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经济危机的后果

经济危机助长了政治危机。统治集团内部纷争激烈,帝位更迭频繁,中央政权削弱,地方势力称雄。安东尼王朝灭亡以后,随即在帝国各军事将领间发生了争夺王位的斗争,仅几个月内就有 2 个皇帝被杀,各行省驻军自立

皇帝,混乱延续 4 年之久。公元 235 年塞维鲁王朝灭亡后,帝国的政局更加

混乱。公元 238 年一年内就有 4 个皇帝被杀。在此之后的 15 年内前后更换了

10 个皇帝。在此时期,各地的割据势力纷纷拥立自己的统治者,出现了所谓

① [美]M ·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下册,商务印书馆 1985 年版,第 561 页。

②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145 页。

“三十僭主”的分裂局面,帝国政权已处于瘫痪状态。在西方,近卫军长官马可斯·卡西亚尼阿斯·鲍斯塔马斯建立了高卢帝国;在东方,叙利亚和埃及曾摆脱罗马帝国的控制而自立。

经济的衰败,助长了政局的混乱,使广大群众无以为生,处于苦难深渊的人民群众揭竿而起。3 世纪初,在意大利,布拉领导一支主要由逃亡奴隶组成的队伍,到处打杀富人,拯救贫困者。公元 238 年,在北非爆发了奴隶和隶农大起义。“三十僭主”期间,北非又爆发了以法拉克森为领袖的隶农起义,斗争矛头指向贵族地主和罗马统治者。公元 274 年,在埃及爆发了费尔姆起义。大约同时,在高卢爆发了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巴高达运动”,广大奴隶、隶农和贫民参加了起义。经济的衰败,导致了罗马国力的下降。帝国边境的蛮族部落乘机侵袭帝国的边境。日耳曼部落从莱茵河进入高卢地区和北意大利;哥特人进入罗马境内,后来又进入爱琴海一带和小亚细亚;在帝国的东部,新兴的萨珊波斯王朝也不断向幼发拉底河一带进攻, 其势力抵达卡帕多细亚。

经济的衰败,使基督教得到更为迅速的发展。不仅广大下层民众纷纷皈依基督教,使教会组织进一步扩大,而且受到危机冲击的大奴隶主、大商人、官僚、乃至一些王室的亲属也加入了基督教,并逐渐掌握了教会的领导权, 使基督教从组成上、思想上、组织上更加靠近罗马帝国的奴隶主阶级政权。

经济的衰败和社会动荡的结果,是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被破坏了,助长了各行省分裂主义经济因素。自 2 世纪以来各行省就已经出现的经济上的闭关自守倾向进一步加深。而且由于商业贸易的衰退和城市生活的萧条,社会经济的重心也由城市向乡村转移,城市丧失了对乡村的统治,相反,现在出现了乡村统治城市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