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财政的枯竭

奴隶制度的日益危机,也引起帝国宫廷、官僚机构和军队扩张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为了维持这套日益膨胀的官僚、军事机构以进行长期战争,帝国政府必须支出庞大的经费。再加上公共庆典的挥霍无度,以及官吏的贪污靡费,财政发生了困难。

为了增加税收,卡拉卡拉于公元 212 年颁布一道敕令,给予帝国的全体自由居民(投降者除外)以罗马公民权。“政府造就大批新的公民,其目的在于借此来造就大批新的负义务者”①。这个敕令使各省居民除缴纳他们应付的各种捐税外,还要和罗马公民一样负担遗产税和其它各种捐税。他还临时加收了“王冠金”,并将继承税和释免奴隶税提高了一倍。像卡拉卡拉一样, 皇帝们在 3 世纪困难的时候,宁可忽略正税不顾,而集中力量从临时税(特别是王冠金)和临时捐献的粮食、原料、制造品等等上榨取大宗款项。正是由于这些临时捐税、强征暴敛摧残了城市中产阶级、劳动阶级。这表明,在这个时期,“国家之生存不是依靠它的正规收入而是依靠一种略具组织形式的劫掠制度”②。但是,这种靠损害私人财产而使国家财源剧增的做法并未使帝国变富,而是使帝国变穷了。

尽管帝国赋税大量增加,但国库仍然一空如洗。由于战争的破坏,税款的征收更加困难。为了解救财政危机,帝国政府在税源枯竭的情况下,主要靠大量发行货币来维持,由于贵金属的缺乏,就采取发行劣质货币的办法应付国家开支。造成货币成色下降是因为:由于对外贸易的结果而引起银币出口;一系列银矿矿源枯竭而又没有发现新的银矿;皇帝们大量挥霍钱财而国家的正常收入又无法予以弥补。3 世纪以来,金币成色减少 17%,银币含银量也越来越少,到后来只有 5%。“通货成色之日趋低劣是帝国财政危急的不祥之兆”③。在这种情况下,足值货币全被居民收藏起来,货币流通陷于停止状态。由于得不到必需数量的稳定适用的通货,罗马帝国已濒于返回自然经济的边缘。银币之逐渐贬值和金币之绝迹于市场,其转折点均在卡拉卡拉时期,他用安东银币取代了银元。从他以后,帝国货币的购买力就一直下降。

② 同上书,第 663 页

① 《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下册,商务印书馆 1985 年版,第 622 页。

② 同上书,第 701 页。

③ 同上书,第 577 页。

公元 260 年,在尖■州,由于货币惊人地贬值,银行举行罢市,关闭店门, 拒绝承认及兑换皇家钱币。此时许多契约中所列的货币不是皇家发的掺铜很多的银币,而是托勒密王朝的银币。货币迅速贬值和物价迅速高涨是这一时期经济生活中最显著的现象之一。在埃及,公元 2 世纪时 1 阿尔塔巴的小麦

价值 7—8 德拉克玛,公元 2 世纪末为 17—18 德拉克玛,公元 3 世纪上半期

价格在 12—20 德拉克玛间波动。这一时期的另一个显著现象是猖獗的投机活动,尤其是与钱币有关的投机活动。由于劣质货币的发行造成物价飞涨,政府的开支也随之膨大,税收更显不足,于是又得靠再发行更劣质的货币来弥补财政的不足。就这样恶性循环,使财政陷于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