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化的整合作用
种族集团不可能完全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虽然,今天在亚马孙河流域的茂密无际的大森林里,在新几内亚岛巴布亚的山地里,还存在一些远离“尘世”的种族集团,但实际上,他们已开始逐渐受到现代文明的浸染。所以, 对世界上的绝大多数民族来说,总是发生相互接触与影响。在相互接触过程中,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融合与吸收,形成一种与原来有所不同的新的文化。这种过程就是文化的整合作用。
在不同文化接触时,往往力量强大的文化占有优势,而较弱的文化要发生某些变化,有时还有较大的变化,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在这种接触而产生的新文化中,强大的文化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较弱的文化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
实际上,这种整合作用并不完全是单方面的。虽然强大的文化把其文化特征加在较弱的文化上,但是其本身不可避免地也采纳一些较弱文化的特征,例如,西班牙人涌入拉丁美洲以后,他们很快推翻了墨西哥的阿兹特克人的社会体制与秘鲁的印加帝国,把西班牙文化强加给印第安人,现在西班牙文化在那里占统治地位。城市发生了变化,西班牙人的宗教取代了当地的原始宗教,经济生活也完全改观。看起来,外来文化到处存在。可是,西班牙的文化也经历一些变化。例如,在新的建筑上,也反映了印第安人建筑的某些特点。印第安人农作物被带回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人也开始穿着反映印第安人色调和式样的服装,印第安人的词汇也进入西班牙语言与文字。
在日本,由于近代积极地学习西方社会科学、技术与文化,使日本社会在近百年发生巨大的变化。日本不仅学习西方社会,而且与西方社会进行竞赛,在经济等发展方面已超过许多西方的对手。可是,这不是说日本就已完全变成一个西方文化的国度。实际上,原来日本文化的某些特征仍然顽强地存在着,而且外来文化与本国传统文化交错在一起,如西装与和服,咖啡牛奶与茶道都是并存的。
关于文化整合现在分成以下几种类型分别加以叙述。
(一)普韦布洛人与拉普人
这是一种较弱文化在较强文化影响下发生变化,另外形成一种与原来有所不同的文化。
美国西南部普韦布洛印第安人是传统的农业民族,现在人口不多,只有约 20 万人。虽然在过去他们受到西班牙人与美国人的强烈影响,可是他们的文化基本上仍保留至今。在美国文化的影响下,传统文化已不断发生变化。印第安人放弃了作为他们主要经济活动的农业,在生活方面也随着经济活动的变化而变化。例如,他们的村庄已失去了其本来特点。原来传统式的那种台阶状的、连在一起的、用土坯和石块建成长条形“公寓”式的住所,已被各个家庭分开的、独立的砖房所替代,接受美国式的住宅,包括草坪、院子、汽车间、许多村子有了电、自来水、下水道。室内布置的是美国式的家具。交通工具不再是那种简陋的马车,而是各种机动车辆。虽然,他们仍种小块土地,可是到市镇上去工作已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在穿着上,不再由自己家庭制作,而到商店去买,但仍然坚持他们原来喜爱的那种色彩鲜艳的服装与围巾。
在社会形态与思想观念上,则明显与其享有的现代物质文明、文化生活
上发生的巨大变化不相对应,普韦布洛印第安人仍然是一个公有制的民族, 其传统社会组织基本未变。村内的争执与家庭纠纷仍采用自己的办法处理。他们纪律严明,把屡教不改的做错事的人驱逐出村。因为作为他们生活中枢核心的宗教和礼仪仍然存在,共同生活中的一致性得以保留。一些宗教仪式甚至在美国流行文化包围下为了显示其内聚力,反而有所加强。这表明普韦布洛人经济方面与文化生活方面已发生变化,但其社会结构与宗教这一精神生活方面仍然得到保存。所以仍能保持其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可是,芬兰北部的拉普人却在外来文化影响下,并未像普韦布洛人那样保持其文化传统。
芬兰的拉普人传统上以捕鱼和饲养驯鹿为生,虽然他们也与外地交换一些物品,但其主要生活资料是取自于当地。由于当地资源基本上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故彼此之间几乎不存在社会和经济差异。他们的社会基本上仍维持原来人人平等的社会。
驯鹿在拉普人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驯鹿肉既是他们的食物来源,也是同外界换取所需商品的物资。鞋子与衣服也取之于驯鹿的毛皮,驯鹿是他们的交通工具,有雪时拉雪撬,无雪时驮载物品。冬季放牧驯鹿是他们的主要活动。
在 60 年代,履带式的雪上汽车进入拉普人生活,它取代了雪撬。初看起来,省力、经济又方便,十分有利。很快,雪撬就在拉普人生活中消失。可是,复杂的机器和现代交通工具,履带式雪上汽车既需要不断供应能源,又需要维修用的零配件,而且车的价格也很昂贵。因此,购买、使用与维修都花钱较多。为了获取较多的现金,拉普人就必须经常到其村落以外去设法挣钱。这样,其经济生活来源发生了变化。
代替雪撬的履带雪上汽车在雪地上到处奔跑,追逐鹿群,结果使驯鹿惊恐,往往逃到别处,驯鹿头数明显下降,从原每群平均 50 头下降到 20 头。经济效益明显下降,放牧驯鹿已难以维持。于是,很多拉普人干脆放弃传统的放牧生活,另谋出路。经济收入出现了差别,生活方式也就有所变化,致使传统的平等的社会产生分化,形成分层社会。由于传统的放牧驯鹿的经济生活完全改观,并且很难恢复,人人平等的社会经济基础与结构已开始消失, 拉普人独立的文化逐步减弱,而融合到芬兰流行的工业文化中去了。
(二)澳大利亚人与新西兰人
当一种文化随移民扩散到他处,由于其文化较当地文化先进,受当地文化影响较少,但由于在当地所形成的文化的社会条件不同于原来文化的社会条件,因而形成与原来不同的文化。
澳大利亚大陆是与旧大陆来往最晚的一片土地。17 世纪时,荷兰人首先到过那里,但不久即离去。后来英国人库克到了那个大陆,当时这里的土著居民人数很少,仍然处于狩猎和采集的原始社会阶段。英国人于 1788 年开始向那里移民,以后陆续建立殖民区。初期,那里是英国流放犯人的场所,许多永久性移民都是获得释放的罪犯。其实,当时英国也曾鼓励自愿移民到澳大利亚。但是,由于到那里的船费比到北美洲高 8 倍,所以当初并没有像北美洲那样有吸引力,并形成一股移民浪潮。为了促进移民,英国移民机构于1831 年制订一项帮助移民的政策,以增加到澳大利亚的移民,并缓解英国国内的贫困与失业问题。该政策提出,英国政府为任何移居澳大利亚的人提供费用,教会也积极支持该政策。从此,英国向澳大利亚的移民开始明显增加,
但移民大都属于英国社会下层的成员。
到 1851 年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消息传开,吸引了大批希望获得好运气
的移民。在其后的十年里,大约有 60 万人移居澳大利亚。其中得到补助费的占 1/3,其余 2/3 的人是自费的。由于当时发现的金矿属于冲积层中的沙矿, 开采方法比较简单,不需要大量投资与设施,这对移民是很大的吸引力。
当时到澳大利亚的移民中,有一些英宪章派成员,也有一些欧洲大陆上的激进分子。宪章运动是 19 世纪上半叶英国爆发的以争取普选权为中心的无产阶级政治运动。其要求集中反映在纲领性文件《人民宪章》中,故名。尽管这场运动最后失败了,但其影响很大。参加宪章运动的工人与欧洲其他国家曾为反对工人恶劣工作条件而斗争的激进分子迁移到澳大利亚,并且在移民中占相当数量,因而对澳大利亚以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这批工人具有自觉的斗争意识,对阶级贫富悬殊持强烈对立情绪,对社会平等有强烈追求,对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抱极不信任态度,认为这只能给富人带来好处。所以,他们长期以来要求澳大利亚政府保护工人阶级利益, 防止扩大阶级差别造成经济不平等。这种思想意识对澳大利亚的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澳大利亚过去的经济虽然长期以农牧业占主导地位,但其国民所蕴含的强烈的民主思想意识却远非当时一些农牧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可比。澳大利亚的工党建立较早,拥有相当势力,并于 1911 年首次掌权。这对于推动澳大利亚社会的进步无疑有积极意义。
新西兰在地理上距澳大利亚不远,就其环境与土著居民毛利人来说,与澳大利亚完全不同。可是,由于外来移民及其开发过程与澳大利亚相似,因而,在外来移民占主体地位的新西兰与澳大利亚在经济、社会和思想上具有相似的情况。这充分说明,尽管这两个国家都是英国移民建立的,他们移植了欧洲的文化。可是,其移民组成与欧洲社会有所不同,并在新的条件下形成具有自己特征的文化,没有完全照搬其母国的文化。
(三)拉丁美洲人
在较强的文化进入较弱文化社会时,因后者人数较多,较强的文化无法完全取代较弱的文化,于是形成较强文化为主体的新文化。拉丁美洲就属于这种类型的文化。
从哥伦布于 1492 年抵达新大陆以后,拉丁美洲就开始遭受西班牙和葡萄
牙殖民统治。那时拉丁美洲的印第安人,仅印加帝国就有 600 万人以上,可
是,西班牙当时全国人口才约 500 万人,故印第安人比西班牙人多得多。在早期,到拉丁美洲的西班牙与葡萄牙男人大都不带家眷,因为他们不想在那里安家落户,因此他们多与当地妇女结婚。这样,拉丁美洲就有了很多混血者。由于混血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称;白人和印第安人混血,称梅斯提索
(mestizo);白人和黑人混血,称穆拉托(mulatto);印第安人与黑人混血,称桑波(sambo)。
由于大量混血人种存在,加上特殊的经济制度,形成社会上明显存在的等级划分与人身依附关系。在等级中,最上层的是宗主国出生的欧洲人,他们垄断了政府、军事与宗教等部门中的重要职位。其次是克里奥尔人,即当地出生的欧洲人,他们生活在城市中,但在农村却拥有大片土地。虽然克里奥尔人属于富有阶级,可是根据皇家法令,他们不能担任政府部门重要职务。克里奥尔人作为拥有土地的贵族而获得财富与权力。他们的财富包括持有的金钱与拥有的土地数量。再次是梅斯提索。他们在牧场上充当牛仔,在农场
担任监工,在军队可以被委任为无委任状的军官,在城里可担任官员,工匠等职业,有时也可作农村传教士。最下层是当地土著居民印第安人,他们只从事工矿中笨重的体力劳动,在农村除干自己的农活以外,每年还要用一段时间到庇护人那里干一些农活。在大庄园中的印第安人雇工、不仅工资微薄, 还受到农场商店的剥削而负债累累,由于债务难以偿还,只好一代代充当雇工,形成严重的人身依附关系。
在农产品方面,西班牙与殖民地大体相同,加上西班牙市场接受能力不大,于是限制产品品种,使殖民地农业潜力得不到发挥。
在工商方面,西班牙人为加强对殖民地控制,不允许殖民地生产任何与宗主国相竞争的产品,也不允许与任何外国往来,即使各殖民地的地域间的贸易也受到严格限制。西班牙的产品垄断了殖民地市场,但西班牙的生产量有限,既不许当地生产,又不许向其他国家购买,严重地影响殖民地工业与经济发展。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社会等级现象,以及农业庄园为主的经济,严重阻碍以后拉丁美洲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
在文化方面,原来拉丁美洲发展水平比较高的有三个地区:墨西哥高原上的阿兹特克人,他们处于部落联盟阶段;尤坦卡半岛上的玛雅文化,虽然在一些方面发展到相当水平,但在西班牙人入侵前已经衰落,留下一座座城市废墟,淹没在热带茂密的丛林中。位于秘鲁高原上的印加帝国,人口有 600 万,是个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的国家。尽管在经济、文化方面都有重要发展, 但还未出现文字,只能靠结绳记事。剩下的其他地区,大都处于较原始的阶段。相比之下,其文化远远落后于西班牙。
在西班牙文化居于统治地位的情况下,西班牙语言与文字也占统治地位,只有一些边远地区,还保留着土著居民的语言。在宗教方面,西班牙传入的天主教在统治者支持下,已取代了当地的原始宗教,不仅在精神上控制印第安人,在文化教育上也掌握着大权。其他如城市建筑,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服装式样都受西班牙文化的影响,甚至西班牙人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斗牛,也传到墨西哥,成为今天人们普遍接受与爱好的体育活动。这并不是说拉丁美洲文化就是西班牙文化的翻版。除过去遗留下来的人口方面特殊的种族结构外,各国都在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并在大量吸收外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己风格的当代民族文化。
其实,向拉丁美洲移植的西班牙的文化,只是反映了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和与其毗连的摩勒纳地区的文化。这是因为首批到拉丁美洲的是这两地区的西班牙人。他们到达之后,便把其文化传授到当地,形成了当地文化的框架。尽管随后来了较多的西班牙中部与北部的人,可是,其影响却小于早先到达的人。这说明文化整合起始阶段的重要性。
(四)美国人
美国是由多民族形成的一个具有多样性新文化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居民大多由移民组成,包括了 100 多个民族成分。其中欧洲白人移民占 78%,非洲的黑人占 11.6%。最初到达美国的有西班牙人、荷兰人、法国人和英国人。而后,英国人先后排挤其他国家的移民,在大西洋沿岸建立 13 个殖民地。此时移民以英国人为主。其次是来自德国、瑞士和瑞典的移民。与此同时,还贩运大量黑人到那里作奴隶。美国独立后,由于领土扩张,工业的发展,中、西部的开发,移民大增。移民除欧洲人外,还有拉丁美洲人和亚洲人。数百年间,共吸收移民达 5000 万人以上。
虽然早期移民以英国人为主,但总的说来,其移民来源不论在种族上, 还是在民族上都是十分多样的。在共同地域与共同的经济生活中,各原来民族的文化特征都有很大变化。在语言上,表现最为突出,现在美国全国除少数地区保持不同语言(如部分印第安人讲印第安语,墨西哥移民讲西班牙语等)外,都已全部使用英语。在宗教方面,起初传入的是以新教为主,后来又传入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以及伊斯兰教和佛教。按人数计,信新教教徒最多,占信教人数的 1/2 以上,但新教的派别多达 250 多个;其次是天主教教徒,占信教人数的 1/3 强,再次是犹太教与东正教。
这些原来使用不同语言,信仰不同宗教,来源不同民族与国家的人,通过通婚以及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长期相互影响,形成某种程度的共同文化和一个统一的美利坚民族。有人把这种作用称为“熔炉”效应。但是, 是否已形成一个民族仍存在着不同意见。事实上,美国人大多具有双重的民族意识,对国外,他们自称“美利坚人”,但在国内,不同来源的人则以各自祖先的民族成分相区别。在文化上,既有某种程度的共同文化,但又在一些方面保留着各自传统文化的明显痕迹。因此,有人强调美国文化的多样性, 称“熔炉”不如称“沙拉拼盘”更准确些。这意味着移民的每一个民族都是个“沙拉块”,都在为增进这盘“沙拉”的味道发挥各自的作用。
美国地理学家泽林斯基(Wilbur Zelinsky)对美国人的文化特征概括为四点:①强烈的,几乎是无政府主义的“个人主义”。他不重视对家庭成员或社会集团的义务。这种特性可能部分来自美国拓荒的历史。在政权与农村聚落上的分散性,就是它的一种表现;②好动爱变。例如,美国人的居住地和职业经常变换,办事希望快,对事物喜欢创新;③纯技术观点。认为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④救世主思想,总想把美国的生活方式强加给别人,在19 世纪对中、西部开拓时,也将东部的方式强加于中、西部。
美国的移民,有些不仅仍保留着自己原有文化的一部分特征,甚至近些年来还表现出对其母国习惯与传统的兴趣的增加。例如,美国一些民族岛, 每年都举办自己的节日,他们邀请在美国的同乡,也邀请母国的亲友等去参加节日活动。在节日里举办自己传统文化的音乐、舞蹈、戏剧表演,以及各种有特色的体育活动,出售民族特色的食品、服装、艺术品。这些节日活动丰富多彩,吸引力很大,加强了该民族在美国各地移民之间联系,也在他们与母国人民的联系上起着特殊的作用,同时,对固有的传统文化的传播也起着推动作用。
在美国,不同民族的移民在文化上的表现,除上述现象外,还表现在企业活动与就业方面。例如,洛杉矶的东区是墨西哥移民集中区,那里食品店和小饭馆特别多,其数量是英裔美国人集中区的 3 倍。这与墨西哥人生活习惯有联系。他们喜欢以小饭馆作为社会活动的集中点。食品店多也与小杂货店等兼营食品有关,增加了食品销售点。
在城市中,如在波士顿,一些职业往往明显地集中在某些民族的移民的手中。如爱尔兰人在搬运业中占优势,意大利人控制着新鲜的蔬菜、水果、肉食等食品的批发与零售,德国人占据着缝纫机与葡萄酒的销售,犹太人垄断了服装的制作与推销。在农村,往往德国移民的后代比英国移民后代更善于经营土地。他们的耕作取得的收益比较高,甚至在家畜、家禽的饲养业上也超过他们的英裔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