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笔
今天这一节写作课是本学期最后一节写作课,也是顾教授教学生涯的最后一课。他已年届六旬,并办了退休手续,只因课程需要,学校安排他教完这个学期。
30年前,顾浩教授大学毕业刚登上教坛时,很喜欢写作,尤其爱写短篇小说,可是却屡投不中。他感觉自己不是写小说的料,于是就改为从事文艺理论研究,重点研究短篇小说,编写过几本关于短篇小说研究的理论书籍,其造诣达到了较高境界。
众所周知,对于教师来说,文学创作成果是无助于评职称的,而理论研究的成果恰恰相反,往往成为晋升职称的阶梯。为此,从恢复职称评定起,顾浩就评了个讲师,5年后评了副教授;又过了5年,顺理成章地成了教授。他曾经对学生说,人的才能的发挥,要顺其自然,要扬长避短,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千万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比如我……顾教授到底教过多少学生?连他自己也说不清。古今中外无数作品,被他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却没有学生读到过他创作的作品。许多学生忍不住总想拜读他创作的作品,他就说:“善于教别人怎样写作文的人,往往自己却不会写,这种现象在教师队伍中普遍着呢!”
可是,今天这最后一课却出乎大家的意料,顾教授拿出一篇打印的、署着他名字的小说,要求大家读后展开评论。他特别声明,优点不必说,只希望大家指出作品的缺点和不足。
打印的作品发下去了,全班学生都在专注地阅读,教室里除了偶尔发出轻轻翻动纸张的声音,静得恍如空无一人。顾教授像一位纺纱厂的挡车工,轻轻地巡察在由课桌组成的“车间”里。他看见的是一张张或平静或木然的脸。
其实,那只是一篇刊登在地摊小报上的粗劣之作,顾教授把文章裁下来,抹去原名,换成自己的名字,然后交打字室打印。
待大家读完之后,顾教授谦和地再次声明,只提缺点和不足,优点不必说。长时间的冷场。于是再启发。
终于有学生发言了。开了个头,发言者就一个接一个,场面一下子热闹起来。只是,发言的内容都是一味的赞扬:什么感人至深,过目不忘;什么20多年来第一次读到这么深刻的作品;什么感动得只想流泪,什么堪称经典之作……颂歌声声逐步升级。
待“颂歌”高潮过后,坐在后排的一位略显瘦小的女学生举手要求发言。
她说,开始时她不敢相信这篇作品出自顾教授之手,因为实在太粗浅了,但既然顾教授肯定了这是他的作品,这实在又无可置疑。既然顾教授广开言路,实行艺术民主,那就请恕学生多多冒犯了。我认为该作有多处败笔:一是格调比较低俗,一些露骨的男女交欢场面描写非情节发展所需;二是编造的痕迹较重,既缺乏生活的真实,又缺乏艺术的真实;三是使用“误会法”的手法比较老套;四是人物刻画平面化……全班同学都惊呆了,有个同学在一张小纸片上写上“书呆子、白痴、不识时务!!!”传给邻桌。
教室里死一般寂静,大家不知将发生什么。只见顾教授踱回讲坛,庄重地说:“大家给点掌声!”
大家不明其意,只有稀稀落落的几个人拍掌。顾教授再说:“我提议,为最后发言的这位女同学,掌声鼓励!”于是教室里响起了较为热烈的掌声。
待掌声过后,顾教授严肃地说:“以大家现有的水平,一篇短小说的优劣得失,应该是了如指掌的。遗憾的是,除了这位女同学,所有发言者都在违背自己的良知唱颂歌。我真不明白,为什么不敢说真话?为什么?”
静,死一般寂静。
顾教授洪钟般的嗓音又响起了:
如果我们的学校只能教会大家无原则地唱赞歌而不会说真话,那只能说明我们的教育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这足以反映了我们教育上的败笔。
(原载《微型小说选刊》2003年17期,入选漓江出版社2004年2月《2003微型小说佳作》,入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中国微型小说精选》,被编进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语文实验教材“A·名作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