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溯阁与《四库全书》

在沈阳故宫金黄色的建筑中,唯独西北角有一座翠绿色的楼阁,这就是专为贮藏《四库全书》而修建的清代沈阳最大的藏书楼——文溯阁。

文溯阁位于沈阳故宫的西路,是乾隆四十七年至四十八年(1782—1783) 续建的。阁楼为黑琉璃瓦绿剪边的二楼三层建筑,阁上梁访问彩绘着“白马献书”图案。它所以用黑色琉璃瓦为顶,据说是以“五行八卦”之说“北方壬癸水,其色属黑”为依据的,黑是代表水。文溯阁是专为存贮清代大百科全书《四库全书》所建的全国七阁之一,而书最忌火,以黑瓦为顶,象征着“以水克火”之意。文溯阁的建筑形式仿明代宁波大藏书家范钦天一阁的样子而造成,整个建筑给人以闲静、安适之感。

1773 年(乾隆 38 年),清政府出于政治需要,设立了“四库全书馆” 征集天下书籍。对有反清内容的一律焚毁,其余凡认为有用之书则按经、史、子、集四部编纂合一,名称《钦定四库全书》。其内容包括历史、地理、政治、民族、社会、制度、宗教、天文、物产、文艺、哲理、美术、矿产、农工、医学以及其他百家杂学。这部书的编纂,动

用了各级官员千余人,花费了 10 余年时间。《四库全书》共计 3.6 万余

册,共抄写了 7 部。为贮藏这些书,清政府分别在北京的圆明园建起了文源阁(乾隆四十年[1775 年]建)、河北的热河建起了文津阁(今承德,乾隆四十年[1775 年]建)、江苏的江都县建起了文汇阁(今扬州大观堂,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建)、杭州孤山圣因寺建起了文澜阁(乾隆四十九年[1784 年] 建)、江苏镇江金山寺建起了文宗阁(乾隆四十四年[1779 年]建)、北京故宫建起了文渊阁(乾隆四十年[1775 年]建)及盛京故宫建起了文溯阁(乾隆四十八年[1783 年]建成)。七处各贮藏了一部《四库全书》。

盛京文溯阁的《四库全书》在贮藏中,其各部分在阁中都有定位:经部20 架,960 函,计 5493 册贮于下层;史部 33 架,1584 函,计 9493 册贮藏

于仙楼(二层);子部 22 架,1584 函,计 9073 册和集部 28 架,2016 函,

计 12265 册,贮于顶楼。此外,还贮藏有各部总目录和考证书册,计有经部

总目录 5 函 30 册,经部考证 3 函 18 册;史部总目录 5 函 30 册,史部考证 3

函 18 册;子部总目录 5 函 30 册,子部考证 3 函 18 册;集部总目录 5 函 30

册,集部考证 3 函 18 册。清代曾设文溯阁衙门,置九品催长、无品级催长各一员,专门管理文溯阁和《四库全书》。

到清末,政局动乱,内外战祸频繁,七阁《四库全书》损失过半,其中, 圆明园的文源阁于咸丰十年(1860 年)英法联军入侵时被纵火焚毁。杭州文澜阁 1860 年阁圮,书籍流散,光绪六年(1880 年)重新补抄,后藏于浙江图书馆。承德文津阁的《四库全书》于 1915 年运往北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镇江的文宗阁于咸丰三年(1853 年)毁于大火,江苏扬州文汇阁的大观堂也在 1854 年毁于大火。文溯阁的《四库全书》于 1914 年(民国 3 年)袁世凯

称帝前被运往北京,直到 1925 年段棋瑞上台,不久北京实权掌握在奉系军阀手中,杨宇霆等人怂恿张作霖将这套丛书运复原藏地,并责成奉天教育会代为保管,但《四库全书》已不成全书了,经检点发现遗失 72 卷。后经奉天教育会组织人重新补抄,花了一年时间才将其补齐。解放后国家为了保护此书的安全,特将这些书藏于甘肃省。文溯阁经过整修,也复原并向游人开放。在文溯阁的东面有一座黄琉璃瓦顶的碑亭,亭内碑的正面刻有乾隆皇帝

亲自撰写的《御制文溯阁记》,碑的后面刻有《宋孝宗论》。碑文记录了文溯阁的建阁经过和《四库全书》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