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传统乐器

满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极其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而满族种类繁多的各种乐器正是这文艺沧海中的一朵奇葩。

满族的吹奏乐器主要有以下几种:

牛角:最初是狩猎时进围的信号,后来广泛应用于征战中,声音浑厚嘹亮。

布拉:即鹿哨,用桦木或驯鹿角做成,长 5 厘米左右,是一种吹口很细的口含乐器。满族先民最早使用布拉诱猎鹿,后来用于歌舞伴奏。

海螺:也称贝、法螺或梵具。用海螺制成,螺尾钻有一个小圆孔。海螺最初是蒙古喇嘛歌乐队中重要的乐器,传入满族地区后,常用于作战和重大仪式上。

龙笛:木制,多为 7 孔,宫廷使用时龙笛的两端分别雕有向上弯曲的龙头和龙尾,涂成深棕、红色或黄色。

满族的弹拨乐器有:

莫库尼:即口弦琴,用金属片制成,其形如钳,外圈中部连着弹簧,簧舌尖端向上弯曲。演奏时,左手执器,右手拔弹簧舌头端,以使其振颤发音。除满族外,还有鄂伦春、鄂温克等北方少数民族也使用口弦琴。

满族琵琶:呈半梨形,木板蒙面,上设十品,高音品两侧有月牙形的音窗,琴头向后弯曲,上设 4 个弦轴,张 4 根丝弦,是满族歌舞及宴会时的主要伴奏乐器。

满族的打击乐器主要有以下几种:

节:又称簸箕,一般用柳条编制而成,宫廷使用的节用竹子编成。演奏时左手执节,右手拇指、食指夹握两根竹著,以打、拨、划发出高低快慢不同节奏的音响。早在金代,节已成为歌舞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清代时广泛用于民间及宫廷的歌舞伴奏。

哈利马刀:俗称响刀、神刀,是用金属片制成的圆头刀片,长 1 米左右,

宽 0.06 米。刀头和刀背缀以铁环,一般刀头 3 环,刀背 9 环,所以又称九环刀。舞刀时,刀和环相撞,发出十分有节奏的音啊。

嚓拉齐:汉语称拍板,由两大、一小(或多个)长方形木板组成,用细皮绳或丝绳将木板连在一起,演奏时使之相互撞击发出声音。嚓拉齐不仅是萨满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也是民间及宫廷歌舞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

托利:即铜镜。最初是一种舞台道具,在演出时,五六个女子站在舞台旁边,双手各持一块铜镜,忽高忽低地晃动,以增加场上热烈气氛和舞台效果。后来逐渐成为舞具和民间打击乐器。有的萨满穿的神裙上缀有两个铜镜, 跳动时,铜镜相击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西萨:即腰铃,用金属片制成,形如小喇叭筒,每根筒上置一个小环, 用皮绳或铁丝将 32 个小喇叭筒缀钉在一个皮带上。表演时扎在腰上分别作甩、摆、顿、颤、摇、晃等动作,使铃互相撞击发出声音。

八角鼓:鼓身八角形,框用木制成,单面蒙以蟒皮,周围嵌有响铃,并饰有丝穗。演奏时用手指弹击鼓面发出鼓声,摇震鼓身发出铃声。八角鼓象征满族八旗之间的团结。

上述满族的传统乐器,大多数都是由满族先民们在漫长的生产及生活实践中创造发明的,它们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珍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