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政治生态关系

任何政治实体的发展、安全和巩固无不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反过来政治实体也是一个有组织的力量,也是对环境产生强大影响的一种力量。这两种关系就成为政治生态的重要内容。

从历史看来,旧大陆的四大文明古国,都出现在北半球的中纬度。而且多在大河流域,这难道是一种巧合?绝不是这样。在农业经济时代,温和的气候,广阔的平原,肥沃的土壤,以及提供灌溉条件的大河,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因此,具备这些条件的地区即成为重要的农业地区,而且大多是有关国家的经济核心区,也是该国强大与发展的基地。再说海洋,特别是犬牙交错的海岸线、湾深避风的良港是发展海上交通与贸易的重要条件。古代的希腊与近代的英国,他们的发展都有赖于这种有利的环境条件。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析这种环境条件时,还要结合其他条件,决不能单纯地只考虑地理环境,更不能只考虑自然环境诸因素,否则就难以说明,为什么在海岸与港口条件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为什么英国在 17 世纪以前是一个落后的不发达国家,为什么今天又失去其往昔的“日不落国”的地位。

在国家安全问题上,一个国家周围的地理条件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某些国家其四周有山脉、沙漠、海洋包围,或有大片沼泽、茂密的森林阻隔, 这些都是国家安全的天然屏障,使该国有良好的防守条件,阻碍敌人的入侵。例如,古代的埃及,其东是西奈沙漠、西有利比亚沙漠、南面尼罗河水路受瀑布所阻,陆路为沙漠所挡,北面尼罗河三角洲是一大片沼泽,形成了封闭式的地理环境,而在其内部又有尼罗河水及其所携带的肥沃泥沙,可以灌溉与定期的泛滥,这就给古埃及的经济发展与安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无怪乎称这块土地为“尼罗河的赠赐”。可是,到公元前 18 世纪时,利用马和马拉战车的希克索斯人成功地克服西奈沙漠的阻挡,打开了埃及的东大门, 并在埃及建立了统治。接着,随着海上交通的发展,使埃及北部三角洲上的沼泽失去其防守的价值,反而成为来自希腊与罗马入侵者的通道。

以有利地形作为国家防守条件的最好的例证是法国。法国的西北与西边面对英吉利海峡与大西洋,其东南面对地中海;在陆地接壤方面,其西南与西班牙连界的是高耸的比利牛斯山,东部与瑞士和意大利之间有崎岖的汝拉山和阿尔卑斯山相隔,与比利时、卢森堡及德国之间有阿登高原、洛林高原和阿尔萨斯的孚日山地相隔,从德法边境到巴黎盆地还有好几道向外成陡坎的山系。除与比利时沿海一带有交通便利的平原外,这种大海与山地、高原所组成的天然屏障,可以说是一种有利的防守地形。虽然法国具备有利的地理条件以防外族的入侵,但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并未能成功地阻挡德国入侵。特别是在法国利用有利地形修筑起坚固的马奇诺防线,但德军却借道比利时与空降部队,避开其防线。这再一次说明地理条件在防守上的局限性。

由于周围条件的不利,使国家经常遭受敌人蹂躏的例子是波兰。波兰北有波罗的海,南有喀尔巴阡山和苏台德山,但是其东西则是开阔的平原,一向是西欧与东欧之间的通道,难以防守。结果,给波兰的历史造成灾难,使其多次遭到进攻与瓜分。

地理环境不仅对一个国家政治与军事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对世界战略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特别是近百年来,引起了许多地理学家的注意,其中有些人的论点和学说影响深远,超出了地理学的范围。因此,其在政治地

理学中成为一个新的分支,即地缘政治学(geopolitics),它是用地理因素解释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理论,它也可以说是利用地理知识来支持和指导国家政策的一门艺术。

由于时代的不同,军事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分析和探索全球战略重点亦不相同。下面将分别介绍几种地缘政治学理论。

(一)马汉的海权理论

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是美国人,历史学家,也是一位海军军官。他是上世纪末与本世纪初的著名地缘政治学家,由于他十分强调制海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因而被称为海权主义者。

他认为,当时的英国所以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关键在于英国建立了强大的海军,取得了海上霸权,并且控制了除巴拿马以外的几乎所有的世界重要的海道。因此,他根据英国发展的历史与当时现状提出谁能有效地控制海洋,谁就会成为世界强国。要有效地控制海洋和称霸海洋,还要考虑一国所处的地理位置、领土结构、疆域、人口、民族特征以及政府形式等因素。他以英国、日本和法国的所在地理位置说明这一问题。由于英国和日本是岛国,因而决定其必然把发展海上力量放在首位。但是,法国的情况却不同, 它是夹在陆地和海洋之间,两段海岸又不相连,海上力量无法集中发挥作用, 所以难以取得海上霸权。

由于马汉是一个海军军官,而且又曾担任美国总统的海军顾问,他的理论对美国发展海军的力量和追求海洋霸权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二)麦金德的“陆心”学说

麦金德(Halford Mackinder)是英国著名的地理学家,也是牛津大学地理系的创始人。他在 1904 年的《历史的地理枢纽》一文中认为“欧亚大陆中心船舶不能达到,古代牧民驰骋,而今布满铁路的地区称为枢纽地区(Pivot area)”。他在 1919 年的《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书中提出“心脏地带”(heart land)以代替“枢纽地带”。其范围比枢纽地区略大,约等于前苏联内陆水系、北冰洋水系与里海水系的范围。这就是他所说的著名的“陆心”,对全球战略和外交政策方面有相当影响。

他把欧亚大陆称为世界岛,把“心脏地带”的外围按距离的远近分为两个新月地带:“内新月地带”包括德国、奥地利、土耳其、印度和中国;“外新月地带”包括欧亚大陆以外的大陆和海岛,其中有英国、南非、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和日本。他认为心脏地带不仅人力与物力资源丰富,而且几乎与外界隔绝,海权国家难以进入,因而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天然堡垒。在历史上,生活在这个地区的机动性强大的游牧民族的骑兵,曾多次由这里出发征服其边缘地区,给周围的文明带来极大威胁。铁路的发展,形成了新的机动性,俄国取代了过去的蒙古帝国。枢纽国家的俄国与德国结盟就有可能向欧亚大陆边缘扩张,并形成世界帝国。麦金德把东欧当作进入心脏地带的大门,也是实现世界帝国的关键地区。由于上述分析,他提出其全球战略的三句名言:

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 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 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

他的这种思想反映海权国家的英国在面临着陆权国家的兴起所产生的严重挑战,英国需要修改其外交政策,特别是防止德国与俄国的结合。

麦金德的陆心说对国际战略和政治地理思想有强烈影响。多年来,这一理论一直是许多外交家分析问题与制订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但是,陆心学说也受到一些人的批评与非议,除去有人认为他为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提供依据外,主要的批评是忽视了空军的力量与过高估计了人烟稀少、气候寒冷与干旱的欧亚大陆内地的潜力。

(三)“生存空间”理论 “生存空间”(Lebensraum)概念来自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Friedrich

Ratzel)的《政治地理学》一书。他根据达尔文的关于生物体的“适者生存” 学说,把国家当成一个有机体,也有生长、发展、衰老、死亡的过程。同时, 他认为国家作为有机体力图获得更大空间,否则国家就会衰落,因而他认为边界不应当看作静止不变的。这实际上为后来帝国主义扩展侵犯别国领土提供论据。

在希特勒控制德国时代,地理学家豪斯浩弗(Karl Hausho-fer)继承了拉采尔的观点,并参考麦金德、马汉等人及其追随者的思想,提出的地缘政治学的思想可以概括如下:

①一国的经济要自给自足,排除对他国产品的需要。

②以泛区域(Pan-regions)概念代替狭小国家疆域。

这种以拉采尔思想为依据并演化而成的三个泛区域世界模型以德国、日本和美国为基础,其每个泛区域都围绕一个核心国家,并有一个包括极地、温带和热带在内横跨各纬度的环境-资源区,所以在经济上各泛区域是自给自足的。其核心就是欧洲、日本和美国,其边缘则是非洲和印度、东南亚、拉丁美洲。广大的欧亚地带人口稠密,又处于陆权与海权最紧密的结合区,将来有可能控制世界。

③国家有权提出和建立“自然疆界”。

由于豪斯浩弗担任慕尼黑的地缘政治研究所所长达 20 年的工作,并与纳粹上层人物的联系而被人认为曾给希特勒服务而招人唾弃,但也有人认为他的作用被夸大了。

(四)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

本学说是美国学者 N.斯皮克曼(Nicholas Spykman)提出的。他是美国耶鲁大学国际关系方面的教授,他在 1941 年所著的《和平地理学》一书中提出了这一概念。

实际上,斯皮克曼深受麦金德的陆心学说的影响,他看到麦氏的内新月形地带(斯皮克曼称此地带为陆缘地带)与陆心地带相比,拥有大量的人口, 丰富的矿藏资源和农业资源;而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的自然环境则比较严酷、人口稀少、经济落后。所以,内新月形地带条件比心脏地带好得多,因而,他认为主宰世界的关键地区不在心脏地带,而在陆缘地带。他还认为, 陆权国家无法垄断欧亚大陆,而陆缘各国如果联合起来,则可通过天然通道进入心脏地带。于是,斯皮克曼亦提出他的战略名言:

谁控制陆缘地带,谁就能统治欧亚大陆; 谁统治欧亚大陆,谁就能控制世界的命运。

斯皮克曼认为,第二次大战时,德国和日本的军事推进就是想统一陆缘地区。陆缘理论的出现反映了德国的失败和苏联的强大,以及适应于美国与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前苏联势力相平衡和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需要。因为陆缘地带是陆权国家和海权国家的接触地带,是激烈争夺的地区。从战后的实际情

况来看,美国在此地区实行的“遏制”政策与前苏联的扩张政策都没有达到其目的,并不断遭到失败。

(五)柯恩的“多极世界”模型

美国地理学家 S.柯恩(Saul Cohen)根据现实世界的政治形势,摒弃了过去一直存在两极理论提出此说。柯恩在他 1973 年出版的《分裂世界中的地理与政治》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世界级的区域模型。首先,他分析了陆心与陆缘理论存在的问题,认为并不存在战略的地域空间的统一性,而存在的倒是分散的舞台与分裂的世界。他提出两级类型区的划分。第一级是世界性的, 称为全球战略区(geostrategic region);第二级是区域性的,称为地缘政治区(geopolitical region)。第一级根据战略特点有两个区,一个是海洋贸易世界(Trade-Dependent World),另一个是欧亚大陆世界(Eurasian Continental World)。它们分属于两个大国。第二级是根据文化、经济和政治方面的相对一致性分出地缘政治区。前一全球战略区包括:北美洲和加勒比海区,南美洲区,西欧与北非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区,亚洲外海岛屿与大洋洲区等 5 个地缘政治区。后一个全球战略区包括:陆心与东欧区和

东亚 2 个地缘政治区。此外,还有 3 个特殊区,一个是南亚区,他认为是一

个潜在地缘政治区,另 2 个由于缺乏政治的一致,称为破碎带,其中一个是中东, 另一个是东南亚。它们是全球战略区争夺的焦点。

在 1982 年,柯恩对其模型作了修改,他进一步强调世界战略系统的分区。在这次修改的模型中更加突出的是原来模型中的地缘政治区的多极性。他认为除前苏联和美国外,西欧、日本、中国这 3 个地缘政治区已发展成新的世界级力量;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已成为第三个破碎带;出现了第二级的或区域性大国,如印度、巴西和尼日利亚,其在各自地缘政治区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修改后的模型表现出的特点是:

①世界是一个多核心的世界,并有许多重叠的影响范围;

②两个大国的影响在下降,有一部分已为新出现的大国所取代;

③地区之间与不同等级的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