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史料的鉴别

史料收集之后,不能不加区别地拿来使用,还要做鉴别的工作。史料的鉴别,主要是要搞清史料的真伪和年代。材料的真伪、年代搞不清楚,多好的材料也不能轻易地引用。一般地说,材料的真伪和作者、年代是密切不可分割的。我们可以通过对材料所记载或反映的史实、思想源流、文体风格等方面的考察,发现矛盾,推究真伪,找到真正信实可靠的史料。在这个意义上说,史料的鉴别,是历史研究最必要的基本工作。

我们说史料的真伪,首先是指古书的真伪。因为其它的史料,如甲骨文、铜器铭文,虽然也有古董商伪造的赝品,但毕竟为数不多;解放前后,考古学家用科学方法发掘出来的甲骨和铜器等,当然不存在伪造的问题。古书的伪造却是大量的,所以我们重点谈一谈古书的辨伪。

伪书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春秋以前,学在官府,私人没有著书立说的条件。战国百家争鸣,各家学派著书立说,或“述而不作”,或依托古人, 给自己的学说找根据,于是出现了伪书。如《管子》、《商君书》、《晏子春秋》,就是战国时人为了提高自己著述的地位而托名管仲、商鞅、晏婴的;

《尚书》中的《尧典》、《禹贡》等所谓“虞夏书”和“商书”中的大部分, 也是后人对古代社会的描述,而不是当时人的写作。这种托名古人而立说的风气,在战国秦汉间非常盛行,并对以后中国的学术思想也有很大的影响。此后,由于王朝的兴替、战乱的频仍,古代典籍往往大量被焚毁或佚散。新朝初兴后,重新征集图书,这样就给作伪者以可乘之机,此时往往有大量伪书出现。所以,我们从古书的一废一兴中,可以看到古老的原始记载日趋减少,但对古代社会进行描述的新作却越来越多,其内容也越来越离奇。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史料之先,要严格的区分真伪,明确其时代,然后才能决定这些材料能否使用。

伪书的种类很多,伪造的方法也各式各样。有全伪的;有书不伪而托名古人,因而被认为伪的;有真书中杂有伪的;有真书已亡,后人伪作的。下面扼要地谈谈各式各样的伪书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在使用这些书当作史料时,自然要特别提高警惕,以免上当。

一,有些伪书是应时而生的。

战国以前无私人著作,直到战国初期还是如此。孔子、墨子、孟子这些大学者都没有著书,他们的书都是学生们的笔记。战国后期,私人讲学之风盛行,产生百家争鸣的局面,于是有学者亲手写书,如《庄子》内篇、《荀子》、《韩非子》。有请宾客创作,如《吕氏春秋》。同时也出现一批假托古人的书,如《管子》、《晏子春秋》、《商君书》等,形成一个时期的流行的作风。

秦始皇焚书之后,中经楚汉战争,古书损失殆尽。到汉武帝时下诏求遗书,于是就有人趁机大造伪书以图利,于是西汉出现大批伪书,托名古人名人。我们在《汉书·艺文志》里看到不少托名神农、黄帝、力牧、伊尹等人的书,这些书,只看书名即可断定是后人伪造的。神农、黄帝只是传说中人物,当时有无文字都成问题,怎能著书?汉武帝时,东莱张霸伪造《尚书》百二篇,当时即被揭穿。隋文帝时下诏求遗书,刘炫伪造《连山》、《归藏》两部易经,也被发觉是伪造。刘炫是有名的学者,也干这种事,不过图谋名利,结果事发,被免官。

二,古代文书失传,后人遂伪造补缺。

这种伪书最明显的例子是伪古文《尚书》。西汉古文《尚书》不知亡于何时,于是晋豫章太守梅赜献上古文《尚书》,还有孔安国的序及传。今《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宋蔡沈作的《书集传》都用梅氏的伪古文。宋人如吴棫、朱熹已开始怀疑,到清初阎若璩作《尚书古文疏证》,把它的伪证都揭露出来。继之而起的有惠栋的《古文尚书考》、崔述的《古文尚书辨伪》、程廷祚的《晚书订疑》,于是伪古文《尚书》被判死刑。虽然有人为它辩护, 然因铁证如山,无法翻案,不过伪造者是谁还不能定论。又如《竹书纪年》是魏国的史书,出自汲冢,无疑是真书。大约在宋初,此书失传,于是后人又伪造了一个《竹书纪年》,其书体例与原本不符,伪证很明显。我们称原本《纪年》为古本,后出的伪作称作令本,加以区别。

三,由于学派的斗争,伪造古书以打击对方。

这类的著名例子是王肃伪造的《孔子家语》。按《汉书·艺文志》有《孔子家语》,颜师古注为“非今所有家语”,可见唐人所见家语已非汉代之旧, 而是王肃的伪作。《礼记·乐记》:“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郑注: “其词未闻。”孔颖达作疏说:“王肃作《圣证论》引《家语》阜财解愠之诗以难康成。”又载马昭之说,谓《家语》王肃所增加,非郑所见。今本《家语·辨乐解》中有其词,盖王肃伪作以打击郑玄。宋王柏作《家语考》已揭其伪,清孙志祖作《家语疏证》,范家相作《家语辨伪》,于是此书伪作遂成定谳。

四,古书本不是有意作伪,因误题著者而为伪。

此类书如战国时期很多著作,托之古人。如《管子》、《老子》、《孙子兵法》、《商君书》。汉代有《神农本草》、《黄帝内经》、《山海经》、

《周髀算经》等。这类书如能确定其年代都可当真书来用。例如《管子》本是战国时期法家的著作,其中搀杂着法家以外的东西很多,除去这部分,它是一部很好的法家的代表作,但是与管仲无关。书中《小匡篇》记管仲政绩与《国语·齐语》大致相同,出自战国人之手,也不能看作管仲的行事。《老子》本名《道德经》,从各方面看,尤其是从先秦思想源流来看,可以肯定不是孔子的前辈老聃的作品。如果一定说它是孔子曾经向他问礼的老聃的著作,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说它是伪书。如果把它看作战国时期道家的著作, 那就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东西。《孙子兵法》是一部非常卓越的军事著作, 但托名春秋末期的孙武,实在缺乏根据。①《商君书》也是战国时期的法家著作,但没有充分的根据说它是商鞅作的。《本草》、《内经》都是汉代的有价值的医书,但前者托名神农,后者托名黄帝,则是大错。《周髀算经》是汉代有名的数学书,硬说是周公作的,便成笑话。“周”字代表圆周,“髀” 是股,借三角中勾股的股,与周公何干?《山海经》是汉代讲地理与神话的书(有汉代地名为证),与禹或伯益无关,妄托古人,实在无谓。

五,有意作伪书,以欺世盗名。

如东晋人张湛注《列子》。《列子》在《汉书·艺文志》中有著录,其后亡佚,于是晋人张湛伪造此书,并加注,其中虽有些古代传说,但总的来说决不是先秦的作品,因为其中有佛学思想,决不是先秦所能有的,所以它的伪书面目终于被揭露出来。与张湛的情况相类似的有明人丰坊,他伪造《子

① 参考齐思和《孙子兵法著作时代考》(《燕京学报》26 期,收入《中国史探研》)。

贡易传》、《子夏诗传》、《晋史乘》、《楚梼杌》之类以欺世,很容易就被揭穿了。这一类的伪书无丝毫价值。

六,真书中杂有伪作。

这种情况在古书中常见,但经常被学者忽视。比如《左传》杂采春秋时各国的史书而成,可是象晏婴与齐景公和晋叔向的对话却是战国时人的伪作。这又见于《晏子春秋》中,也是战国时人的伪作。《庄子》的外篇、杂篇不是庄子作,这已为大家所公认。《史记》中 10 篇有录无书,张晏说:“迁没之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日者列传,言辞鄙陋,非迁本意也。”今本《史记》, 10 篇都在,显然是后人作的。又《史记》记事止于太初,今本太初以后事, 乃后人补作,虽不算是伪书,但非司马迁作,这应当区别清楚。

又古人无纸,写书都用木简或竹简,非常笨重,制简并不易。于是有人在简末空白处记些与本文毫无关系的东西,后人在传抄中把这些东西也抄入文中,如《论语·季氏篇》末有“邦君之妻”一段,《微子》篇末有“周有八士”一段,《礼记·王制》篇末有“自恒山至于南河,千里而近”一段, 又有“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一段。这些都与本文无关,虽不是有意作伪, 但不是本篇文字,应加区别。这类情况在古书中经常见到,应加注意。

七,伪书中杂有真书。

伪书中杂有真书或真事(传说或神话)也是常有的事,因为伪书之成多半杂取古书拼凑而成,往往真伪不分,所以伪书中也会出现真事。比较著名的例子是《逸周书》,此书是战国时人根据一些关于文王、武王、周公等人的传说而伪造的,其文章特点是四字句或六字句,排比整齐,多用数字,文字易懂,无深奥难解之语。其文体与真《周书》各篇迥然不同,故其伪造之跡,可一望而知。但其中的《度邑》《商誓》《皇门》《芮良夫》《祭公》诸篇则文句古奥,与真《周书》各篇相似。《世俘》篇是被窜改过的《武成》, 其中真假皆有。又如今本《竹书纪年》是后人伪造,但其中有抄自古本《竹书纪年》者,自可认为真书。又有为古本所无者,如殷王祖乙“十五年命邠侯高圉”,盘庚“十九年命邠侯亚圉”。高圉、亚圉二名虽见于《左传》与

《史记》,但邠侯则不见于古籍,疑此当有所本,非伪作者所能杜撰。此类例子尚多,善读书者自能辨别真伪。

八,还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有人写他的理想国,而托之前代,很容易误人,《周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周礼》原名《周官》,讲周代官制。汉武帝时,河间献王搜求古书,得《周官》,上之秘府,诸儒不得见。哀帝时,命刘歆校理秘书,始得著录。可见其书晚出,先秦诸子无人征引。关于此书的著作时代,有人说是在战国时,有人说在西汉,有人甚至说在王莽时。

①清代今文家说它是刘歆伪造,并无根据。其书自汉末郑玄作注,认为周公致

太平之书,但同时人林孝存作十论七难,加以驳斥;何休亦谓为“六国阴谋之书”。我们试以此书所讲制度与先秦古籍对勘,往往不合,可以证明此书是秦汉间儒者所撰的理想官制,并非实有其事,如以此书讲周代典章制度, 那就上当。在本章第八节中我们还要谈到如何使用此书的问题。

总之,上述各种情况,说明古代伪书是很多的,研究我国古代史以这些伪书作史料,那就会误入歧途。

① 见徐复观著:《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台湾学生书局,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