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财政状况

罗马帝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有 2 个来源,一是赋税,二是“公役”。罗马赋税可分为两类,即直接税和间接税。主要的直接税是人头税和土地税。前者是向一切没有罗马或拉丁公民权的臣民征收的;在皇帝的行省中土地税按年产的一定比例额征收,在院辖行省中,土地税是每年向各省社会所课的一个规定的总额。主要的间接税是关税及第 3 世纪起所征的“金银税”;此外, 还有较少普遍性的间接税,即售货税(1%)、奴隶释放税、遗产税(5%)。虽然在征税吏的收税报告中这些课税是以货币数字来说明的,但好多赋税征收的是实物。在赋税以外,罗马帝国对其臣民要求担当若干种义务性的“公役”,其中最苛重的是在各省和各城市维持帝国驿站。其他强制性的义务是: 各省献给胜利将军的“赏金”,每 5 年向城市官吏征收一次;加在大土地所有者身上的一种相似的税,即“献金”。商业,特别是对外的和省际的海上商业,乃是罗马帝国主要的财源。来自埃及和非洲的谷物成为皇帝们的主要收入,用以发军粮和赡养罗马无产者,余下的则出售。

城市的经费主要靠正规收入——从居民中征收来的各种赋税。纳税人包括本地市民和侨居者或近郊居民。税收制度是根据几个世纪的经验而精心制订出来的,特别是取自希腊化时代的经验。凡是城市辖区内的土地、城中的不动产、货物的进出(市关税)、商业的经营、契约的订立、买卖的成交、市场的使用(租用公家铺面的租金)和其它公家不动产的使用等等项目都要纳税。除此而外,出租祭司职位、职位荣耀金、募债、富裕市民的捐献也构成了城市收入的重要来源。

罗马帝国的主要财政支出有如下几项。一是维持日渐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这是一个大负担。另一项大的负担是罗马城的行政管理:城市建设、居民基本生活保障(供水、排水、卫生设备、防火防洪、铺平街道、修筑台伯河上的桥梁、一支有高度效率的警察部队等等)。再有一项是公共事业: 赡恤罗马无产者、建设罗马城、疏浚台伯河道、修筑遍于全帝国的军用驿道、满足罗马城的文娱需要、赏赐军士,为退役军人设立恩俸基金。为了赢得居民的支持,罗马皇帝常举行额外的赛会、添补钱谷的犒赏、设筵席招待成千上万的宾客、布施各种各样的物品。这也是一项很大的开支。

城市的开支主要用于:支付城市下级吏员的俸禄(他们中有的是公众的奴隶,要供给住处和衣食,有的是自由雇员,要供给俸禄);修缮和维持各种公用设施;区间道路的修建和养护费;公共教育和青年老年的体育锻练费用,如教练员的薪俸、筹办和修缮学校和体育场、把橄榄油配给那些无力购买的人;宗教费用,包括神庙的修缮、牺牲、仪仗、宗教节典、为庆祝各种神而举行的竞赛和游戏等。

早期帝国总的说来财政状况是好的,历代皇帝们一直在为解决这一问题而努力。在意大利,任何一位皇帝也不敢触犯罗马无产者的赡养和文娱权利, 他们最多只敢减少和固定领公粮者的名额,以及定出一种适当的分配制度。他们也规定了居民一年能在戏院、竞技场和圆剧场里看几天好戏。在罗马有

20 万左右享受特殊津贴的人。他们是一个甩不掉的包袱。据奥古斯都自传记

载,他先后 6 次向不少于 25 万的罗马平民赠款,其总数为 1740 塞斯退斯。好在此时帝国相当富裕。一直到提比略死时,国库还有盈余。卡里古拉上台后为了获得众望,滥用提比略留给国库的盈余,在公共娱乐上花费大量金钱, 并减免税捐,使资金严重缺乏。尼禄为了追求穷奢极欲的宫廷娱乐,举办无休止的庆典和赛会。在庆典和赛会上,宫女身上挂满各种装饰品,宫廷马匹的蹄子上都钉上了银掌。由于尼禄的暴行和他死后的内战,使帝国的财政枯竭。而朱理亚——克劳狄王朝最后几个皇帝为了供私人铺张浪费的开支和获得军队和民众的欢心,加重向行省和各城市征收钱币。公元 69 年韦帕芬上台

时,国库亏空了 4 千万。韦帕芬被迫紧缩开支,尤其是宫廷开支。同时在意大利和各行省广开税源,实行重税并征收新税,甚至坟地和厕所也要纳税。这才使国库又有了盈余。可是图密善上台后又造成国库空虚。图拉真统治时期,进行大规模远征、大兴土木、频繁出巡、扩大机构,所有这一切均耗费了大量财力,使帝国财政趋于紧张,同时各地城市不断抱怨负担过重,财政紧张,以至意大利和外省的城市无法承担战争的费用,帝国的财政已不足以支持长期征战。虽然他们加强了对财政的管理,使国库又有了盈余,但是又被马茂德挥霍了大部分。因此,在早期帝国的后期,帝国的财政状况日渐恶化,预示着危机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