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工业革命的起源与扩散
前述工业区的分布正是说明工业革命的源地及其在世界上的扩散范围与程度。在工业革命以前,人们所获得的必需品来自农业,因此,人们对它给予极大的关心。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有采矿业和某些工业品生产, 如各种工具、用具、武器、服装、交通工具(车、船)等。这些工业产品在农业社会中逐渐出现,以保证人们能够生活和进一步生产。可是,与现代工业品相比,其最大特点是这些产品都是手工制作的,制做过程既费工又费时, 产量有限,价格较高,享受这种产品的人是很有限的。
在工业革命前的西欧,这些手工业产品都在两个明显不同的系统中进行。这就是家庭工业和行会工业。家庭工业的历史是很久远的,它是在农民家庭和农村中进行的生产。农民们用手工劳动生产各种产品,有的自用、有的供庄园主享用,还有些可以拿到市场去出售。总之,他们仍然是农民,手工业是他们的副业。这种副业也有专业分工,例如有织布、缝制衣服、制鞋、磨粉、制作手工农具。这些传统的技艺代代相传得以继续下来。相比之下, 行会是工匠们的职业组织。工匠们有较高技艺,住在城市里,其制作活动不再是副业,而成为赖以生活的职业。他们技巧不是祖传,而是经过学徒阶段由师傅传授,他们的职业以成为行会的成员才能得到保障。行会成为专业于某种手艺的工匠们为保护自身利益的互助组织。当时,有纺织工、制革匠、泥水匠、面包师、铁匠、石匠、木匠⋯⋯等行会。每个手工业者必须属于一个行会,否则他就没有权利在城市里从事他的手工业生产。
(一)工业革命的起源
虽然家庭工业和行会工业在许多方面是不相同的,但是也有共同的特点,即两者都是靠手工操作。这种共同的特征,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今天,除少数特殊的手工艺品的生产仍采用手工生产以外,其他在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很少采用。
工业革命于 18 世纪中期开始于英国。其所以称革命,是因为它不单带来生产技术上的革新,而且也给我们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思想意识带来巨大变化。这次革命是从一系列生产技术的发明开始的,给生产力的发展以极大推动,出现神话般的奇迹,最终导致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
- 最早发生变化的纺织工业。在工业革命前纺纱、织布都是农村的妇女与儿童从事的手工劳动。那时经营纺织品的商人单人走村串户把羊毛分发给各户,这一定日子取回产品。
在 1733 年纺织业中有人发明了飞梭。把它用在织布机上,只要用脚踏板,飞梭就自动穿梭织布。织布机的改进加快了织布的速度,随着织布加快, 出现的矛盾是纱的供应不足。到 1765 年,一个织工发明了一种手摇纺纱机,
机上装有 16—18 个纺锤可以同时纺纱,其效率大增,纱的产量也迅速提高。这样就解决了织布机上纱的供应不足的问题。但是机器仍然靠人力劳动。
1769 年用水力转动的纺纱机出现了,从此机器的转动由水力代替人力。
经过以后的改进,纺纱机用水力驱动能转动 2000 枚纱锭,而且纺出的纱既匀细又结实。接着水力驱动的织布机也出现了,纺纱织布效率提高了 40 倍。因为这些机器需要水力驱动,所以纺与织的工作有可能脱离千家万户的家庭劳动走上集中生产。工厂选址视水力条件而定,多设在水流较急可以驱动机器的河流岸边。
蒸汽机的出现使纺织厂地点发生很大变化。原在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当实验员的瓦特研究了当时已发明的蒸汽机的种种缺点,经过其不断的修改、实验、终于在 1769 年制造出单动式蒸汽机,用于矿井抽水。于 1784 年又发明联动式蒸汽机。这给机器提供了新的动力来源,对工业革命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利用河流水力的纺织厂,由于河流受季节影响,水流时急时缓很不稳定; 生产活动很难均衡进行。另外,水流湍急地方两岸地形崎岖,影响工厂建立, 交通不便影响原料供应与产品在市场的销售。蒸汽机的出现解决了动力来源问题,使其摆脱自然条件与地域的限制,而且工厂可以获得稳定而均衡的生产。
工业革命实际上是从纺织业开始的。在英国,大约到 1830 年前,工厂
(factory)或工业(Industry)指的就是生产棉布。除去纺织业以外,在工业革命开始时的所有其他工业,包括其间接有联系的产业所雇佣的人员,还不及纺织业的工人(150 万)多。纺织业发展使英国获得很大利益。1776— 1780 年,棉纺织品出口每年达到 670 万英镑。兰开夏生产的棉布有 1/4 出口到印度。英国纺织业的巨大发展,刺激美国棉花的生产与其南部利用黑奴发展种植园经济。纺织厂的建立需要大量的钢铁,对钢铁工业的发展产生巨大推动力。
- 钢铁工业的兴起。
传统的炼铁是小规模的乡村工业。铁的冶炼是在靠近矿点附近的小炼炉中进行的,所用燃料是木材烧成的木炭。炼铁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并未被该行会的师傅了解,他们甚至相信流传好几个世纪的迷信,以为某些仪式和祭礼会帮他们炼出铁。工业革命的冲击使传统的炼铁技术发生根本性变化,迷信的、荒诞的仪式全被抛弃,出现的是科学的、大规模生产的新工业。
炼铁需要把铁矿石放在鼓风炉中,把矿石熔化并变成便于运输的生铁块。如果需要,可以进一步把生铁块再加热熔化或炼成生铁、熟铁或钢。炼铁和钢的过程要使铁不断加热与冷却,虽然这是花时间的技术活,可是更困难的是,无法使炉子长时间保持相当高的温度。
后来,由于用鼓风炉与焦炭产生高温,以加速矿石熔化,并利用锻压除去杂质,从而把生铁变成熟铁与钢的技术的发明,使铁与钢的产量不断提高。这样钢铁工业的技术发展,产量提高转过来又对采矿与采煤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于纺织业和冶金业的发展,带动了采煤、机械、化学、食品等工业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
采煤业。钢铁生产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燃料。过去使用木炭,由于木材还需用于造船、建筑、家具和供暖而出现木材供应不足。在采用焦炭代替木炭以后,煤既用于炼钢铁,又用于蒸汽机,因而需要量大增。煤是一种体积大、又比较重的物质,不仅要从地下开采出来,还要把它输送到需要燃料的地方。虽然英国的储煤量充足,但开采需要机械、运输需要车辆,这又关系到机械工业发展。除去采煤与铁矿石,也还需要其他金属矿,如铜矿等,因此,又促进多种采矿业的发展。
-
机械工业。瓦特由于发明蒸汽机而名声大振,同时他也看到蒸汽机的前途,遂于 1795 年决定不再在工厂担任顾问,而与别人合作在伯明翰开设工厂,专门生产其经过不断改进的新机器。这开创了需要技术专家来发明新的
机器,应用与改进现有机器,以及维修与装配机器的先声。同时,大规模地工厂化地生产机器的机械工业也开始出现了。
- 运输业。新出的机械工程行业对交通运输,特别是对运河与铁路产生很大影响。运输业也对工业革命的扩散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工厂所需的原料、市场所需的成品,以及工人们到各地工厂就业提供了方便。
在 1761 年,英国在曼彻斯特与沃尔斯雷之间修了一条运河,从此英国走
向兴建运河的高潮,它使各种工业产品的运输既迅速又便宜。该运河在 1767 年又向西延伸,使船可以由内河转向海洋。
可是,运河很快又被另一运输工具所取代。这就是工业革命的另一推动力——铁路。当时称火车为“铁马”。这是由于对机车和铁轨两项独立的机械的改进而实现的,不是某一个人单独发明的。
在 1784 年,有人开始使用蒸汽机为动力的火车头。可是,当时在城市内
拥挤的街道上行驶这种机器是不实际的,也是行不通的。但是,在 1767 年, 就有人在柯尔布鲁克代尔(Coalbrookdale)煤矿到塞文河之间建了铁轨以加快马拉煤车的运行。虽然有铁轨的发明,然而用蒸汽开动的机车在上面运行被认为是不可能的,因为铁轮很容易滑出轨道。到 1812 年,有人想出在车轮
上加边的办法,防止机车脱轨。于是在 1821 年第一条公用铁路在英格兰北部
的达林顿和斯托克顿之间建成。它使用的是斯蒂芬逊所设计的机车。在 1829 年,这种机车在利物浦与曼彻斯特之间铁路上与马车的比赛中取得胜利,对其广泛使用起了推动作用。那时机车每小时速度约为 38.6 公里(24 英里)。
- 化学工业。纺织业带动了化学工业的发展。棉花纺成纱,织成布之后, 需经漂白才能染色。随着服装工业对时新的花色布的需要,各种漂白剂和染料开始出现。
传统的漂白方法是首先把纱或布放在燃烧植物的灰分溶液里浸泡,然后放在酸奶中经煮或漂洗,最后晒干。在 1746 年,就有人建立工厂,用从燃煤
中获得的硫酸代替酸奶。在 1798 年,又有人用氯气和石灰制成漂白剂以代替硫酸,因为使用这种漂白剂比硫酸安全得多。
与此同时,硫酸也被用来制作染料。硫酸与各种金属化合形成不同的硫酸盐。硫酸盐的颜色随金属而改变。硫酸与铜化合的硫酸铜溶液呈蓝色,与铁化合呈绿色,与锌化合呈白色。
当今的化学工业与纺织工业的关系更为密切。除去纺织工业使用的天然原料——棉、麻、丝、毛——外,还通过化学工业生产的各种化学纤维,例如尼龙、涤纶和奥纶,这些都是从石油和煤里所提取的化学物质的制品。因此现在最大的纺织厂往往是与化工厂建在一起。
- 食品工业。由于化学工业的发展又引出另一特殊的新工业,即食品工业。随着工业的发展,在工厂的工人越来越多,他们既无时间做饭,也无时间采购新鲜的食品。因此他们需要各种加工好的食物。虽然从很早以来,大家都知道那些保存食物的传统方法,如风干、发酵、盐淹、酸渍等方法,但是,19 世纪时的居民却很少使用这些方法。
1810 年一位法国糖果商采用沸水灭菌和装入玻璃瓶的办法来保存食物。1839 年又发明用马口铁罐来保存食物,具有更大的实用价值。因为它比玻璃瓶轻、价格又便宜,而且也容易进行灭菌处理。
当时大规模生产罐头食品的障碍在于把罐子放在沸水中的处理时间长。于是化学实验在这方面又起了作用。在 1861 年发现,把氯化钙放在水里,可
以把沸水的温度从 100℃提高到 116 ℃。这种方法可以使罐子需要放在沸水中以确保安全的时间从 5 小时降到 40 分钟。这一年罐头的产量就增长 10 倍。
(二)工业革命的扩散
19 世纪的中期以前,英国在工业发展上垄断了将近一个世记。当时,英国煤的产量占世界的 2/3,棉布占 1/2 以上,铁产量超过 1/2。英国获得“世界工厂”的誉称,它的经济力量远远超出其他国家。为了维持其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英国政府极力阻止当时的新发明与革新向外扩散。尽管如此,这些技术成就最终还是扩散到英国以外。
英国的工业生产技术扩散方向有二,一是向东传到欧洲大陆,一是向西越过大西洋传到北美洲。后来又从那里向世界另一些国家扩散。
-
在欧洲大陆。首先接受工业革命的是比利时。19 世纪后期又在法国与德国扎下根。在比利时开始是在采煤方面使用新技术,法国首先是接受用烧煤的鼓风炉来炼铁,德国最先是建立棉纺厂。但是,当时欧洲各国的工业发展却受到落后的运输设备与不稳定的政治所制约。法国的大革命与拿破伦所进行的战争使欧洲处于分裂,德国直到 1871 年才成为统一的国家。在 19 世纪中期以后,工业革命才在荷兰、意大利、俄国和瑞典等国先后开始。
-
在北美洲大陆。那里近代工业开始得稍晚于西欧,但是,其发展速度则快得多。美国在独立时还是个农业经济的社会,其工业制品依赖从英国进口。所以价格比较高。美国第一家纺织厂于 1791 年建于罗德岛。1808 年以后,纺织业发展迅速。1908 年纺织业拥有纱锭 8000 枚,第二年即增加到 31000 枚,1811 年增到 80000 枚。因那时美国为避免卷入欧洲的拿破伦的战争,故对欧洲贸易实行禁运。
到 1860 年,美国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工业国。其实,那时美国工业生产主要靠其丰富的天然资源,而不是靠广泛使用工业的新技术。只是到 19 世纪末,美国才进入钢铁工业大发展阶段。
-
在其他地区。在 19 世纪末与 20 世记初,工业革命才进入东欧、日本, 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第二次大战后,工业革命才开始向亚、非、拉一些国家与地区扩散。虽然在这 200 多年间,工业革命已从英国扩散到世界各处,但论范围仍不普遍,只集中在少数地区。工业化的程度各地的差距更大。
-
工业革命的阻力。工业革命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繁重的体力劳动,从而生产出大量的物质财富等优越性,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可是,就其扩散来说却受到各种阻力。英国为了自身利益阻止印度的工业发展就是一例证。原来印度虽然是英国的殖民地,但是印度纺织业也十分发达,其产品销售到很多地方。1815 年印度出口到英国的棉织品的价值等于英国出口到印度的 50 倍。可是英国采取高额关税的办法,保护自己的棉纺业,对印度则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结果印度的棉纺织业一落千丈,昔日棉纺业发达的城市走向衰落,从业的人员被迫返回农村;生产的大量棉花只好出口到英国, 织成布后再返销到印度市场。有人估计,这使印度的工业的发展推迟了半个世纪。如果美国没有摆脱英国统治走上独立,其命运也可能与印度相似。
殖民地国家在帝国主义的统治下,虽然也建立起矿井和种植园,修建了铁路、公路和港口以及一些加工企业,但其经济实权掌握在外国资本家手中, 殖民地国家只能是提供原料和半成品的基地与产品销售的市场。由于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被提走,当地的经济仍然处于贫穷落后状态。
今天绝大多数殖民地已相继取得了独立,它们为了本民族的繁荣与富强,都在致力于工业化。因此,工业化的地区比过去扩大了不少。但是,由于发达国家掌握着大量资金、垄断着先进的技术,加上其组织管理上积累的经验,在经济上与生产上的优势越来越强。相反,过去落后的国家今天虽然由于接受工业革命的扩散,有些已有相当进展,但就大多数国家与地区而言, 受着各种因素的制约,进展缓慢,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不是缩小,而是在扩大。据世界银行 1984 年的资料,在 1800 年,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的 26%,
产值占世界的 56%,按人均产值,为发展中国家的 3.64 倍。到 1950 年,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的 33%,产值占 83%,人均产值为发展中国家的 10.04 倍。1980 年,发达国家的人均产值等于发展中国家的 11.28 倍。可见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处于越来越不利地位。许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有力措施,使大大加快本国工业化的进程。中国、巴西等国就是突出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