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镇山之一医巫闾山

闾山,位于北镇县西部,南北绵亘 45 公里,东西宽 14 公里,主峰望海

山海拔 866 米,属松岭山脉。

关于闾山早在先秦文献中就有记载:“东方之美者,有医巫闾之珣玕琪焉。”古人把全国名山分为五岳五镇,而北镇医巫闾山榜上有名。在东北, 闾山被誉为三大名山(闾山、千山和长白山)之首。

有人说:“不览闾山景,无从识辽西。”自古以来,闾山就以风景优美而闻名。山上树木繁茂,山峦相连,层层相套,岩洞泉壑,奇景无数,又有许多古建筑惜落其中。每当春和景明,杏花、梨花竞相开放,漫山皆白,形成了北方的“香雪海”,与苍松翠柏相辉映,充满诗情画意。到了秋高气爽之时,满枝满树,硕果累累,芬芳四溢,漫步其间,大有心胸如洗之感。

闾山自辽金以来,历代在此都有营建。辽代有望海堂;金代有悬岩寺、胜览亭;明代有玉泉寺、清安寺、灵山寺、会仙亭、览秀亭等;清代有观音阁、玉泉寺、大朝阳寺、海云观、青岩寺等。山中景物有些已随历史湮灭, 有些得到了恢复。

望海堂,位于主峰望海山上,据史书记载,是辽太祖长子东丹王耶律倍的读书之处。《辽史》中说:“王性好读书,不喜射猎,购书数万卷,置医巫闾山绝顶,筑堂曰望海。”据说在天气晴朗时,从这里南望,可以看见茫茫的渤海,望海山由此而得名。现今望海堂的遗址仍然存在,它仍旧是访古的好去处。在主峰下东边的山谷中,有东丹王耶律倍的墓地显陵和景宗耶律贤的墓地乾陵。

观音阁,明朝称清安寺,位于闾山风景区中部,主峰望海山的南面,是游览闾山的第一站。现有前殿、正殿和两侧配殿。殿中均有重新彩塑的佛像。闾中有清乾隆皇帝的“圣水盆”三字刻石和他题咏观音阁石刻二方,还有清道光皇帝题观音阁诗石刻一方以及民国十七年(公元 1928 年)《重修旷观亭记》石碑二通。

从观音阁进山后,即置身于景色奇丽的山谷中。过拱桥,前面不远,路右侧一巨石上刻有“从善如登”四个字,是一个叫觉罗庆龄和尚题写的。再往上,岩石间题铭就更多了。据传清代乾隆皇帝曾钦定“闾山八景”:道隐谷、圣水盆、桃花洞、吕公岩、望海石、旷观亭、万年松和蝌蚪碑。此八景都在这一带。旷观亭在观音阁东南方,是一个建在古松间的大角亭。道隐谷, 又称大石棚,它东面紧邻观音阁,是在石壁上突出的一个屋棺形状的大石, 它构成一个天然石窟,空间很大,可容数百人。石棚顶部,有一股清泉落下。在它侧面岩石壁上,刻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在石棚的下面,便是“圣水盆”,棚顶飘落而下的泉水,喷珠溅玉,丁冬有声地落人一米多高、形状如莲花的“石盆”中。据说这“石盆”是金太祖阿骨打起兵灭辽时,进军到闾山,见此石奇特,移置到这里以按泉水的。现在的石盆,是重新制作的。桃花洞、吕公岩也在观音阁的西侧。望海石在阁西侧更高的山岩上,它危石独立,非常险要,石壁上有马永题刻的“闾山第一石”五个字。望海石这处名胜,是明代长城设在阎山中的一个烽火台。

在观音阁南面,由“南天门”再往南行,有玉泉寺、大朝阳寺。过鹅头峰后,又有吐云寺、龙潭宫、圆通观、海云观、青岩寺、接待寺等。这里是间山的又一风景区。

玉泉寺,因岩畔有一股清泉而得名。泉水一年四季常流不断,清澈而沁凉,故名玉泉。玉泉寺始建于明代,民国年间重修,有正殿三间,平房数间, 钟楼一座。正殿内塑有佛像三尊及十八罗汉像。钟楼内悬有清乾隆四十四年题款铁钟一口。院内有明朝、清朝、民国时期重修玉泉寺碑记五通。寺后石崖上还有关羽骑马浮雕像与明正统二年(公元 1437 年)的碑记。

海云观,在大芦花山上,始建于元代,原名为云岩寺,清乾隆年间改为海云观。海云观的建筑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是吕祖殿,位于山顶;中层是石建券门,成洞窟状,古朴典雅;下层是道观的主体建筑,在石台基上, 有大殿五间,十分雄伟壮观。在殿东台地上,立有明朝、清朝、民国时期重修海云观石碑六通及题名碑两方和石灯台一座。这里地势险峻,山崖陡峭, 下临幽谷,道观四周古松参天蔽日,景色奇险,引人入胜。

青岩寺,在海云观西南 5 里外。寺院已遭到严重毁坏,现仅存遗址,但这里风景优美,山石峭壁直插云霄,崖壁上有一石洞,可容纳数十人。洞外古松甚多,蔽天盖日。洞东、洞西和洞顶,都有泉水涌流。洞上刻有“虚无真境”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