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环境生态作用

无论是种族,还是民族,在他们的分布和迁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环境生态作用。

(一)环境与肤色

种族特征与环境关系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肤色,肤色深表示皮肤中色素多。否则,反之。这种现象与太阳的辐射有关。

在接近赤道地区,黑皮肤对人的生存有很大好处。具有大量的色素(黑色素)的皮肤能阻止紫外线穿透皮肤。一定数量的紫外线辐射对人体内部合成内分泌钙化醇是必不可少的,这种物质可以防止由于缺乏维生素 D 而导致的一种使骨骼佝偻的软骨病。但是,紫外线辐射过多,则有可能导致发生皮癌这类的疾病。

从南北回归线之间越向两极,正午太阳光线的高度角逐渐减小,其穿过大气层的厚度则逐渐增大。这样,产生维生素 D 的紫外线越向两极也就越少, 而紫外线辐射量过多则在赤道附近。

目前所知人类的祖先多起源于赤道附近,说明人类早先具有丰富的黑色素。偶尔出生在该环境中浅色素的人,由于缺乏对紫外线辐射的适应,就容易产生皮癌。

随着人群缓慢地向北移动,环境条件也发生变化。在多雾的较高纬度西北欧,太阳高度角比较低,冬季日照时间短,人们受到的太阳辐射少。这里的问题是紫外线辐射量不足。皮肤中的黑色素会阻止该地原来就不多的太阳辐射被吸收,因而易导致软骨病的发生。患软骨病的妇女影响其骨盆的发育, 不利于婴儿的出生,甚至导致母亲与婴儿的死亡。而在高纬度地区,皮肤中色素本来就少的人患软骨病的机会少,婴儿反能顺利生出,因而,皮肤中色素少的人就会取得优势。

这种对环境的适应说明,为什么赤道非洲人的皮肤是黑色与高纬度的欧洲人的皮肤颜色浅的原因。蒙古人的皮肤中色素中等,故其呈黄色,这可能与起源于中纬度地区的环境有关。

这种皮肤中色素含量与纬度的相关关系,为什么在爱斯基摩人与印第安人中又出现例外呢?爱斯基摩人居住在纬度最高的北极地区,可是皮肤中色素含量较多,呈暗色。据研究这种例外现象,是由于在爱斯基摩人食物中包括大量的鱼肝,而鱼肝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 D。所以,爱斯基摩人不是利用紫外线在体内合成维生素 D 的。还有,在这些地方,从食物摄取维生素 D 的历史相对比较短,由于纬度的不同而造成的皮肤色素含量的差异据说需要较长的时间。这也就是为什么新大陆的印第安人未像旧大陆人所表现的那种纬度与色素程度相关关系。

在赤道地区,黑皮肤对热带的自然环境来说,也并不完全有利。黑色皮肤比浅色皮肤要吸收更多的热,而浅色皮肤容易把热反射出去。因此,在赤道地区,黑皮肤的人比浅色皮肤的人吸收的热量要多。可是,与吸收多量热来相比,黑色皮肤则减少皮癌的威胁,故黑色皮肤对环境的适应来说“利大于弊”。

从上述得知,在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辐射刺激下,可以在皮肤中合成维生素 D。维生素 D 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它在身体中的储存期不能超过两周。身体中维生素 D 的缺乏就导致身体缺钙,于是身体就只有从自己骨骼中吸收钙

质来补充,结果使骨骼中钙的减少而出现软骨病。为了解决这种缺陷,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人“选择”浅色皮肤,以利吸收更多的紫外线辐射;另一方面,人类采取文化适应,以解决身体中钙不足与钙过多的问题。

在西欧,浅色皮肤的人文化适应是通过食物摄取较多的钙而免致软骨病。例如,婴儿中加食鱼肝油以增加身体中的钙。另外,蛋、鱼、奶、乳酪等都是含钙较多的食物。在热带地区,由于紫外线辐射量过多,皮肤色素增加以免受其害。另外,紫外线辐射过多给身体带来剩余的钙,易造成泌尿系统的结石等病症。因此,在黑人中,除哺乳婴儿的妇女吃鸡蛋外,一般情况是既不爱吃蛋,又不吃鱼。在东非的马赛人多以牧牛为生。但是,与一般游牧人不同,他们喜欢饮鲜牛血。每个家庭都饲养几十头牛,专供吸吮鲜血用。他们在牛脖子上割一小口,插上苇管,轮流吸吮。一头牛每隔 5—6 周放血一次。血中钙的含量一般为奶的含钙量的 1/20。

(二)血型

血型的分布也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从全世界来说,O 型占优势。在世界各地,O 型血型的人占人口的 50—80%。在蒙古人中,特别是东南亚、南亚和西伯利亚地区,B 型血型的人口超过平均数。一般说来,这些地区中有 1/5 的人是 B 型血型。如果认为蒙古人与美洲印第安人起源上的联系是符合事实的话,可是在血型上并不完全表现其相似。在拉丁美洲,印第安人都是以 O 型血型占绝对优势,A 型与 B 型比较少。但是在北美洲盎格鲁人 A 型的比重高于拉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以 O 型为主,但是 B 型血型的人数与平均数相当。在欧洲,虽然 O 型的人占 75%,但 A 型的人则高于平均数。某些学者认为,早先人的血型都属于 O 型,而 A 型、B 型以及 A-B 型是以后多次出现突变而产生的。持美洲印第安人是由亚洲蒙古人迁移去的观点的人认为,迁移后发生的演变造成亚洲人中 B 型血型人数高于印第安人。除 A、B、O 型外, 又发现了 MN 型、Rh 型与其他类型。尽管关于其起源方面的问题至今仍在研究中,但是,关于血型方面的共同性则使一些学者认为,世界上各人种集团起源于共同祖先。由于血型的发现,许多学者研究其对各方面的影响,特别是血型与性格的关系,因而出现一门新兴学科——血型性格学。

(三)身体的有关特征与环境

身体其他方面的特征与环境也有密切关系,如黑人的厚嘴唇、宽鼻腔, 被认为是对热带气候的适应;白人的窄鼻腔,被认为与寒带气候有关。森普尔(E.C.Semple,1863—1932)在其《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书中提到,“李特尔(Ritter)以为突厥人之细眼与肿睫乃沙漠对有机体之一种显著之影响”。“史密斯(Stanhope Smith)认为蒙古鞑靼人的削肩与短颈是因耸肩以保其颈部不受寒的结果;其细小斜视之眼、突出之眉、广阔之面,高耸之颧,系为防烈风与白雪耀眼之结果⋯⋯。”可是森普尔对这种解释持谨慎态度,称这种生理上的变化“应由生理学家与物理学家用科学的方法叙述,并加以说明;而地理学家从地理分布的立场,研究这一问题之前,必须静候生理学家与物理学家研究的结果。”

(四)环境与民族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民族的关系表现在,民族与气候、选择新居住地的环境感知和环境对民族的保护作用方面。

  1. 民族与气候。构成民族的条件之一是共同的地域。由于其在共同地域中生活,必然与该地域的自然环境之间形成一种适应,气候影响民族的分布,

也影响其迁移。例如,黑人原居住在非洲的赤道地区,他们适应于热带地区, 在热带生息繁衍,很少迁居高寒地区。英国人由于习惯于温带气候,其向国外的移民也多在北美洲的加拿大、美国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南非等地,因为这些地方的气候与英国本土接近。尽管英国在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的时期,却并未向气候炎热的印度、缅甸、尼日利亚等地大量移民。所以,移民大都是沿纬度,作东西方向移动,这反映了其人种与气候的关系。

  1. 对新居住地的环境感知。在移民离开家乡、到达新的地点,在选择具体定居点时,虽然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选择与其家乡相类似的环境的愿望则占有重要的地位。例如,在美国的威斯康星州,那里有好几百个民族岛,其中包括芬兰人、冰岛人、英格兰人、德意志人等等。他们选择地点的条件可作为这方面的例证。原来住在北欧,到处是冰川湖的针叶林地带中的芬兰人,到威斯康星州以后,大多选择北部地区,因那里也是森林密布,地面也曾经过冰川覆盖,与北欧的环境十分相似。冰岛人原居住于大西洋北部气候寒冷的岛上,可是到威斯康星州却在密执安湖上找到一个名为华盛顿的小岛,恰好像浮于海上的孤岛。习惯于农业耕作的英国人则在该州的南部和西南部土壤较好的地方寻到合适的地方建立民族岛。而原在英国西南部凯尔特高地的矿工们却不选择适合于从事农业的地区,而在威斯康星州西南部一铅矿开采地区落脚,继续从事采矿生涯。这种情况,在其他地区也有类似表现,例如,欧洲东部的乌克兰人,他们居住的是草原环境,从事小麦的种植, 来到北美大陆后,大多选择在美国与加拿大的草原区开垦农田,在那里种植小麦。

其实,这种根据其原居住地所形成的环境感知来选择新址并不都是成功的。虽然两地表面上明显相似,但并非实质上的相同,有时则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性。所以,一些欧洲来的移民在选择好地址以后,发现他们对原先所看到的新环境与其欧洲住地的相似性被誇大了,对差异性则估计不足。例如, 在美国南部处于副热带的得克萨斯州,那里气候干旱与欧洲有很大差别。到那里的挪威人原来只看到丘陵上布满树木,农庄分布在河谷与坡地上,就认为与其家乡环境相似。结果,被歪曲的环境感知就给其进行农业生产带来困难。因为这种新环境,特别是气候,与其所想像的大不相同,其原来所熟悉的生产经验并不适合于当地情况。这就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改变其原来的环境感知使之适合当地环境。错误的环境感知导致移民不得不放弃该地而另寻他处的例子也是有的。

  1. 环境对民族的保护作用。在一些环境条件特殊,交通往来比较困难的地区往往对居住在那里的民族起着一种保护作用。例如,在英国,盎格鲁、萨克森人到那里之前,原居住于英国的是凯尔特人。但是,盎格鲁、萨克森人进入英国后,凯尔特人居住地区就逐渐被其取代,凯尔特人只好迁到最西部与北部的边远地区。在日本,新石器时期,阿伊努人广泛分布于日本群岛, 并从事渔猎生活,而后则被移入的大和民族所取代,现在阿伊努人只有 20000 多人,并退居北海道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地形复杂,与平原地区相比, 那里民族较多。显然,这与环境条件多样,交通困难有关。这样的条件有利于各民族的独立与发展,也就是环境对民族的保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