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左鸽子洞文化遗址

在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城东北 39 华里紧靠大凌河的西汤山上,有一个天然溶洞,是一所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因有许多鸽子栖息于洞内而得名鸽子洞。

鸽子洞立于悬崖陡壁之上,洞口距大凌河面 35 米,面向东南,洞里光线

充足,可防风遮雨,外散炊烟。主洞面积为 18 平方米。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发

掘,发现有厚达 50 厘米的灰烬层。此外出土了旧石器 300 余件,其中打制石

器 72 件;古代动物化石 30 余种;人类化石 3 件。

出土的旧石器主要是用石英岩制作的,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等。这些石器打制比较细,刃缘相当规整,类型趋向稳定。研究者从石器的类型和加工技术上分析,鸽子洞旧石器要比北京猿人石器进步一些,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存物,距今约有 10 多万年的历史。

从出土的动物化石看,既有食肉动物又有食草动物,主要有达呼尔鼠兔、硕旱獭、简田鼠、直隶狼、虎、豹、野马、岩羊、鹿等。这些发现,揭示了喀左地区的地貌变化。虎豹的存在说明当时当地有较大的森林;野马、羊、鹿的存在说明这里有过肥沃的草原;而岩羊化石的发现说明当时气候要比现在冷一些。现今鸽子洞附近,草木稀疏,气候干燥严热,显示出与古代迥然不同的特点。鸽子洞高居悬崖之上,同附近阶地对比看,10 多万年来地势上升了 30 米左右,当时洞口离大凌河河面仅 5 米左右。

从发掘的哺乳动物的化石中,还可以找到古人用火的痕迹,如被火烧过的部分羊的牙齿化石。当时,羊是人的主要捕猎对象,因此,可以遥想当年, 古猿人手持木棒,在广阔的大凌河谷追逐羊群和庆祝猎获动物的欢腾场面。

鸽子洞遗址的发掘,为研究我国原始社会的人类活动和辽西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已被联合国科学文化组织列为科研第四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