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化难为易

三国干涉还辽是教学的插曲,也是难点。不讲不行,讲得太多也不行。教师可以采用化难为易的方法,分解为一系列简单问题。如三国干涉还辽是哪三国?三国要迫使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同时,指导学生带着有关问题阅读三国干涉还辽的注释内容,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适当补充一些材料。指出:三国是指俄、法、德。俄国认为日本占领辽东半岛,阻碍了它向中国东北扩张侵略的势头。法国是高利贷帝国主义国家,它借给沙俄的外债最多,是俄国的同盟国,它也要求扩大在中国的权利。德国为了霸占我国山东,认为日本占领辽东半岛妨碍了它的利益。所以,在对待日本占领辽东半岛问题上,三国暂时联系起来。在《马关条约》签字后的第 6 天,俄、法、德三国驻日公使分别照会日本政府,要求退还辽东半岛。同时,三国出动海军在日本海示威。日本虽然打败了中国, 但是面对俄、法、德三国的一致行动,不得不让步,同意把辽东半岛归还给中国。但是,日本又寸步不让,以“还辽”的名义向中国勒索 3000 万两白银。

最后小结时,教师仍应扣住课题,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了。接着提出三个思考题:当日本强占我国台湾省时,中国人民是如何反抗的?帝国主义又是如何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中国爱国志士寻找一条什么道路?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书,从而为讲述今后的内容埋下伏笔。

总之,教材处理有法,但无定法。采用什么方法处理,要根据教师的特长、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设备等条件而定。

(范瑞祥)