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种族和民族的迁移
种族的迁移,包括史前的与历史时期的两种。史前的迁移比较突出的是亚洲人向美洲迁移。历史时期的种族迁移有欧洲人和非洲人向美洲的迁移等。
(一)来自亚洲的美洲印第安人
据研究,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的大部分是在 2—3 万年前由亚洲东北经白令海峡陆桥迁至北美洲的,然后,再逐渐向南扩散到南美洲,小部分可能在较晚时期由南太平洋群岛到达南美的西部海岸。在欧洲人没有抵达美洲以前,印第安人曾达 2000 万之多。但从 16 世纪起遭到欧洲殖民主义者屠杀。
人数大大下降。现在,在美国与加拿大两国留下的印第安人不到 200 万人, 且多居住在保留地中。在拉丁美洲,印第安人较多,包括混血的人在内,大约 3000 万人。
(二)非洲黑人在美洲
16 世纪开始,非洲的黑人被欧洲人强迫迁往美洲,除加勒比诸岛上黑人
和混血种占重要地位外,美国是美洲黑人最多的国家。据 1978 年的统计,美国黑人达 2500 万左右,约占美国人口的 10%。
黑人到美国后,在美国国内发生过三次迁移浪潮。
第一次是从最早定居地弗吉尼亚州和马里兰州向南方各州移动。在 17
世纪初,弗吉尼亚州首先利用黑人种植烟草,到 1750 年,黑人奴隶已达 23.6 万,占当时美国人口的 21%。主要分布在弗吉尼亚州和马里兰州。到 18 世纪末,棉花的引入和轧棉机的发明,使植棉业在美国南部迅速发展,因而对劳动力的需要大大增加,黑人就开始向南迁移,主要集中在南卡罗来纳州、田纳西州、密西西比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到 19 世纪中叶,黑人聚集区从弗吉尼亚州转向南卡罗来纳州,并占该州人口的 59%。到 1880 年,美国南方黑人已占当地人口的 45%。黑人占一半以上的州有南卡罗来纳州(60%)、密西西比州(57%),路易斯安那州(51%);将近一半的州有亚拉巴马(47
%),佐治亚(47%)、弗罗里达(47%)。到 1910 年,南方黑人已占美国黑人总数的 89%,其中 80%从事农业劳动。
第二次是本世纪上半叶,南方的黑人向北方城市迁移。本世纪初,美国东北部各州工业处于兴旺发展时期。而当时的南方农业经济不景气,加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南方黑人大批北上,进入城市寻找职业。1910—1940 年间,南方黑人占该地人口的比重由 89%下降到77%。到 1940 年,进入东北各州的黑人已达 200 万。当时纽约州的黑人已达
30.8 万人,成为北方黑人最多的州,其次是伊利诺斯(23 万人),宾夕法尼亚(21.7 万人),俄亥俄(17 万人)。迁往北方各州的黑人主要集中在城市。例如,1920 年,纽约的黑人为 16.9 万人,费城为 13.4 万人。到 1940 年纽约的黑人已达 50 万人。到 1960 年,南方黑人占全美黑人总人口的比重下降到 53%,北方几个州的比重已上升到 44%。
第三次是在本世纪 60 年代以后,黑人从北方迁移到阳光地带。例如,原来几乎没有黑人的加利福尼亚、内华达、亚利桑那、科罗拉多,也开始出现黑人。据 1980 年统计,黑人占这几州总人口的 5—10%。虽然第三次黑人迁移浪潮的势头不如前二次,但在美国大湖以南的各州中除少数州以外,大部分州中黑人都占总人口的 5%以上。至今,美国的黑人分布已趋向比较均匀。
(三)西班牙人与葡萄牙人在拉丁美洲
欧洲人向美洲的移民,一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向拉丁美洲移民,再是英国和法国为主的向广大北美洲的移民。
在拉丁美洲,1521 年与 1533 年西班牙人攻占墨西哥阿兹特人的特诺奇蒂特兰城和南美的印加帝国科斯科城之后,整个拉丁美洲成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从此,两国开始向该地移民,并贩运大量黑人充当劳动力,而各族人之间的互相通婚,形成不同的混血型人。这样,使拉丁美洲各国的种族成分变得非常复杂。而这些复杂的种族大致构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国家。
第一种类型是印第安人与印欧混血型人为主的国家:
国家 |
印第安人占总人口(%) |
印欧混血型人占总人口(%) |
---|---|---|
危地马拉 |
53 |
45 |
玻利维亚 |
54 |
31 |
秘 鲁 |
41 |
36 |
墨 西 哥 |
30 |
55 |
厄瓜多尔 |
34 |
41 |
这些国家都属于美洲古文明的所在地,是印第安人比较集中的地方。在殖民时期迁来的欧洲人与当地人通婚又形成大量的混血型人,两种人合计占人口的绝对多数。
第二种是印欧混血型人占绝对优势的国家:
国 家 |
印欧混血型人占总人口(%) |
---|---|
巴 拉 圭 |
95 |
洪都拉斯 |
86 |
萨尔瓦多 |
89 |
巴 拿 马 |
65 |
智 利 |
75 |
委内瑞拉 |
66 |
尼加拉瓜 |
69 |
哥伦比亚 |
57 |
上述国家原来印第安人不多,在殖民时期迁入了大量西班牙移民,他们彼此通婚,形成印欧混血型人,这种人成为人口的主体。
第三种是以欧洲白人为主的国家:
国 |
家 |
白人占国家总人口(%) |
---|---|---|
阿根廷 |
97 |
|
乌拉圭 |
90 |
|
巴 西 |
54 |
这些国家的印第安人较少,殖民时期迁入的人也不多。但在独立以后, 吸收了大量欧洲移民,形成以外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
第四种是加勒比海的国家,由于殖民时期大量使用黑奴,所以除古巴和波多黎各以外,都是黑人及与黑人混血型人占绝对的优势。
(四)英国人和法国人在北美洲
在北美洲,加拿大由于先是法国殖民地,后成为英国殖民地,故其人口中,法国后裔占 1/4 以上,集中在魁北克省;英国人的后裔约占总人口的 1/2,
其余为欧洲其他各国的移民。
在美国,不论是种族还是民族都十分复杂。这是由于移民的来源不同造成的。在美国独立以前,移民主要来自英国。19 世纪,大部分来自西欧与北欧,20 世纪初,主要来自东欧与南欧,以后的移民主要来自拉丁美洲与亚洲。按分布来说,聚集成片的民族省不多,计有原在美国南部的非洲黑人区,西南部与墨西哥相接壤的一个墨西哥移民带,东北部与路易斯安那州的法国人后裔居住区。美国东北部的法国人后裔是由来自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的移民所组成。路易斯安那州,由于原是法国殖民地,故法裔居民较多。目前,南部黑人正在向其他地区扩散,西南部的墨西哥大地带由于每年仍有大量移民流入,并继续向北推进,扩大其分布区。
(五)美国城乡的其他民族的移民
在美国广大的乡村,民族分布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即各民族在具体地点上相对集中,呈岛状分布,故称民族岛。各民族岛的居民的土地代代相传。由于这种土地的继承方式,使民族岛的民族成分保持单一性。按民族岛的分布来说,德意志人多在新泽西州及西北各州,意大利人多在沿大西洋岸中部各州,瑞典人多在伊利诺斯等州,挪威人多在威斯康星州,荷兰人多在密执安州,波兰人多在大湖区周围。
在乡村地区,各民族居住区的镶嵌现象十分复杂。例如,威斯康星州与明尼苏达州的东南部的罗彻斯特接壤的几个县内聚集的民族就有爱尔兰人、挪威人、瑞士-德意志人、德意志人、瑞典人、波兰人、捷克人、荷兰人、英格兰人、丹麦人、法兰西人。
在美国的城市里,也同样明显的表现出各民族居住区的镶嵌现象。这种现象可以说是美国城市的一个特点。城市各民族集团不是来自城市周围地区的农村,而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他们既包括欧洲的许多民族,也包括亚洲、加勒比海以及中美洲的各民族。例如,克利夫兰市它的民族成分有:黑人、克罗地亚人、捷克人、匈牙利人、意大利人、立陶宛人、波兰人、斯洛伐克人、斯洛文尼亚人、乌克兰人、阿巴拉契亚白人和具有西班牙姓氏的人。
城市中的民族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可以称为民族邻里( eth-nic neighborhood)。这是指一民族集团的成员选择彼此相近的地区住处,形成邻里。民族聚居形成的邻里的好处是彼此语言相通、生活习惯相同,有亲切感,可互相帮助;可以在就近的商店里买到该民族需要的各种商品,得到良好的服务;便于与该民族的公共机构(教堂、联谊会等)的联系。
另一类民族居住区称为隔坨。这是指一民族集团被迫居住在城市内的指定地区。这个词产生于 1516 年。当时,威尼斯共和国将犹太人驱入该市一个以此命名的铸造厂的区域作为隔离区。以后,就以此名作为城市中的犹太人隔离区。一般用围墙把该区围起来,大门上锁,定时开闭,实行对犹太人的控制。故该词现在包含有一定的强制与不自愿的含意。在美国多指受到歧视的民族聚居的地方。他们在该区以外,特别在白人居住区往往找不到住处。受歧视的都是有色人种,尤其是黑人,经济地位低下的白人移民也受到歧视。
在城市民族聚居区,典型的结构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核心地区、中间地区、边缘地区与远离核心的聚集点。核心区是某民族(或种族)在城市中的最初的落脚点。一般是位于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周围地区。那里是城市的衰落区,住房破旧,道路失修,环境条件差。但是,这里住房租金低,往往都是被分隔或较小的单元,适合新去的、经济困难的移民。他们多是单身汉,就
业机会少而且不稳定。
当移民的职业稳定、收入提高以后,往往就接家属前去,并由核心地区迁至中间地区,在那里可寻找到较大面积的单元住宅,过着比原来条件好的生活。
如果新移民有较高技术与文化素养,获得较好的职务,有更多的收入, 或由于某种原因提高了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这样,他们就有可能选择更好的生活条件,特别是居住的地区与住房。在他们由中间地区向更外围的边缘地区转移时,如果不受其他民族的抵制,则可以顺利地与其他民族杂居。这样,边缘地区就可能成为不同民族交错居住的地区。如果受其他民族的联合抵制,仍想迁出中间地区的人就只好选择距核心区较远,而又不受抵制的地区。结果,这一远离核心的地点往往就可能形成新的聚集点,并进而发展成新的民族聚居区。
这种民族聚居区在地域上的结构反映了移民在城市中的地域扩大与民族经济地位改善之间的关系。如果某一民族继续不断向该城市移民,则其聚居区不但扩大,而且还不断出现新的聚居区。例如,在美国圣弗兰西斯科,40 年代只有一个唐人街,到 70 年代末又出现了另外两个华人聚居区。有的城市,如果不同民族的移民有时间上的阶段性,则在核心地区会出现民族集团演替现象。例如,在美国芝加哥市的内亚当姆斯区(Adams),从 19 世纪以来已经历过许多变化。开始来的是德意志人和爱尔兰人,接替他们的是希腊人、波兰人、法裔加拿大人,捷克人和俄国犹太人,接着来顶替他们的是意大利人。现在该区居住的是墨西哥裔的美国人与一些波多黎各人。
从美国的民族省、民族岛以及城市中的民族邻里或隔坨看来,其迁移过程大体相似。自愿迁移者开始时人数甚少,他们离乡背井到新的地方去谋生。一旦迁移的个人或家庭在新的地点定居下来,往往通过书信或临时返回家乡的办法施加影响,在其宣传或现身说法的影响下,有些人就表现出迁移的浓厚兴趣。特别是当其原居住地的生活等存在困难时,而宣传迁移的人在当地又有一定的影响的情况下,就会有比较多的人随着前人的路线继续迁移。如此反复影响下,可能形成一股迁移的浪潮。
迁移的人群到达新的地点往往是聚居在一处。在乡村,往往形成该民族的民族岛,在城市就形成该民族的民族邻里。如果迁移的人继续涌入,就会由民族岛向周围扩散,形成更多的民族岛,甚至转变成民族省。在城市中, 民族邻里继续扩大,以致占据更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