的“安巴萨林”,接受男方送来的礼物和安放喜篷车。停放喜篷车十分讲究,一经在庭院里放定,直到新娘上车以前不得挪动。

婚礼第二天,主要是女方家举行嫁女“萨林”,招待来自四方的亲朋好友。这天新郎盛装前来女方家,照应新娘的亲戚朋友,并对新娘的长辈行跪

拜礼、敬酒。新娘却躲在朋友家不露面。这天,新娘的哥嫂负责把新娘的嫁妆送到新郎家。锡伯族人很重视嫁妆,往往根据嫁妆工艺的精细,来判断新娘子的能力。当嫁妆送到新房门口时,新娘的嫂子打开衣柜,新郎的父母就往里面投放钱币,祝愿新婚夫妇金银满柜、富裕终身。然后,新娘的嫂子把衣柜重新锁好,将钥匙交给新娘的婆婆,以示大权转交婆家,从此要由婆家管教新娘。哥嫂将新房内的摆设一一过目后才返回。到了晚上,“奥父”、“奥母”率十几名能歌善舞的小伙子到女方家举行迎亲晚会,称之为“打丁巴”。“打丁巴”的主要内容是对歌,男方来人必须积极配合唱赢女方家, 否则会被新娘的女友们嘲笑。

婚礼的第三天是新郎家的“安巴萨林”。按传统习俗,这天天亮前新郎必须把新娘迎至家中。新娘身穿颜色鲜艳的丝绸衣服,足登锈花鞋,盘发、安额箍,并佩带各种首饰,如簪子、鬓钗、耳坠、手镯、戒指,等等。头上戴 6 至 12 朵绢花,锡伯语称“比子呐伊尔哈”(即繁衍花),寓意繁衍子孙。

新娘左右腋窝下各带一串荷包,一般 3 至 5 个不等。每个荷包带上系铜镜、玛瑙、水晶石、琥珀、玉石等各色发光物,下接绣花荷包,用各种彩色丝线做荷包的缨子。荷包从腋窝一直垂到小腿,走起路来,随步飘动,显得十分潇洒优美。新娘的婚服婚后慎重地保存起来,非重大喜庆宴会不轻易穿戴, 一直珍藏到死后做寿衣。

喜篷车在路上不能停顿,直到新郎家大门口时才能停车。在土地神前举行完迎接仪式后,新娘由伴娘扶下车,在正屋前与新郎共拜天地。然后新郎在门内,新娘在门外互相对拜。至此,新郎就可用手中的马鞭揭去新娘头上的红喜帕。然后,向喇嘛行礼和祭灶神,新娘入洞房,上炕。直到晚间吃合卺杯后方可下炕。新娘家派男女宾客八人到新郎家吃喜酒。新郎家对他们盛情款待,不得有半点怠慢。这些客人为了活跃气氛,往往提出许多令新郎难以应付的要求。席问,“奥父”举杯率领众客人同唱“萨林春”,热闹非凡。

新娘家的宾客临走时,还要私藏一些新郎家的碗碟、筷子。等他们坐车出大门后,给新郎看,并迅速策马驱车。新郎跑去拦住车马要求还回他们所“偷”的碗筷等。他们便提出要求,让新郎唱歌、跳舞、或行跪拜礼后,方才把碗筷还给新郎。如此要反复几次,最后他们只带走一双筷子、一对碗, 次日新郎带着酒去看望岳父母时才还给他。

合卺仪式由“奥母”主持。她把两个酒杯用红线联上,一杯盛满酒,一杯盛满水。新娘和新郎互换三次酒杯后各喝一杯。如此重复三次,各饮三杯。桌子中间摆一块煮熟的羊腿。交杯酒一喝完,围观的年青人们便一拥而上, 争抢羊腿肉,热闹一番后方离去。新娘这才下炕,到堂屋向祖先牌位和公婆等一一施礼,然后再回洞房,整个结婚仪式才算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