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论考证
考证是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来说,考证学不等于史学,研究历史也不一定都要搞考证,但它往往是历史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为历史研究离不开具体史实,而史实主要是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所以我们在对史实下结论之前,必须经过一番批判的研究功夫,才不致陷于谬误,这番功夫我国称之为考证。
前章论史料的真伪和年代问题,其中已含有考证,不过那里偏重论史书,本章则主要论史事。我国史书浩如烟海,如何从其中汲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往古历史的真面貌再现出来,并加以提高,探索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真非易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司马迁写《五帝本纪》断自黄帝,是有绝高的才识的。“百家言黄帝,其言不雅驯,缙绅先生难言之”, 司马迁取其较“雅驯”的写入《五帝本纪》。后人不察,把神话中人物都当作历史,于黄帝之前又举出伏羲、燧人、神农等等,创为三皇五帝之说,唐司马贞补作《三皇本纪》,又以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只见其无识。此后史家更推而广之,至于盘古,认为开天辟地之君,并且编造出一套完整的帝王世系,可谓荒唐之极。
司马迁虽说:“考信于六艺”,可是书中所记先秦史事,却时见抵牾。比如《殷本纪》、《周本纪》记载,契和稷都是帝喾之子,同仕于尧、舜。但是契传 13 世纪到成汤,历时 500 余年,稷传 15 世到武王,历时却达千余年。周的王季与商汤应是同辈人,可是却相隔五六百年!而且,按照《周本纪》所列世次,周的 15 位先公先王,都必须在位七八十年,嗣子必须在王的
暮年出生,并且每人都有百年之寿方能与 1100 年之数相合,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这错误是由于他误信契与稷都是帝喾之子的传说,而这个传说显然是后人编造出来的。
考证的范围很广,一个字、一句话、一本书、一件事情、一个人物,有时都会有问题,都有加以考证的必要。过去学者对一个字、一句话的正误, 一条史料真伪的考订,到一代典章、史实的去伪存真,或分开来做,或合起来做,都可以称之为考证。前人在考证方面成就很大,留下了不少专讲历史考证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考异》、崔述的《考信录》、顾炎武的
《日知录》、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十驾斋养新录》、赵翼的《廿二史札记》、梁玉绳的《史记志疑》等,所用方法不尽相同,但都很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