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的失败》教学实施设计
师:1926 年,在革命根据地广东,到处传唱着这样一首歌《放录音》: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这是一首什么歌?
生 1:北伐军的军歌。
生 2:北伐战歌。
师:准确地说是《国民革命歌》。那么,国民革命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打倒列强,除军阀!
师:非常正确!再具体说说“列强”和“军阀”指的是谁? 生 1:列强是指帝国主义。
生 2:军阀是指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
师:对!请同学们看《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这片红色区域是广东革命政府控制的地区;往北,黄色是军阀地主的地盘,灰色是军阀吴佩孚的地盘,这片深绿色包括京津地区在内的是军阀张作霖的辖区。同属于北洋系统的这三派军阀盘踞在中国东部最富庶的土地上。那么,要推翻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统治,广东革命政府该怎么办?
生:向北进军,进行北伐。
师:北伐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就在这一年,在广东国民政府的参事大厅里,广东国民政府的领导人苦心竭力思考着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 国民革命是否可以向北推进了呢?北伐战争是否可以进行了呢?好,请大家发表意见。
生 1:当然可以进行,因为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形成了必须北伐的形势,时机已经完全成熟了。
师:你用这个词非常恰当——时机成熟。能不能把这种形势再具体地讲一讲,对刚才这位同学高度概括的意见加以说明。请继续讨论。
生 2:当时国民政府的领导人已经认识到北伐必须进行。师:对!有这种指导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生 3:另外当时在广东建立了稳定的大本营;全国人民对帝国主义及军阀非常痛恨。
生 4:1924 年,国共两党已经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全国人民都希望进行北伐战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倒列强。
(下面还有 3 位同学发言,意思大致相同。)
师:好!我是不是可以综合一下大家的意见:自从 1924 年国共两党合作, 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有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国民政府。国民政府领导下的统一的革命武装,叫什么?
生齐:国民革命军!
师:同时有了统一的广大革命根据地,用刚才同学们的话来说,有一个稳固的革命大本营,这词用得很好。这样一种形势,是前所未有的革命条件。再有,革命尚未到达的那些地区的人们,正在翘首以待,生活在军阀统治的水深火热的生活之中,刚才有位同学说到“象火山一样的”,就等待着爆发的时机了。我们还会想到,总理孙中山的遗志就是将国民革命进行到底。于是,决定北伐。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北伐所面临的形势是怎样的,根据面临的形势,北伐将如何进行?请同学到前面指图说。
生:当时国民革命军大约有 10 万人的武装,有很强大的战斗能力。在北方还有冯玉祥的国民军。北伐的进攻对象是孙传芳的军队、吴佩孚的军队及张作霖的军队。
师:他说的不错。请同学们看课本 148 页第一自然段。在中国东部的广大地区,有奉系的张作霖,直系的吴佩孚,还有从直系分化出来的孙传芳, 这在地图上用不同颜色显示得非常清楚。他们合计有多少军队?
生齐:75 万人。
师:刚才说了,国民革命军是 10 万人。那么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应该说是——
生齐:悬殊。
师: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该如何来打这一仗呢?我已经听到有的同学在下面小声发表意见了。请你来说说。
生:我认为应先着重打吴佩孚的军队,因为他偏西。打他正好可以和北方的冯玉祥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可以取胜。
师:我插一句话,吴佩孚对广东威胁最大,另外,有冯玉祥的国民军对他的牵制。他可恨冯玉祥了,为什么呢?因为冯曾对他倒戈一击,是不是? 请你们再想想广东革命政府临近的两支军阀,是不是两路出击,打孙传芳、吴佩孚两支军阀呢?
生齐: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 1:根据兵法,如果五指张开出击,不如紧握成拳狠给对方一击。北伐军比军阀部队少得多,只有先集中兵力把军阀逐个击破,才能取得胜利。师:说得很好。敌人力量虽然远远超过国民革命军的力量,但同学们从
兵法上,从实际情况出发,看到了我们取胜的可能性。另外,面对封建军阀, 要树立必胜的信念,还应该看到,敌人虽然人数多,但是怎么样——
生齐:兵精不在多。
师:封建军阀尤其怎么样—— 生齐:心不齐。
师:对!是乌合之众,封建军阀一人指挥的军队往往内部都不和,何况那么多军阀,那么多派系。他们的军队常常是各怀鬼胎,互相猜忌。所以, 我们完全可以确认的战略方针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而集中主要兵力的主战场,应该是哪里呢?
生齐:吴佩孚统领下的湖南、湖北。
师:大家的一致意见,首先攻打当面之敌吴佩孚。这样,在 1926 年 7
月 9 日,北伐正式开始了!7 月 9 日这一天,在广州的东校场召开了 5 万人的誓师大会,会上庄严地宣读了北伐誓师词,请听誓师词中的几句话:嗟我将士,尔肃尔听。国民痛苦,火热水深。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 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日星。⋯⋯有进无退,革命精神。我不牺牲,国家沉沦。我不流血,民无安宁。存亡绝续,决于今兹。不率从者,军法无私。请同学们看 147 页左边这幅照片。这是在中山大学举行的欢送会,人山人海,群情沸腾,省港罢工工人几千人,广东的几万工人, 他们组织了运输队、卫生队、宣传队,广东和沿途的农民组成了向导队、侦察队,还有担架队,随军出征。大军北上,气壮山河。北伐军迅速进入湖南, 打下了长沙,之后进入湖北。在湖北,最激烈的战斗——请同学们看 148 页倒数第二自然段,有汀泗桥、贺胜桥,还有武昌的围城之战。我看,汀泗桥是奇袭,贺胜桥是强攻,如何奇袭,如何强攻,留待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文。在武昌的攻坚战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古有抬棺出阵,今有留书攻城。许多北伐军的将士都是留下遗书然后攻城。到这个时候,同学们一定会想起那位北伐名将,也就是北伐 7 月份正式出征之前率独立团先期进入湖南,为北伐打下一个首战告捷形势的北伐名将,他的名字——
生齐:叶挺!
师:在叶挺领导下,独立团官兵同甘共苦,能征善战,叶挺曾亲自摸到武昌城边侦察形势。在他亲率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二营、三营攻城时, 接到一营营长,共产党员曹渊的战报,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职全营已牺牲殆尽,仅存十余人。但革命军人有进无退,如何处置,请指示。”下面署名曹渊,渊字最后一竖划得很长,因为正当他写这一竖的时候,头部中弹,牺牲了。经过 40 天激战,终于占领武昌。无论在汀泗桥、贺胜桥还是武昌战役之中,独立团都为北伐立下了奇勋。回想独立团作为先锋在北伐出师前,周恩来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对他们的殷殷嘱托,同学们看 148 页,他的话是怎么说的呢?指示独立团在战斗中——
生齐:要起先锋模范作用,要坚决地完成战斗任务。
师:周恩来同志以“饮马长江”这句古话勉励大家,最后说“武汉见面”。独立团作为一支由共产党直接掌握的部队,确实没有辜负党的期望。独立团的英勇战斗为独立团所在的第四军赢得了什么称号?
生齐:铁军!
师:这铁军的称号应该说是烈士的血铸成的荣誉。
在湖北战场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孙传芳,北伐军原来的方针是先放开他、中立他,并以东路军和中路军来警戒他,他呢,也本想坐山观虎斗,收渔人之利,这时转而摆出了要和北伐军一决雌雄的架势。请看书上 149 页倒数第二自然段。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第一军教导师攻打南昌,由于他排斥了共产党员,军风败坏,吸食鸦片,抢占民房,战斗力大大减弱,几乎全军覆没。后来幸亏第四军等由湖南增援江西,会攻南昌,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至于福建,由于那里的孙传芳的部队自相残杀,北伐军几乎是兵不血刃
地进入了福建。
这个时候整个形势怎样呢?请看 149 页最后一个自然段:革命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声震全国。1927 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在此之间,1926 年秋,冯玉祥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五原誓师,改称国民革命联军,占领陕西,进军河南,与北伐军遥相呼应。请看地图,这个箭头就是冯部南下的路线。
与此同时,与北伐军在战场上的迅猛进展交相呼应、紧密配合的,还有我下面将要给同学们介绍的农民运动、工人运动。
关于北伐,我留下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空三行:一个是目的, 一个是对象,再一个是北伐的主要战役,留给同学们自己去归纳。下面我们继续往下学。
请大家看课本 150 页,左下角有一幅特别有意思的漫画,这是产生在当地农民运动当中的一幅漫画,题目是《快乐的聚宴啊!》,参加聚宴的围坐一桌,大多数人身上都标着身份,从最上面按顺时针方向,大家看看都有什么人?
生齐:田主、土豪、买办、官僚、军阀。
师:可是有两个人身上没有写字,有一个背向我们,戴个瓜皮帽,穿小马褂,看他象个什么?象不象个劣绅?而面对我们、口里说“快乐的聚宴呵” 的这是个什么人?
生齐:洋人!
师:为什么说他是洋人?
生 1:他戴着礼帽,穿西装,打领结。
师:这是从服饰上分析,还可以从什么方面分析呢? 生 2:他手上拿着餐刀。
师:谁学能再进一步讲讲?
生 3:从他的语言看。中国人不大用“聚宴”这个词的。生 4:他一说话,左右的人都张口称“是”。
师:对!这个高居上座,主宰军阀土豪的正是帝国主义者。那么我们再看看,他们在吃些什么呢?
生齐:农工血肉!
师:在北伐期间的湖南,流传着一首民谣:“霹雳一声震乾坤,打倒土豪和劣绅,往日穷人矮三寸,如今是顶天立地的人!”这顶天立地的人,过去是任人宰割的鱼肉,现在他们打翻这“快乐的聚宴”,也可说是打乱了几千年来中国农村的旧秩序。同学们看 150 页第三自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下,“全国已有 17 个省建立了农民协会,会员达到 900 多万人”;在农村, “一切权力归农会”,农民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右上角这幅照片就是江西农民梭标队,“梭标亮堂堂,工农齐武装,砸烂旧世界,要靠手中枪!”不仅农民拿上梭标,再看 151 页这幅照片,这是持枪的雄纠纠的工人纠察队。上海工人武装起义两次都失败了,遭到血腥镇压,就是在此时,上海工人中还流传着这样的歌:“天不怕,地不怕,哪管在铁链子下面滴血花!拼着一个死,敢把皇帝拉下马!杀人不过头落地,砍掉脑袋碗大个疤。老虎凳,绞刑架,我们咬紧钢牙!折下骨,当武器,不胜利,不放下!”就以这样的精神, 他们在 1927 年 3 月,在中国共产党派来的周恩来等同志的领导下,举行第三
次武装起义。经过 30 小时的战斗,占领了我们中国最大的城市、工业中心上海。表现出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坚强的领导力量,有力地配合了北伐战争。北伐军未费一枪一弹,进驻上海。
从农民运动到工人运动,民众的唤起,民众的联合,民众的反帝反封建运动,这才叫国民革命,孙中山先生主张只有唤起民众,才能够取得国民革命的成功。如果孙先生能活到这时刻,能看到这种情景,该是何等的快慰啊!
下面请大家总结一下,为什么北伐军能够取得节节胜利?为什么工农运动会有这样翻天覆地的形势?原因是什么,我想请没有举手的同学来谈一谈。实际就是对前边学习的内容做一个总结。
生 1:我想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且有了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 有革命军队以及革命根据地,从实力上讲,完全可以扫除封建军阀。
师:有谁跟他的意见不同,或者有补充意见? 生 2:有正确的战略指导思想。
生 3:北伐军作战勇敢;共产党员为骨干的独立团起了先锋模范作用; 另外,北伐战争推动了工农运动发展,工农运动有力地支持了北伐战争。
师:归纳得好!还有没有再补充的?
生 4:还有敌人自己内部的矛盾,他们的自相残杀。再有就是冯玉祥的军队与北伐军彼此呼应,起了配合作用。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我自己归纳了三条:第一条,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之下,国共合作成为基本保证;第二条,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的北伐军官兵的英勇作战;第 三条,党领导下的工农革命运动的深入开展。加上刚才同学们所讲的原因,再补充一条,我们始终未提及的,就是苏联的
帮助,包括军事上的和物质上的。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在北伐节节取胜的大好形势下,革命志士也有深感忧虑的一些问题。有哪些问题呢?同学们设身处地地想想看。我们得有这种先忧后乐的精神,先忧后乐的明知。好,你来谈谈。
生 1:帝国主义依然在中国进行着疯狂掠夺,国民党内部产生了分裂的倾向,蒋介石、汪精卫始终对共产党人有防犯和仇视的心理,广大工农群众依然没有摆脱贫困。
生 2:各种反动势力勾结在一起,蒋介石成了反动势力的代理人。
生 3:蒋介石得到了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支持,反革命胆量越来越大了。
生 4:帝国主义不会放弃他们对中国的干涉。而且象蒋介石、许克祥这样的人物,他们要从内部分裂中国革命,这是最大的潜在问题。
生 5:我觉得北伐取得的胜利,还不是很牢固,反动派想利用这个时机加以破坏。
师:同学们了解的情况很多,分析了很多方面。我们在看到当时中国那种前所未有的、猛烈发展的革命形势的同时,也应当看到这种形势极大地威胁着什么人的生存呢?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那些快乐的聚宴者们,那些军阀、官僚、买办、土豪劣绅。革命烈火要烧毁他们,也必然会延烧到以他们为根基的帝国主义,况且,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是国民革命的明确目标,所以帝国主义必然要对中国革命进行干涉。请同学们看 151 页第三
自然段的小字,举出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的几件事例。1927 年 3 月 24 日, 林伯渠、李富春参加领导的北伐军占领南京的当晚,英、美、日、法、意等国驻南京的领事竟然命令他们的兵舰向南京城轰击,毁坏大片民房,死伤百姓多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南京惨案”。帝国主义是企图用武装干涉来阻止中国革命发展,大有重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势,但却未能重演,为什么?
生:因为广大人民支持革命。
师:应当说工农运动的发展,革命形势的发展使得帝国主义看到了,用武力保护北洋军阀的统治,已不可能。于是改换手法,故伎重演——
生齐:重找代理人。
师:他们找到了握有北代总司令大权、屡次向帝国主义暗送秋波的国民党右派蒋介石。蒋介石与帝国主义一拍即合,做成了一桩肮脏的交易,应当说是血腥的交易,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公开叛变了革命。
请同学们看课本 152 页,第一自然段就是向大家介绍骇人听闻的“四·一二”政变。同学们小学历史学过,谁能回忆一下,做一个简单介绍?
生:蒋到上海后,勾结上海的帮会势力,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师:蒋介石勾结帝国主义和反动势力,在上海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
群众,叛变国民革命,这个事件就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政变之后, 反革命势力日益嚣张,以致影响迁都到武汉的国民政府。国民政府的主要领导人汪精卫的反革命倾向日益发展,终于步入反革命道路。他先是指使长沙的反动军官许克祥发动了“马日事变”,同样是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马日事变”发生之后,有这样一个不应忽视的情况,湖南的农军包围了长沙,当时许克祥已换上了便装,准备逃跑,这说明农民武装的力量是相当强
大的。农民们唱着“梭标亮堂堂,擒贼先擒王,打倒蒋介石,活捉许克祥”, 向反革命势力进攻。可当时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陈独秀却下令在长沙撤围, 使许克祥再次得手。接着是汪精卫“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他竟然叫嚣: “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七·一五”政变的发生标志着国民革命失败。
自 1924 年至 1927 年的国民革命,在中国革命史上被称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原因,请一位同学读读这段话。
生读:“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一方面是由于国际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
师:我来问一下,国民党右派叛变了,中国是不是又是那样一种“快乐的聚宴”的场面呢?应当说是。而这聚宴者中又增加了什么人?是国民党右派,又称国民党新军阀。请接着读。
生读:“反革命的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领导人陈独秀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以致在敌人发动突然袭击时,不能有效地组织人民反抗。”
师:陈独秀放弃领导权,是什么领导权呢?是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特别是对革命武装,对农民的领导权,导致革命被强大的敌人所击败。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虽然失败了,但它的历史影响是深远的,我不由得想起白居易一首诗中的两句:野火烧不尽,——
生齐:春风吹又生。
师:就在这个历史时刻,惨遭杀害的革命烈士夏明翰留下了这样豪迈的诗句:“杀了夏明翰,——
生齐:还有后来人!
师: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杀绝,没有被吓倒,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本课设计思想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