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多彩的沈阳秧歌节

沈阳的秧歌节,吸引了亚、美、欧、非等各国的民间舞蹈团体和旅游者, 是颇具规模的国际秧歌节。首届秧歌节于 1991 年举行,至 1994 年秧歌节共举行过四届,它是沈阳人民和八方来客共同欢度的新兴节日。

秧歌是流传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产生于农事劳动,是劳作之余、丰收之后、太平盛世之时,群众大美大乐之举。秧歌的扭法简单易学,又可随意变化,既有观赏性,又有参与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北方的秧歌流传于汉族、满族、回族、锡伯族等各民族地区,深深植根于广大群众之中。

沈阳秧歌属东北大秧歌范畴,分高跷、地秧歌两大类。“旱船”、“跑驴”、“斤头人”等多夹民间传统项目,均在地秧歌中表演。“龙灯”、“耍狮子”、“打腰鼓”等,群众也通你他们为秧歌。

沈阳人民酷爱秧歌的历史久远。清代中期诗人杨锡恒曾以“倾城鼎沸闹秧歌”的诗句来描写当时沈阳秧歌的盛况。《王曾行程录》记载,“渤海俗, 每岁时聚会作乐,先命善歌舞者数辈先行,士女相随,更相唱和”。这无疑是把沈阳地区秧歌的历史推到千多年之前。

东北大秧歌除具有北方秧歌的共性外,因其地理、历史之异,还具有红火、热烈、强劲、豪放、粗犷、令人振奋的艺术个性。

清末民初和新中国成立后,曾两度出现秧歌潮。到了改革开放的 80 年代,入门开始注重强健身体、寻求乐趣。1981 年春天,有几位老太太,在公园里扭起大秧歌。这一扭,成了星星之火,很快发展成一支秧歌队,扭进了京城,扭进了亚运会,扭醒了人们的秧歌意识。从此,老年秧歌队,青年秧歌队如雨后春笋,全沈阳城出现 300 余支,参与人数超过 10 万。形成沈阳历史上的第三次秧歌潮。

沈阳市领导为适应这种传统文化复归的潮流,引导发展这一群众文化, 几经专家论证,又得到国家文化部、中国舞协、舞蹈研究所、国家旅游局的大力支持,终于成功地举办了沈阳秧歌节。

每届秧歌节历时 5~7 天,大体模式是:一个盛大的开幕式和大型文艺表演;一个大规模的秧歌队表演;广场民间舞蹈比赛;彩车巡游表演;专题文艺晚会;秧歌艺术理论研讨;丰富多采的群众文化活动;还有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商品博览等经贸活动。

每届秧歌节都经专门人员精心设计,开幕式均以大型广场文艺表演为开端,充分展示“沈阳城——秧歌城”的风貌。国内外嘉宾无不为之激动,高潮时,情不自禁参与表演,常形成宾主共舞的感人场面。

大型秧歌比赛是秧歌节的主体项目,首届、二届为全国优秀秧歌(民间舞蹈)大赛,外国队只参加表演。凡获奖者可参评国家群星奖。三届、四届则为国际民间舞蹈(秧歌)邀请赛。在同一时间内,在全市 5 个大公园摆开赛场,40~50 个国内外秧歌和民间舞蹈团队,分组巡环进行表演或比赛。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第四届秧歌节,全国有 26 个省、市、区(包括香港、台

湾)的 135 个团体进行精彩的表演。人们可在此看到中国所有秧歌门类和满、回、锡伯、布衣、瑶、鲜、鄂温克、藏、苗、仫佬、蒙古、壮、彝、维吾尔、高山等 15 个,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以及来自意大利、日本、法国、摩尔多瓦、俄罗斯、朝鲜、德国、罗马尼亚、美国、巴基斯但、希腊、新加坡、以

色列、匈牙利、越南、韩国、印度、西班牙、毛里求斯、墨西哥、奥地利等21 个国家 36 个艺术团带来的优秀民间舞蹈的精彩表演。

沈阳秧歌节,促进了沈阳与全国秧歌和民间舞蹈事业的发展,沈阳市先后有 39 个青、少年秧歌队,他们以提高、出新的秧歌分别参加了四届大赛, 都取得了好的成绩,有的进了京,有的出了国。如今早晚或节假日的沈阳街头,不仅常有火爆热烈的老年秧歌队表演,还有精品秧歌表演,如“蹉步秧歌”、“灯官秧歌”、少儿高跷和让人耳目一新的“水袖秧歌”、“举顶子高跷”等。

沈阳秧歌节让外国人更加了解了沈阳与中国,同时,中国和沈阳的秧歌也开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