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古老的狩猎习俗

狩猎是满族先民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生活方式之一。满族先民们精干骑射,驰骋在白山黑水之间,狩猎生活既孕育了他们豪放粗旷的性格,又培养了他们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清廷入关后仍把围猎活动当成是练兵的主要活动之一。对于今天的大部分满族人来讲,那波澜壮阔的围猎活动已成为遥远的过去和仅属于祖先们的荣耀。

古猎法:族寨之人各拿出一支箭、10 人中立一总领,其他九人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得听命于总领。金代的猛安谋克制和清代的八旗制便是由此发展而来。

打小围:一般 10 人乃至 30 人左右出去打猎,称之为“打小围”。猎前先选一处围场,猎人分两翼慢慢靠近,最后把野兽及飞禽赶出来射杀之。

打火围:女真时期的狩猎法,部落酋长率本族猎手到选定的山莽,祭完猎神后,放火烧山。然后凭风势火威追剿猛兽。火熄猎毕,用九头肥硕的野牲谢天,之后众猎手刮洗燎肉,围火共享“天火肉”。

选猎达(狩猎头领):原居住在东海窝集部的满族常举行盛大的神树祭。通常祭完神树后,便由族长和萨满摆起各式各样的火阵,猎手们或骑马,或徒步,三五成群过火阵,而且穿越火海时还要做出各种狩猎动作及马术。谁过火阵最多,便被视为全族的巴图鲁(英雄),被推举为猎达。

敬林神:世居黑龙江一带的满族视乌鸦为林海女神,因此在祭山林之前先扬酒撒米喂饱乌鸦。至今许多满族人家仍祭乌鸦。

寻雀书:满族猎人视林中百色鸟屎为路标,称之为“雀书”。寻到了雀书就不会在森林中迷失方向。

猎貂:满族先民捐娄人的貂皮曾闻名中原,被视为裘皮中的珍品。瓦尔喀部的满族人是猎貂的能手,其部曾被称为“贡貂部”。貂的种类很多,其中以“千金巨”为稀珍,紫貂为上品,捕貂的时间一般在八九月到来春之间, 因为那时貂的绒毛长得比较厚实。猎貂的方法有犬捕、网捕、弓捕、碓捕、铣捕等多种。

捕熊:满族称熊为“勒付”,俗称“黑瞎子”,其全身皆是宝。满族猎熊的方法有掏包、套网、投毒、陷井等。

猎鹿:满族猎人猎鹿的方法视季节不同而变更。春天“蹲碱场”,就是在鹿经常出没的豁口山路上洒上盐水,猎人埋伏在坑内,等鹿来吃盐时伺机射杀。还有农历四五月份打“红围”,八月哨鹿,冬季套鹿等。打“红围” 是在每年农历四五月份进行,主要是取其茸角,打“红围”一般采用围猎的办法,就是猎人们分为两翼,五步、七步一哨站好,然后不停地呐喊,同时放猎犬哄赶,逼鹿群朝一个方向逃窜。另外一些猎人则事先埋伏在鹿群逃跑经过的地方,待鹿群一到,抓住机会出击。猎取鹿茸的猎手,必须射技娴熟准确,动作迅速敏捷。他们必须击中鹿头,但不能击中鹿茸;鹿一经仆地, 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冲上前去,紧紧抱住鹿头,以免鹿因痛苦挣扎而碰碎了鹿茸。同时即刻割下鹿头,以不散血的鹿茸为最佳。

鹰猎:从很遥远的年代起,满族先民们便用训练有素的鹰捕获野物,俗称“放鹰”。鹰神被列所祭众多动物神之首,可见对鹰的重视。在众多可驯养的鹰中,最为名贵的是一种体小矫健能凌空扑杀天鹅的名鹰,称之为“海东青”。女真人是捕海东青的专家。满族人的猎鹰经过拉鹰、驯鹰、放鹰和

送鹰等几个阶段。拉鹰即是捕鹰,送鹰即春天放鹰归山使其繁衍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