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考前非智力因素的调整

江苏省如皋市林梓镇幸福中学 刘建华

初中生考前复习紧张,测验频繁。尤其是在升学考试前夕,学生常常出现两种心理偏差,一种是整天埋在书堆中超负荷学习,一心巴望着“冒尖”, 这些学生心理压力大,思想包袱重,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越是用功越是考不好;另有一些学生,由于基本功不扎实,复习比较费功,加上进取意识淡薄,丧失了学习信心,其结果形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考试成绩自然很差。

笔者认为,学生产生这两种心理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对他们的非智力因素的调控失当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主要方面。心理学认为,学生非智力因素在智慧活动中的功能是双向的,即当非智力因素由低向高变化时, 智慧活动水平亦由低向高变化,非智力因素达到最高水平后,智慧活动水平又由高向低变化。所以,非智力因素只有保持适度水平,才能在智慧活动中起良性作用,而非智力因素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智慧活动的顺利进行, 甚至起相反作用。

由此可见,上述第一类学生想取得好成绩的成就动机(非智力因素之一) 过高,结果因精神过于疲劳和紧张而发挥失常,难免成绩停滞不前。所以, 教者必须适当控制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水平。

譬如,创设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有效地控制他们的成就动机。利用课余假日时间,组织他们参加诸如歌舞、演讲、猜谜及球类等文体活动,分散他们的文化学习注意力,松弛他们的绷得过紧的“弦”。把他们从书“山” 题“海”中解放出来,同时又陶冶了其情操,提高了他们的艺术素质。

笔者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八名思想负担重、学习僵化的同学组成一支歌舞表演队,每天抽 100 分钟时间练唱,抽 40 分钟时间练舞。半个月以后,他们普遍感觉精神愉悦,思维清晰,变原来的强制性训练为积极主动的要求训练;25 天后,这些同学思维活跃异常,复习测验的成绩普遍上升,由于适度调控了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水平,其智慧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提高。

其次是对这类学生加强情感教育,增强群体观点,帮助他们正确处理“红”与“专”的关系。树立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的典型,使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作复习题”的学生能够意识到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的行为会给个人带来荣誉,从而产生羡慕向往的情感,并且创造机会,使他们能够为集体服务,主动地帮助他人,做到又“专”又“红”。

这样一方面有效地控制了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水平,另一方面又提高了他们的思想素质,对他们的考前复习活动起到良性的促进作用。

同样,要使那些丧失了学习信心“破罐子破摔”的学生在考前复习中树立信心,振作精神,有所进步,其关键也在于调整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增强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

首先从培养兴趣入手,一个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你 要他把学习搞好, 无异于“牛不喝水强摁头”。怎样培养兴趣呢?笔者在这方面曾经做过有益的尝试: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细心观察,发掘他们学习中闪光的优点。诸如作文中一段精彩的描写,或者一句得体的议论;

数理化练习中一个简洁独到的解题方法;课堂上对一个最简单问题的完整回答等,哪怕是一丝一毫,一点一滴,教者都应充分肯定,及时表扬,使这类学生也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使他们非智力因素中的“成就动机”不断得到强化。

其次在感情沟通上用功。精神上勉励他们,生活上照顾他们,与他们交贴心朋友,消除他们与老师、与同学之间的隔膜。对他们的心理素质进行优化,为他们排扰解难,确定目标,从而增强取得成功的信心,对他们身上存在的缺点,用积极的态度去分析,与他们平等商讨,听取他们对班级有益的建议,这样从情感上使他们与老师打成一片,其潜在的渴求知识的心理动机得到激发,非智力因素水平也随之增高。

再次,精于短中见长,善于化“短”为“长”,给他们营造奋发进取的复习氛围。对于失去学习信心的学生,提高他们非智力因素水平的另一个方法是从他们的“短处”发现其长处,化短为长,正确诱导或着重培养一种或几种非智力因素,促使其在智慧活动中发挥良性作用。比如,喜欢说笑调侃的,让他们编几则笑话,演一段小品,在紧张的复习之余让同学们轻松轻松; 爱好伸胳膊捋腿的,请他们当体育活动的小教练,给他们以“用武之地”; 让他们当个纪律监察员什么的,不也是用其所长吗?通过这些活动,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使这类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得到最佳调控,从而纠正了他们的心理偏差,优化了复习环境, 提高了复习的整体水平。

为了纠正初中生考前的两种心理偏差,我们从非智力因素入手,只要调控得当,其考前复习的效率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而他们的心理素质也会同时得到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