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联系《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条约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二)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阅读本章引言,认识辛亥革命的国际、国内背景。强调两点:

(1)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加紧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使中国社会陷入半殖民地深渊。英美支持日本在中国土地上发动的日俄战争,更激化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2)甲午战争后,特别是 20 世纪初的 10 年间,民族资本主义既初步发展,又受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制。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尤感危机的深重,逐渐形成一支独立的社会政治力量,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他们为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主张用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是这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旗帜。

(三)讲授新课

(板书:本节标题)

一、兴中会的成立和广州起义(板书) 1.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的开始——创立兴中会(板书)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有关孙中山革命活动的知识,将他的活动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为辛亥革命时期,中期为辛亥革命后坚持民主共和的斗争,后期为国共合作初期。早期的革命活动是从 1894 年创立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开始的。兴中会以“振兴中华”为号召,首创于美国夏威夷群岛首府檀香山,入会者多为华侨工商界的反清人士。次年又在香港、广州等地发展组织。在入会誓词中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奋斗目标,这是中国资产阶级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1. 广州起义的筹划及失败(板书)

孙中山筹划广州起义,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反清武装起义的开端。教材较简略,教师可在启发学生回忆初中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突出分析其特点:

(1)1895 年 2 月兴中会决定在广州发动起义。兴中会建立初期,会员仅 100 余名,而且大多数是华侨,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支持力量,孙中山将会党作为主要依靠力量。会党是由破产农民、手工业者和游民组成的民间反清秘密组织,如天地会、哥老会等,多称为“会”;自孙中山与广州天地会首领联络后,始称“会党”。

(2)1895 年 10 月,起义部署大体就绪。由于计划泄露,起义未发动便被清政府破坏。但它表明孙中山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者,走上了武装推翻清

朝统治的革命道路。自此,孙中山成为群众公认的为共和而斗争的革命领袖, 外国报纸也开始宣传“中国革命党孙逸仙”。(3)陆皓东等起义组织者,在广州被捕英勇就义。他是“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

  1. 孙中山流寓海外的革命活动(板书)

教师可指导学生略读小字课文。使学生认识:

  1. 孙中山并未因广州起义失败而气馁,而是在英、美、日等国奔走, 进行社会考察,向华侨宣传革命,发展组织,更加执著地探索建立共和国的途径。

  2. 孙中山的活动,受到华侨、英、美友人,特别是很多日本友人如宫崎寅藏、犬养毅等人的支持。其中的宫崎寅藏,多方支持中国革命,后任中国同盟会的日本委员,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效力甚多。

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板书) 1.革命书刊的广泛发行(板书)

首先指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20 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接着引导学生阅读第一段课文要求学生明确: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的时间、条件、传播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核心与主要著作,宣传革命思想的中心与主要方式。随后指出:

(1)20 世纪初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日俄争夺我国东北的战争, 激起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留学生的激增、国内学堂的普遍建立,这些都为革命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客观条件。

  1. 出现了翻译出版介绍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革命书籍的热潮,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前夕启蒙思想家卢梭、孟德斯鸠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思想, 对中国革命影响巨大。

  2. 新兴工业比较发达的上海和留学生聚居的日本东京,成为宣传民主革命的思想的中心,创办了很多进步报刊;涌现一批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家和宣传家,使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成为 20 世纪初中国思潮的主流。

2.章炳麟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板书) 邹容和《革命军》(板书)

陈天华和《猛回头》、《警世钟》(板书)

要求学生阅读有关课文、课后练习题,并填写思想特点比较表(有思想家、代表作、核心思想、内容几项)。接着分别简介三位思想家,并侧重分析概括其思想特征和共性:

章炳麟,是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学者。戊戌变法的失败,给他以深刻的教训,开始宣传排满革命,决心与改良主义诀别,走上革命道路。1902 年康有为发表《答南北美洲诸华商书》,鼓吹“中国只可立宪,不可革命” 的保皇谬论。认为中国人民“公理未明,旧俗俱在”,没有进行革命的资格。章炳麟为了痛斥康有为的谬论,在上海《苏报》上发表了这篇文章。主要论点是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宣传共和。文章还明确指出:人们的智慧是从斗争中产生的,“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邹容,出身于四川巴县的富商家庭,曾是留日生。18 岁写就《革命军》, 署名为“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由章炳麟作序,在上海大同书局出版。它以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理论为基础,从革命的正义性谈起,论述了革

命的必要性、革命的方法和革命的前途。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具体明确的革命建国纲领 25 条,其主要主张有三:一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权——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二是实行议会制度(由各省选举议员,再由议员投票选举总统);三是主张参照美国的宪法和法律,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宪法和法律。《革命军》犹如振聋发聩的雷霆之声,震撼了全国,被誉为中国近代的《人权宣言》,发行 100 多万册,成为清末最畅销的书籍。

让学生阅读教材竖排的两条原始资料。要求学生分析概括第一条史料体现的《革命军》核心内容;要求学生联系第二条史料,思考讨论课本上提出的思考题。小结指出:第一条史料表明《革命军》一书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共和”。第二条史料是指《革命军》提出和革命建国纲领在激发人们的反封建斗志,传播民主革命思想上所起的重大作用。

陈天华,留日学生,参加过“拒俄义勇队”。是具有强烈反帝爱国思想的革命宣传家。1903 年,他写的《猛回头》、《警世钟》,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他的反帝政治主张和策略:一是指出清政府已成“洋人朝廷”,要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就必须反对清政府;二是要把反对帝国主义和盲目排外区别开来,要战胜帝国主义必须先学外人的长处;三是强调“改条约,复政权”, 实现中国“完全独立”。

让学生看教材提供的上述三位思想家的插图,指出三人共同特征:剪辫短装,充满反清反封建的锐气;概括思想共性:倡导民主革命。进而指出: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中,爱国知识分子发挥了重大作用。他们唤起了人民的觉醒,壮大了资产阶级革命队伍,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政党的相继建立,奠定了思想和舆论基础。

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政治纲领(板书) 1.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板书)

教师可扣住“相继”一词,让学生阅读有关课文,要求学生明确继兴中会后的各革命团体广泛建立的社会条件,掌握主要革命团体建立的时间、领导人和地点,理解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的标志。

  1.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治纲领(板书) 逐次提出下列题目,要求学生阅读、讨论。
  1.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的建立反映了怎样的革命形势?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什么要创立同盟会?

  2. 同盟会是怎样成立的?为什么说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讨论第一个问题时,向学生指出: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表明了革命时机的日益成熟,但随着民主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分散的、地方性的革命团体已经不能适应革命发展的需要,客观形势要求汇集各革命团体力量,组建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政党。在讨论第二个问题时指出:(1)孙中山是创建同盟会的领袖。1905 年 7 月,他到达东京,同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集会,与黄兴等确定了联合建立全国性革命政党的决策。(2)8 月,在东京召开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的章程,建立了领导机构, 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鲜明地举起了民主革命的旗帜,担负起领导全国革命运动的历史使命,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1. 《民报》阐发的三民主义(板书)

教师首先简介《民报》:孙中山将 1905 年 6 月创办的《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接办改为《民报》,成为同盟会的机关报,11 月在东京创刊,主要编辑和撰稿人有章炳麟、陈天华、宋教仁等。自此《民报》成为同盟会的喉舌, 出现于政治舞台。

接着设问:什么是三民主义?它与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有何关联?为什么说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并启发学生回忆初中教材对三民主义具体内容的解释来理解一问题。向学生讲清四点:

  1.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发刊词》中,把同盟会政治纲领阐发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

  2. 民族主义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概括。“鞑虏”是指满洲贵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满”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意义。对这八个字,孙中山还解释为“驱除鞑虏之后, 光复我民族国家”,即用革命暴力推翻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王朝,这在客观上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

  3. 民权主义是指“创立民国”,这是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的核心问题, 政治革命的根本。它号召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的政府,即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共和国。这在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问题。

  4. 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和社会革命的主张。办法是核定全国地价,国家通过核定地价征收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后来孙中山又提出“土地国有”的政策。反映了他对农民的同情,包含着逐步取消封建土地所有制,代之以资产阶级国家土地所有制,发展资本主义农业经济的要求。但这在实际上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最后综述指出:同盟会的三民主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并试图用革命手段来解决矛盾。它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三方面,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因而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关于三民主义的提出对革命的推动作用,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同盟会国内支部和分会示意图》和有关小字课文,使学生认识:同盟会成立及其三民主义的提出,发展了革命形势,“不期年而加盟者逾万人”,由 5 个国内支部,发展到 18 个省市都建立了支部或分会。关于三民主义的历史局限性,教师可按课本讲述,着重指出其阶级原因。

四、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板书) 1.论战的焦点(板书)

2.论战的意义(板书) 关于论战焦点。

首先要求学生明确论战的时间、阵地、焦点。接着出示下列“设问示意表”,要求学生参阅小字课文进行理解:

关于论战的结果,直接关系到论战的影响,教师可作补充。保皇派的《新民丛报》在 1907 年自己做了结论:“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国中”,“其势益磅礴而郁积,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激烈的论战中,保皇派暴露了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面目。革命以资产阶级思想来论证革命的必要性,虽然显露自己的阶级软弱性,诸如不敢明确提反帝,不敢触

动封建土地所有制,等等;但却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因而对群众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壮大了革命力量,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这场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为辛亥革命作了有力的舆论准备。

(四)巩固小结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国际、国内风云的变幻,孕育着民主革命的惊雷春雨,孙中山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倡导民主共和,同盟会阐发的三民主义,激荡、催化了辛亥革命的暴风骤雨。这场震撼华夏的历史帷幕,将在下一节拉开。

(五)课后作业

本节课后练习题第二题。

(唐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