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性的人口危机

世界人口剧增成为世界各国的学者、政治领导人及社会各方面人士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知道,今天世界上的人口数量是空前的。从人类出现起,经过漫长的道路,到公元 1850 年才达到 10 亿。可是仅仅 80 年后,即

1930 年,世界人口就增加一倍,达到 20 亿;到 1975 年,即经过 45 年,人口又增加一倍,达到 40 亿。目前,大多学者估计到本世纪末(2000 年)世界人口将达 60 亿。到那时,中国人口将超过 12 亿,印度人口将达到 10 亿。

另外还有 9 个国家人口在 1 亿以上。相比之下,在 1950 年人口超过 1 亿的

国家只有 4 个。到 2025 年世界人口约为 85 亿,到 2050 年将达到 100 亿。人口的增加、世界能够提供其需要的生活条件吗?特别是一些目前人口比较多,农业耕地有限,工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的国家能负担吗?他们生活水平是提高?维持?还是下降?这是值得考虑的问题。世界将像马尔萨斯所预料的将是一场灾难和饥荒,来惩罚这个失去自我控制的世界,还是在危机出现以前,各个国家与每个家庭进行适当控制避免灾难降临?或者世界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共同努力分享成果,使世界的资源能养育届时达到的 100 亿人口,使世界有时间来实现其人口转变,过渡到稳定阶段。

我们知道,马尔萨斯在 1798 年提出其人口理论,指出世界人口的增长潜力大于世界食物增长能力。当时,他作为一个乡间的牧师,看到他所在的教区内出生的人数超过死亡的人数。在他周围都是表现农村贫穷的各种现象, 儿童因营养不良身高出现矮化,家庭收入全都用于温饱,食物就是靠主食—

—面包。马尔萨斯所看到的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在那里土地就是赖以生存的资源。可是,在当时生产条件下,生产食物的土地能力已经负担过重。在这种情况下,他得出的结论就是,要解救人口增长产生的危机只有降低人口的增长。

马尔萨斯的思想在其论文发表以后引起广泛的争论。不用奇怪,因为他的著作出现于战争迭起、灾荒频繁的英国,而当时正是 1815 年拿破仑侵略战争以后,经济处于萧条时代。在那以后,英国情况已经变化,经济有了转变, 但对马尔萨斯的思想仍在继续争论。每当萧条出现,他的思想就被重新提出来,用它对新出现于不同社会中间的问题进行分析。他的“人口的长期趋势是使其对其资源产生过分的需求”这句话经常被拿出来说明新出现的问题。虽然马尔萨斯的论文发表以来,世界人口有很大增长,世界食物的总产量也有较大增长,基本上满足了需要,并未出现世界性的严重短缺。但是今后情况如何,是否仍能保持与人口的同步增长、甚至稍快于人口增长,以保持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仍难以回答。

哈得孙研究的这一思想库的所长赫尔曼·卡恩则对未来人口情况持另一种看法。他从 60 年代初到 1982 年作了一系列研究,设想未来的世界在 200 年后几乎到处都将是人口稠密,生活富裕,并能驾驭自然力。那时的世界的人口将稳定在 100 亿。他相信 20 世纪是他所称的“大过渡”中的关键阶段。

大过渡是从工业革命于 200 年前出现时开始的,并将在现在出现后工业社会

的 200 年后结束。从下世纪中期开始,世界各国收入差距开始缩小,最后都会有丰富食物、舒适的住房、优质的服装、并使世界各国居民能享受到长寿的幸福。

在目前,不少发展中国家却遭遇到人口增长过快,其增长的人口往往消耗掉其经济增长中的大部分成果,用于提高生活水平部分则所剩无几。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生活水平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在扩大。占人口较大比重的农村,居民仍在靠增加劳动力来增加收入,提高生活。对计划生育却遇到“多子多福”的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识的抵制。尽管各国对人口压力采取各种措施,在传统习惯势力面前却收效甚微。这是世界面临的降低人口增长速度方面遇到的难题。

可是,另一方面,在工业发达,并开始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国家,人口不但不增加,而且出现停滞,甚至下降的趋势。那里的居民感到人口的增加给家庭带来的现实是增加支出,降低生活水平。结果,家庭平均子女低于更新人口所需要的数量(那里更新人口指标是平均每个家庭应为 2.16),总人口数量必然下降。在欧洲,联邦德国的每个家庭平均生育率为 1.3,在各国中最低。据估计,如果联邦德国按 70 年代生育率计算,其人口在下世纪初将比

1975 年减少 500 万,到 2030 年再减少 1500 万。这些面临人口下降的国家虽然采取各种措施,其效果看来比解决人口增长快的国家降低增长率要差得多。

世界人口面临的两种趋势表明,过快增长不利,停滞与下降也并不有利, 解决起来都需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并采取综合措施方能见效,也许才有可能完成卡恩的关键阶段,最后完成“大过渡”。文化地理学家可以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