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

春秋战国之际,各国都自铸钱币,像齐国的刀币,赵国的布,楚国的蚁鼻钱,币制十分紊乱,秦朝统一六国后,规定货币为两等:黄金称上币,重一镒(20 两);铜钱称下币,重半两。汉朝继承秦制,货币有黄金和铜钱两种,其换算比值为,1 斤黄金值钱 1 万。铜钱的单位是钱,如几十钱、几百钱,直到万为进制。

货币是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不可或缺的媒介,《史记·平准书》和《汉书·食货志》里都有大量篇幅讲述货币的流通和影响,货币问题贯穿了两汉王朝的始终。西汉初年,社会经济还未从战乱中恢复过来,币制紊乱,有仿秦半两所制铜钱,又有三铢、四铢钱,民间私铸钱币的情形也很猖獗。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 118 年)下令废行以前钱币,改用五铢钱,此后又将五铢钱的铸行权收归中央,由上林三官专理,西汉的货币制度才彻底规范统一。西汉末年王莽篡政之后,几次推行币制改革,先是铸造大钱,一枚即值五铢 5000

枚,后又废行五铢钱,创立了由黄金、龟宝、布货、贝货、泉货组成的 6 类

28 品的货币制度。几年之间,币制屡更,而又混乱无章,完全不切合实际, 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加速了财政危机和通货膨胀,民间交易退步到用布帛金粟相交换的地步。东汉建立后,政府再次恢复了五铢钱的货币地位,直到汉亡。

五铢钱是古代中国比较先进的货币。它大小轻重适中,每枚约重 4 公分, 和罗马钱币第纳留斯轻重相类,钱币的正面和反面都有外郭,不易磨损和冒仿。从汉武帝铸行五铢钱之后,五铢钱就取得中国主要流通货币的地位,长达 700 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流通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钱币。直至唐初改行通宝,仍继承了五铢钱的许多优点。

汉代货币制度的发达,是以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反过来又推动了商品经济的更大发展。货币经济已渗透到两汉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次,两汉政府财政和赋税收入中货币成为主要项目,百官薪俸、皇室赏赐、买爵赎罪等都用钱来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