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理衙门的建立:1861 年,奕(板书)
总理衙门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清朝负责外交事务的中央一级的机构。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对英、美、法等国的交涉都是由沿海地区的地方官员办理。对此,外国人非常不满。他们多次要求清政府设中央一级的对外办事机构,由政府要员和他们直接交涉。为了适应这种需求,清政府于 1861 年批准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由曾和洋人多次打交道,而且很受外
国人赏识的恭亲王奕充任办事大臣,主持各项事务。(引导学生看书 52 页奕画像并阅读图下小字,并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图)
总理衙门职权很大,它的地位高于中央的六部,起初经管外交、通商、海关等事务,后来又扩展到经管铁路、开矿、制造机械等事务,成为清廷的决策机构。外国侵略者正是通过这一机构对中国的清朝统治者施加影响的。所以我们说,总理衙门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外交和内政,也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总理衙门建立以后,奕等人在办外交的过程中,深感语言不通、文字难辨的障碍,于是开设同文馆。同文馆实际是一所专门培养外语人才的学校, 后来,同文馆增设了天文、算学等科,为传播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是起过一些积极作用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统治集团的最高层内出现了一场激烈的权力之争,最终发展成了一场宫廷政变,即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
二、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板书)
1861 年,咸丰皇帝病死在承德。六岁的皇太子载淳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的母亲皇贵妃叶赫那拉氏母以子贵,被尊为皇太后即慈禧太后。和她一同被尊为皇太后的还有咸丰帝的皇后钮祜禄氏,称为慈安太后。
按照咸丰帝的遗诏,因皇子年幼,要由肃顺等八位大臣辅政。这样,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掌握了朝中实权。慈禧太后是个权力欲极强的女人,她想控制朝政,提出要由太后垂帘听政,(让学生看书第 53 页注解①),遭到八大臣的反对。为了夺取权力,她决定联合恭亲王奕。慈禧在奕来承德吊丧时,和他密议了对付肃顺等人的办法。她担心外国干涉。奕向她保证: “外国无异议”,于是发动政变的计划就定下来了。
慈禧决计回北京,命奕先行。当时,咸丰帝的灵柩要从承德起运回京。慈禧故意将护灵的重任交给辅政大臣中的核心人物肃顺,而让其它七位大臣随她同行。慈禧一行抵达北京以后,分头逮捕了肃顺等人。八大臣中,肃顺等三人被处死,其余五人则被革了职。接着,慈禧宣布太后垂帘听政,任命奕为议政王,并改组了军机处,定年号为“同治”,取“两宫太后临朝而治”之意。载淳就是同治帝。说是两宫太后共同垂帘听政,但由于慈安太后生性软弱,对政治不感兴趣,政权实际落入了慈禧一人手中。(让学生看书第 53 页年轻的慈禧太后画像)
(让学生看故宫养心殿东暖阁图)指出:北京故宫养心殿东暖阁就是当年慈禧垂帘听政的地方。可以看出:东暖阁进门便是一个较大的空间,迎面设有前后两重宝座,中间隔着一道黄纱帘,太后就坐在纱帘之后。慈禧处置八位大臣的命令就是在这儿下达的。
慈禧太后发动的这次政变,结束了咸丰皇帝临终前所安排的八大臣辅政的局面。从此,慈禧太后开始了对中国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统治。
慈禧掌权以后,面对着风起云涌的太平天国运动,她一面加紧联合外国
力量,“借师助剿”,另外一方面在统治集团内部,则更加倚重汉族官僚。因而这一时期,汉族官僚的势力扩大了。
三、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板书)
提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军中同太平军对抗的主要是哪支军队? 其首领是谁?(湘军、曾国藩)
我们都知道,清王朝是满洲贵族建立的政权,清初朝廷所倚靠的军事力量是满洲贵族统领的八旗兵和绿营兵,这些军队,在同太平军作战时却被打得落花流水。1853 年,太平军沿江而下时,咸丰帝束手无策,在朝堂上与群臣相对而泣,可恰在此时,却有一批地位不高的汉族地主士绅,办团练,协助清军围剿太平军,成为太平军的劲敌。为首的正是刚才提到的曾国藩和湘军。事实证明,长期养尊处优的八旗兵、绿营军已日益走向腐朽,丧失了战斗力,要想维持清朝统治,必须改变过去不敢对汉族官员委以重任的惯例, 重用象曾国藩这样的汉族地主。慈禧太后掌权以后,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对汉族地主更是恩宠有加,如:曾国藩就被任命统辖江苏、浙江等四省军务, 巡抚、提督以下的文武官都归他节制,曾国藩的弟弟以及由曾国藩举荐的李鸿章、左宗棠等也都得到了清廷的重用。
这一切表明,汉族地主在清朝统治集团内越来越多地发挥了作用,以致于成为这一集团的骨干。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可以说是这一时期清朝政局变化的又一表现。
四、洋务运动(板书)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内外交困,一方面是太平军的威胁,另外一方面是洋人侵略势力的渗透。如何摆脱这一困难呢?统治阶级内部意见分歧,出观了顽固派与洋务派两大派别。
- 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形成
顽固派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国事物,他们对世界毫无所知,反对一切变革,是封建统治阶级中最保守、最腐朽的一派。
洋务派与之不同,他们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创办近代工矿企业,制造船炮,以维护清朝的统治。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是奕;在地方则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为代表。正因为他们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因而被称为洋务派。
从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所谓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运动,被称为“洋务运动”。
- 洋务运动的内容(板书)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在投影幕上打出《洋务派创办的工矿企业表》依次讲:
1861 年,曾国藩在江西安庆创办了安庆军械所,这是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兵工厂。
1865 年,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这是洋务派开办
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引导学生看书第 55 页江南制造总局机器房图)指出:江南制造总局有二千多工人,主要制造枪炮子弹等军用品,也能制造轮船,现在的上海江南造船厂就是由这个企业发展来的。
在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出于办洋务的需要,还兴办了一些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技术人才。江南制造总局就在厂旁设立了兵工学校,招收学生学习
有关机器工程理论和技术。厂内还有翻译馆,主要翻译军事和工程方面的书籍。其它洋务派办的企业中也有不少附设这类学校的,当时,派遣出国深造的留学生很多便是从这类学校选拔的。
除前面讲的,当时洋务派开办的较为重要的军工企业还有: 1866 年,左宗棠在福建马尾开办的福州船政局。
1867 年,满族贵族崇厚在天津开办的天津机器局。
洋务运动后期,在继续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洋务派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开办民用工业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为什么要办民用工业呢?原因是: 洋务派所办军事工业多由国家调拨资金,由封建官僚控制,因为管理不善, 而且贪污现象严重,加上在技术上依赖外国人,耗资多,可收效甚微,资金很紧张。为解决资金问题,洋务派效仿西方办民用工业获取利润,以辅助军工生产。
(继续按表讲)
1872,1877 年,李鸿章先后在上海办了轮船招商局,在唐山办了开平煤矿。
在办民用工业的过程中,两广总督张之洞十分活跃。
1888 年,张之洞在广州创办织布官局,后来,迁到湖北武昌,称为“湖北织布官局”。
1890 年,张之洞又在湖北筹建了汉阳铁厂,(引导学生看第 56 页图及旁边小字,从而使他们了解汉阳铁厂的规模)指出:汉阳铁厂有轧制铁轨的设备。
张之洞也较重视教育,1898 年,他按照西式学堂的办法改进了他从前创办的两湖书院,在书院中设立了经学、史学、算学和地理学四门课程,这对教育制度的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洋务派除办军事、民用工业以外,从 70 年代中期到 80 年代中期,还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1885 年,清政府正式成立了管理海军事务的机构——海军衙门。
洋务运动在中国搞了 30 多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究竟应该如何评价这一运动呢?
-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板书)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妥协的产物。其目的是强化封建国家机器,对付人民革命。洋务派自己说讲,“灭发捻为先”。“发”,是太平军;“捻”,是捻军。捻军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下,产生的一支农民起义军。至于对外,他们早被洋人的坚船利炮吓破了胆,“求强”,不过是他们打出的一块欺骗世人的招牌。洋务派办的工厂,技术依赖洋人。洋人发明了后膛枪,便把制造前膛枪的废弃设备高价卖给洋务派。象这样跟在洋人屁股后面爬,永远落后,怎么能强起来!洋务派的企业,实行封建衙门式的管理。管事人专断独行,挥霍、浪费、贪污,当时有“机器局管事一年,终身享用不月”的说法。洋务派的“求富”,最终是肥了自己,损了国家。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洋务派引进了一些西方的技术,培养了一批外交、科技人才。洋务运动曾经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如: 张之洞的湖北织造局开工后,江汉地区每年进口的洋布减少了 10 万多匹,暂时挫败了洋商。
要求学生看书第 57 页,回答问题,让他们用简练的语言,评价洋务运动, 最后由教师归纳为书上的一段话,并指导学生看书、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